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城市社區體係下的城郊鄉村旅遊社區發展與治理(3)(1 / 3)

3.鄉村旅遊社區治理實現的路徑

鄉村旅遊社區治理的根本目標是建設現代文明鄉村社區。鄉村旅遊不僅給鄉村社區帶來經濟發展的好處,也帶來由城鄉日益擴大的生活條件、收入差距造成的觀念衝擊和文化衝突。在進行鄉村旅遊社區治理中,要推進鄉村社區經濟、社區文化、社區教育發展、鄉村社區生態資源環境保護,以及鄉村社區公共基礎設施、社區服務體係、社區社會保障體係等方麵建設目標,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1)鄉村旅遊社區治理必須進行科學統籌、城鄉協調發展。鄉村旅遊社區是城鄉經濟聯係、文化交流最活躍的地區之一。建設現代文明鄉村旅遊社區,必須從宏觀層麵上深化改革城鄉發展格局,把農村、農業、農民問題轉到具體研究鄉村社區、鄉村社區經濟、鄉村社區居民生產生活等問題上來,在經濟聯係方麵推進城鄉旅遊一體化和都市農業、在地域功能方麵促進城鄉空間一體化和城鄉融合、在文化演進與進化方麵加強地域文化傳承與發展下的城鄉文化一體化,真正實現城鄉科學統籌協調發展。把鄉村旅遊景區和社區建設成為承接城市化影響力和輻射力的具有鮮明特色的鄉村社區公共治理平台。

(2)創新鄉村旅遊社區治理的組織機構。創新鄉村旅遊社區治理的組織機構主要包括兩個方麵:一是推進鄉村社區民主自治;二是建立鄉村社區發展聯盟。民主自治是鄉村社區治理的重要前提,鄉村社區居民是鄉村社區治理、改革和發展的主體和內在動力,推進鄉村社區民主自治有助於形成鄉村社區改革與發展的內生長效機製。建立鄉村社區發展聯盟包括鄉村社區精英、鄉村社區合作經濟組織、外來投資企業和地方政府。積極創建發展社區自治組織直接決定鄉村社區治理成效,而鄉村社區精英對引領鄉村社區建設發展具有核心作用。鄉村旅遊社區經濟水平和發展取決於當地旅遊業和其他主導產業的發展,在優越的區位和自然資源條件支撐下,社區精英和完善的農業經濟合作組織對鄉村社區經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完善的社區參與製度下,外來投資企業對鄉村社區治理在資金投入、運作理念、技術支持等方麵都可以提供更有效率的協助;鄉村旅遊社區發展中存在很多問題需要依靠政府來解決,地方政府為鄉村旅遊社區治理提供宏觀指導、微觀管理。

(3)科學編製鄉村旅遊社區發展規劃。所謂科學地編製規劃,是指首先必須明確這個規劃是適合於當地鄉村社區的發展規劃,不是城市發展規劃;其次,這個規劃必須與城市發展相聯係,是城鄉統籌下的發展規劃。在城鄉一體化發展下,科學製定適於鄉村旅遊社區長遠發展的戰略規劃,提出鄉村社區治理的戰略目標、戰略重點和發展方向,實現社區布局重組、經濟重構、設施重建、生態重整、功能重塑,以確保鄉村旅遊社區治理持續推進。

(4)在城鄉一體化下加快社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在城鄉一體化發展目標下,社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建設,應統籌考慮輻射到整個鄉村社區範圍,與鄉村旅遊社區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社會秩序、公共事業治理的基礎設施建設對接。

(5)鄉村旅遊社區治理需要堅持分類治理的原則。由於不同鄉村旅遊景區的區位資源、人文、經濟、政治條件差異,鄉村社區的建設與發展呈現極度不平衡狀態。必須根據各個鄉村社區的具體情況實事求是,因地製宜,科學治理。

