正文 第7章 苦逼的人生不需要悲觀(2)(1 / 3)

如同許多北漂的年輕人,認同北京工作機會的同時,也因為這裏難以穩定,麵臨著後撤還是死守的問題。在一家事務所工作的李南,出生於1983年,剛生了一個兒子,月薪1萬出頭,“沒打算在北京買房子,我和老公都是南方人,我們在家鄉買了一套房子,不過回去的話,估計一個月就掙不了1萬了。”但有著穩定的感情,有了家庭,李南比語嫣在說起生活的時候,要從容許多。

“現在看起來,社會積累很重要,”語嫣說到自己未來的可能性,“我的同學現在和我都差不多,如果回家的話,可能大家聯合起來做一家小公司。但在北京積累的這些人脈,(她指的是現在在公司建立起的與大公司相關的合作)就都廢了。所以很難。”

“這些就是很難評價,你自己選擇了,你就承擔下去,如果回家,就要放棄更多的工作和見世麵的機會,如果在這裏……”她突然停下來苦笑了一下,“就是安定不安定的問題。”

趨向於90後的1989年:自己選擇,自己承擔

豆瓣音樂人中,有一位能文能武的萌妹子張一清,16歲考上大學,20歲開始在同濟念研究生,今年開始在新加坡念Ph.D,她自己的介紹是:“文能寫歌發SCI,武能跑馬跳INSANITY,做一枚文藝與科研齊頭並進的小清新Ph.D。”

“放棄安逸的生活,踏上出國讀Ph.D的不歸路,內心其實是經過一番痛苦掙紮的。尤其是每當別人用大驚小怪地說:喲,女博士啊,讀下來年齡不小了吧!我就會默默地在心裏畫圓圈:我開心,我樂意,姑娘我在哪都是揮灑熱血青春,管得著嗎你!”

“至於為什麼讀博,其實我選擇讀博,不是因為對科研感興趣,而是不想淪為泛泛之輩,不想在設計院當個死畫圖的,不想在加班中耗盡青春、枯萎容顏。”

“可是我還沒想好自己到底想要做什麼。總之一定要是很酷的,要是自己喜歡的。”

“於是,讀博是個幌子,給自己再多幾年時間玩玩音樂,順便好好規劃下未來。”

張一清的這一點,和許多1985年之後出生的人一樣。父母願意將自己的大多積蓄都投入給他們,卻不再對他們的選擇做過多的人為幹涉。他們父母的一代,工作基本靠分配,如果沒有自己出來進入企業,人生選擇幾乎都是父母或者社會意願,對於自己唯一的一個孩子,通常都不願意再做更多的幹涉。

“至於為什麼出國,如果不趁年輕出去闖闖,你會以為眼前就是全世界。國內的籠子太小,而我的野心太大。”

“不光是出國、讀博,所有堅持夢想的人,都是好樣的。”

“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

【采訪後記】

80後被貼上了太多的標簽,他們承受著社會和家庭史無前例的關注,也無視著由互聯網爆發給他們帶來的眾多評論。

比如,說到媒體調侃70後的有錢人已經被90後攻占,采訪中的80後的都沒有特別驚訝的情緒,“富二代或者博關注,都跟自己沒有太大的關係”。

他們承受著泡沫中的高房價,被貼上了“啃老”的標簽;他們為自己的“任性”埋單,他們為自己的“任性”努力;他們在任性中,不斷妥協,也不斷奮進;他們開始承受歲月的檢驗,也開始對時代交出自己的答卷。

每一代人都覺得自己與其他人或許有不同,在這一點上,他們一定是相同的。

90後腦殘,都是哄你的!

@瘋尖果兒

「生活就是追求充實吧。有事做、有新鮮段子聽、有閑情,至親在世間、至愛在身邊、朋友散在天涯各處,愛過的人都成(過眼雲)煙。如果真要有特別想做的事,便是帶著感恩將世間各種美景都去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