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苦逼的人生不需要悲觀(1)(1 / 2)

@Vilian

「80後是50後屌絲所生的屌絲一代,但還算是一群樂觀的屌絲。」

自從接到她理財網站對於80後觀察的約稿,我就開始觀察身邊的80後,他們的跨度從80年到89年,這個跨度,就像北京地鐵十號線——承載著最多在北京生活的80後的地鐵線——連接著80後最密集的中關村和國貿,從“IT民工”到“金融民工”。

主流的80後,在時代政策的推動下,成為第一代的獨生子女,從一家多個小孩到獨生子女的急劇轉變,到家庭和社會前所未有的關注。他們的成長過程,也伴隨著改革開放之後的媒體及互聯網迅速膨脹,集中的關注中,被打上年代標簽:“小皇帝”、任性、自我、有主見、啃老……各式各樣,有褒有貶。

隻是,不管社會如何評價他們,他們都沒有那麼在意。苦逼就苦逼吧,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在向社會交出自己的答卷。正如複旦大學胡湛博士在對於80後的調查報告中所言:“80後是50後屌絲所生的屌絲一代,但還算是一群樂觀的屌絲。”

1980~1984:拚命努力,縱容夢想

1983年出生的Lydia,30歲以前就實現了財務自由。

過去十年她所經曆的太多事,都印刻在了她的麵相上,讓人有些感歎。她從讀本科到北京,加上工作一共十年,而後常居香港和美國,在內地和香港都擁有自己的房產,這兩年一直被爭論著的高房價對她來說始終是投資積攢下來的利好,不存在更多的壓力。三年前她利用堵車的二十多天在豆瓣直播了一個小說,經過了三年這本書又出版,讓她在網絡這個虛擬空間裏有了些許名氣。而後開始有很多人問她一些關於自我提升、理財、學習的問題。

她是過去頂住地產金融大爆發成長起來的投資人中的一個,因為自身出色的寫作才華,在網絡上被一些人知道。但她對於學習和成長的許多信條,與這一階段的優秀投資人都保持著一致。

“我是一個在城鄉結合處出生、成長的普通孩子,祖輩都是農民。我不高不漂亮不聰明,但也不算特別差。我經常想,我這種出身和資質的孩子,在中國大概數不勝數。”

Lydia本科學的國際金融,畢業進入地產金融界,正好趕上地產處在行業風口的好時候。在她後來寫給讀者的理財投資建議中,也說道:

“大的投資機遇比個人力量更重要。我曾經收益豐厚,但那是在非常特殊的時期,大牛市的背景下。之後緊跟而來的世界金融危機,也是給了我抄底的機會。這是曆史性的機遇,非個人力量可以左右,抓住了就抓住了,抓不住的也沒有辦法。”

曆史的大機會是這樣,但個人在其中的付出,也必定是高出同齡人很多,資源都是相互交換的。

“有目的地搭建平台和人脈。我炒股有著職業優勢,能夠遇見很多非常好的朋友。平台和人脈是炒股的非常重要的背景,也是做其他工作非常重要的背景。如果想做好,就要有目的地去搭建。我曾經為了一個頂級投資人,約了他將近一年,才約到一個下午的時間喝茶,終於成為朋友。‘巴結’是最勞心的事情。”

“學習和努力非常重要。股票投資不是個學了幾年就能一勞永逸的工作,而是要不停地分析學習,學習的量大得史上難見,專業的基金經理,每天至少要看幾十封長長的分析報告,每天至少要聽兩個小時的遍及國內外各行業的新聞,組合配置多達五十幾隻股票(視基金規模而定)。基金公司和證券公司的研究員則更辛苦,每天寫報告到下半夜並不稀奇。”

在這三段話中間,除了趕上了處在風口的行業,Lydia自身也是要十分拚命地工作。做投資工作時,避免不了的應酬,幾乎每天都有。曾跑去登雪山,在不到30歲患了嚴重的心髒病,她親是醫生也對她毫無辦法,直到她成為一名虔誠的佛教徒,身體的許多問題一應得到了解決。在不信鬼神的人眼裏,這些聽起來都是玄幻的,但如果你聽Lydia這麼說,或許會改變曾經的看法。

“很多人在看了小說《當我足夠好,才會遇見你》之後關心我的現實生活,其實實際生活中的我是個不精進的修行人,這意味著恪守戒律,常念無常,極端理智。”

在很多優秀的投資人的眼裏,股市即是修行。現在市場中的許多優秀投資人,都出生於80年代初,曾拚命學習了有關證券的相關分析技能,也對其中的人性抱有深刻的敬畏。

“曾經自卑曾經懦弱曾經困苦,也曾經貪婪曾經自負曾經狂躁到不可一世;喜歡錢喜歡地位但又不願意放下夢想和尊嚴,經常在心靈的底線上過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也許,在人生的每一個關鍵點都傾盡心力去體悟的時候,我們永遠都無法預測我們的結局,因為生活遠比故事本身要精彩。”

“世事再無常,也要縱容自己的夢想。”在Lydia送給我的明信片上的這句話,仿佛涵蓋了這個讓人尊敬的80後,一路的拚命努力、一路的恪守自律、一路的嚐看風華。那些高出平均水平的優秀,必付出了平常人難以付出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