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如何延續美國夢
今日時政
作者:劉軍
美國曆史實際上就是一個不斷地“合眾為一”的過程。也就是說,不斷地將以往被排斥的社會群體納入體製,使各種“不安定”因素成為製度的維護者
探究美國夢已經成為一個研究領域。學者解釋,美國夢就是實現美國建國理想或美國人的價值觀:自由、民主、平等;老百姓說,美國夢就是用誠實的勞動掙得公平的收入。兩種表述乍看差距不小,但實際是相通的;沒有前者就不會有後者。這對美國尤其如此。因為美國是世界上種族、族裔、宗教、教派最多的國家,或許是最難管理的國家,再算上平均人手一槍,如果沒有一種得到普遍認同的價值觀念和製度保障,結果不堪設想。
為弱勢群體提供足夠空間
首先《憲法》和《獨立宣言》是必不可少的,它們如同美國這艘巨輪上的壓艙石,維持著這個國家的基本穩定。
那些在體製外爭取權益的群體形形色色,采用的方式也各式各樣,但有一點是相同的,他們沒有反對國家的基本政治製度。我在研究美國公民權利觀念時,也許是學力不足,並沒有發現工會和黑人領袖提出過有學理創意的政治思想。相反,他們要求依照《憲法》和《獨立宣言》精神,賦予他們公民權利。也就是說,他們實際抗議的是美國政府沒有遵循美國理想,阻礙了他們的美國夢。正是在美國理想與美國社會現實形成的反差麵前,美國開明政治家和各界人士順應社會潮流,勇於變革。這是美國社會變革沒有出現革命的根本原因。
此外,美國社會為弱勢群體提供了聚集力量、爭取公民權利的足夠空間,這包括結社自由、言論自由和司法獨立。雖然林肯的《解放黑奴宣言》並沒有在政治和經濟上解放黑人,但馬丁·路德·金認為,它讓黑人擁有了使用自己組織去鬥爭的能力,能在以後的爭取自身自由的過程中承擔重要角色。
不同於被內戰解放時的被動和孤立無助,解放後的黑人逐漸有了自己的教堂、報紙,黑人可以在此進行宣傳組織,培養民運骨幹。沒有黑人教會,沒有黑人之間的橫向聯係,黑人運動及其勝利是不可能的。
1960年,金與一些民權人士在《紐約時報》上刊登整版宣傳廣告,抨擊南方各級政府鎮壓民權運動的惡行,但一些內容細節失實,招致當地政府以誹謗罪起訴報紙,要求500多萬美元名譽賠償。《紐約時報》積極應訴,不服州市兩級地方法院罰50萬美元的裁決,將官司打到最高法院。最高法院認為,讓新聞媒體保證每一條報道都真實無誤,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尤其在公共事務的討論中;除非公職人員舉出誹謗是惡意的證據,即知假傳假,否則不能以誹謗罪起訴。隻有這樣,言論自由才有呼吸的空間。他們一致駁回原判,《紐約時報》勝訴。其實,美國法院在維護新聞和言論自由方麵早有作為,1923年,《芝加哥論壇報》也曾因報道地方政府破產失實而遭起訴,但該州法院判決報紙無罪,理由擲地有聲:“寧可讓一個人或報紙在報道偶爾失實時不受懲罰,也不能使全體公民因擔心受懲罰而不敢批評一個無能和腐敗的政府”。法院覺得,沒有相對獨立的媒體和司法製度,就沒有弱勢群體正常申訴的空間,他們的不滿和憤怒就會以非正常的形式爆發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