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麼麼嗒
我是80後,上學的時候,同學家裏都差不多,有錢的和沒錢的差別不過就是你買李寧他買耐克而已,本質上過的還是一種生活。但是90後的,基本上學階段就能看出差別了。而且越走路越不一樣。
要說差別,我覺得除了家庭環境,更重要的是他們自己的意識,尤其是對錢的意識,不同,很不同。
我姑媽家和姨媽家各有一個90年代初出生的妹妹,她們上學時攢錢花錢的風格就迥異,現在大學畢業了,走的路也不同。我覺得跟她們爸媽的教育和家庭環境的差別有關,但還是跟個人的關係最大。因為姑媽家和姨媽家的生活水平,其實相差不大,最多也就是李寧和耐克的差別。比如,她們家都有車,一個是捷達,一個是別克英朗,就這麼點兒差距,絕對不是屌絲和二代的差距。但兩家的孩子,卻逐步發展到一個變白富美、一個變家庭婦女。
先說姨表妹
表妹是巨蟹。天然就有家庭觀念那種。
我們小時候。不論大小,壓歲錢都是一樣多的,每年1千~3千不等,這些錢我的就給爸媽了:因為除了爺爺、老爺那輩的,其他來自父母一輩的壓歲錢基本上是互換,我媽給小姨家孩子200,小姨給我200這樣。
但是表妹不一樣。她的錢,從八九歲開始,就是自己存著的。開始她媽給她辦一個存折,以她的名義把這些錢存進去,過了2~3年,表妹就堅決要求存折放在她自己那兒了。
我還記得我上高中那年,那時我表妹還小學生呢。小姨媽家裝修,到最後花超了差幾千塊錢,然後小姨就打了個欠條找她閨女我表妹借了3000元,年底還而且還得多還200元利息。借條上都寫得清清楚楚。
這事兒對我震動很大。因為初三暑假我去幫一個親戚家看店,陸陸續續看了幾乎一個月,親戚才給了我200元辛苦費。也就是說,表妹根本沒勞動,就賺了我勞動一個月那麼多錢。而且,她的錢都是壓歲錢來的,我也有,但都被我媽挪用了。當時也沒記數,而且就算有存折也是在我媽手裏。
難道,表妹那麼小就懂所謂的錢生錢?
再說說姑表妹
這個表妹天蠍座。她媽也就是我姑媽,心大算數還特別差,去菜場買菜,基本人家找回她多少就是多少,一趟菜買下來,單價全不記得,根本不像會持家的主婦。
堂妹心也大,但是她手巧。她初中的時候就知道去批發市場買點兒小東西,然後自己加工下拿到夜市擺地攤,幾塊錢的發卡上麵縫個小花售價就能翻倍,一個暑假下來能賺近千元。而且拋了成本,利潤全給她媽了。
這一點我也做不到。DIY這事兒太麻煩,而且擺攤也難:不但要張羅生意、討價還價,還要隨時防著城管啥的。
所以,在爸媽不帶我出遊的暑假,我都跟兩三個同學在公園啊、旱冰啊、遊泳館啊之類的地方……鍛煉身體!
倆表妹的經典案例說完了。
我說說她們現狀吧:
今年都是24歲,都是明年研究生畢業。
一個在鄰國留學,學酒店管理的,本科研究生都是,因為高中不好好學習所以自費出國,入學後半年開始打工,從中國人開的餐館到五星級飯店,年底回國,現在已經拿到該國幾個大的在華獨資公司的offer了。
另一個是明年夏天畢業,二流大學本科+985國家重點學科研究生,父母托關係已找好三級城市國企工作,月薪約4千,畢業就和本科同學現在是公務員的男友領證。寒暑假都在未婚夫家聯絡感情。
姐妹們猜猜,哪個是姑表妹,哪個是姨表妹?
你們又覺得,哪個妹妹財商高?未來發展會更好呢?
當當DANGDANG,揭曉答案:
表妹——姨表妹,攢壓歲錢生利息的那位,是那個回到小地方工作、嫁人的。
堂妹——姑表妹,擺攤兒賣手工品的,是那個馬上要歸國的。
我的感覺是,她們最開始的薪水可能差不太多,但慢慢就會越差越多,生活環境也會慢慢不同。在上海和在不知名的三線城市,還是有差距的,除了眼界的高低,生活環境、孩子的教育環境、醫療條件……我覺得,在20多歲就追求安穩、確定性,這樣的人生不是不好,是無趣。
【財蜜點評】
@luoluoatbj:我覺得兩個的人生都不錯啊。
@逗比換了喵:其實兩個都挺好的呀。隻能說著重點不一樣吧,一個也許是事業型的,一個也許是居家型的。財商都很棒。
@i3477:其實有時真的很困惑。讀書的時候應該多讀書(非應試)、多學習,積累知識還是應該學習掙錢?所謂的成功就是掙錢多嗎?
@彼岸花開blue:我覺得適合自己的就好。三線城市我看來也不錯,人隻要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且忠於自己想法去追求,都會過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