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盒
「那時候,我們班主任對待早戀就一個方法:踩死!用她的話說:“當這種感情隻是個小苗的時候,就趕快踩死、踩死。”多陰暗、多可怕、多缺愛的婦女啊!上學的時候這撥人催你專心學業,畢業了就催你結婚生子,好多人戀愛都不會談,怎麼結婚啊?」
看了她理財的綠果君寫的《70後光鮮,都素裝嗒!》就心生時代感,作為一個80後,想順手寫寫。
上有早結婚的70後,下有捉急恨嫁的90後,80後在相親節目上都不占優勢。可謂苦逼的見證。
每個80年代生的人都曾遭遇過“防早戀”和“逼結婚”的人生時刻,前者發生在初、高中,後者發生在大學或研究生畢業。
記得小學五六年級,早熟的同學在操場上最愛討論的事兒是:爸媽怎麼吵架和怎麼被爸媽打,那時候我就知道,有些家庭是用手腳解決問題的。
我們爸媽大多數是苦逼的50後,教育程度差還加上又紅又專,腦子一根筋。他們那一代人差不多點兒的上到中學就開始工作了——大好河山等著他們建設,上什麼學啊?恢複高考是1978年,很多50後一大把年紀了,又在上山下鄉時野了心,隻有極少數跟命運較勁的去上了大學。
我為什麼說這個呢?人不跟自己較勁,就會跟別的較勁,我們的爸媽通常喜歡跟我們較勁。我小學、初中、高中的班主任,都是父母的同齡人,其中有幾位老師更是做過我父母的同班同學,職業並不能改變他們的時代特點。
我上初中的時候,所謂嚴格的好老師,就是懷揣一寸多寬、一厘米厚竹板上課的,沒做作業?沒預習?不會做題?來吧,竹板炒肉絲伺候。連我這種數學課上的解題小能手都挨過幾下,棍棒底下出不出好成績我不知道,但我畢業後從來沒去看過她們倒是真的。
那時候,我們班主任對待早戀就一個方法:踩死!用她的話說:“當這種感情隻是個小苗的時候,就趕快踩死、踩死。”多陰暗、多可怕、多缺愛的婦女啊!
上學的時候他們催你專心學業,畢業了就催你結婚生子,好多人戀愛都不會談,怎麼結婚啊?
印象深刻的還有環境。
我從小到大似乎都生活在工地附近,修路、學校擴建、搬家……從小學到大學。我們的成長過程就是城市化的過程。物質極大富裕那是相對父母那個時代說的,環境極度惡劣才是相對我們而言的。
最極端的,我有一個大學同學,她說隨著舊城改造,姥姥家、奶奶家也全都拆了,她的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全都沒了,有些拆了、有些合並遷址了……終於在我們畢業後的某年,連大學都遷址了,我們成了沒有過去的人。
有一年去歐洲,接待的小夥伴帶我們去學校附近轉,走到一棟樓前突然停下來,指著一個開滿鮮花的陽台說:“我就是在這個陽台第一次吻我女友的……”我去!隻是個學生公寓,要不要這麼美啊?要不要這麼長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