城郊都市型鄉村旅遊在社區發展與治理中,因其區位條件的特殊性與受到城市化影響的特殊性,而表現出獨特的自身要求。

7.5城郊都市型鄉村旅遊社區發展與治理

7.5.1城郊鄉村社區轉型與發展問題

城市空間的高速擴展,不僅導致城郊鄉村社區麵臨轉型與發展問題,也產生了城市蔓延及其相應出現的土地低效利用與生態破壞等問題。城郊鄉村社區的轉型與發展,是一個由傳統農村社區轉變為現代城郊鄉村社區的過程,是一種複雜的、綜合的過程,涉及城市建設、社會、經濟等各個方麵(陳溦,2007)。對社區居民和社區建設來說,具體涉及多個因素:

(1)戶籍與職業。社區居民由農村戶口轉變為城市戶口,由從事農業轉變為從事城市第二、第三產業。

(2)社區管理體製。由鄉鎮管理體製轉為城市社區管理體製,村委會改製為居委會。

(3)社區社會特性。傳統農村宗法社區轉變為城市居住鄰裏。

(4)自我意識和社會心理。社區居民要經曆由普通農民→轉型社區居民→城市市民的自我意識轉型,由傳統農村道德體係與人際關係,轉變為現代城市道德觀與城市社會關係。

(5)土地利用與城市建設管理。由農村建設管理體製轉變為城市建設管理體係。村鎮基層部門不再有集體土地批租特權,逐步取消農民宅基地、自建房,實行統一城市規劃建設的轉變。

城郊鄉村社區麵臨轉型與發展問題,最突出的是城中村與城郊鄉村社區的拆遷改建問題,這其中涉及土地供應、產權、拆遷補償、改造資金與政策、就業與社會保障等由多方利益主體構成的十分複雜的社會關係。城郊都市型鄉村旅遊社區由於距離主城區較近的區位特征,在鄉村旅遊景區中受到城市空間擴張的影響最大,我們可以觀察到的“城進景退”的現象比比皆是,本研究的主要案例區之一——金滹沱村的曲江民風園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那麼,是不是鄉村社區或鄉村旅遊景區(社區)一定要在城市空間擴張中消失或向城市外圍推移呢?在本文前麵章節中已經表明觀點,認為基於空間公正性理念,在城鄉一體化發展和城鄉融合中,需要創新城鄉管理體製,在整合鄉村旅遊景區的地域功能和保障鄉村旅遊景區“鄉村性”的基礎上,促進城郊都市型鄉村旅遊社區的轉型、發展。

7.5.2城郊都市型鄉村旅遊社區發展與治理的理論基礎

1.空間公正理念與城郊都市型鄉村旅遊社區發展與治理

在全球一體化趨勢日盛,社會變革加速,經濟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為了維護國家的競爭力,解決國家內部的社會問題以至全球問題,歐洲各國都在尋找新的理論主張。針對現實社會的矛盾和曆史的教訓,吉登斯明確提出了“第三條道路”政治主張。“第三條道路”的內涵之一是“堅持社會和諧的核心價值——社會公正”,即“必須建立個人與社會之間合作與包容的一種新型關係”。

社區是社會的細胞,基於空間公正理念建設的社區體係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社會是人的社會、社區是人的社區、城市是人的城市。城市的本質是“人”,城市因人而誕生,因人而發展。“人”既是城市也是城市化的主體與核心,“以人為本”的城市空間理念,要求城市的空間規劃與管理要充分考慮和滿足人的物質和精神需求、促進人們身心健康發展。在空間公平、公正原則下,在城市地域內的每位居民都應能享受到平等、自由的權利和輕鬆、安全、舒適的生活工作環境。基於此認識,可以認為在城市化進程中,城市文明延伸進入到鄉村地區聚集而成“城鎮”,和鄉村文明“遺跡”在城市區域中形成“鄉村社區”,是同一進程中出現的兩個平等的事物;而本文所謂的“城郊都市型鄉村旅遊社區”是城、鄉兩種文明融合共同催生的、城鄉文明進化中形成的“文化遺產”。

當前我國正處於市場化與全球化下急速的社會—文化轉型過程中,與之對應的城市空間問題主要體現在如何實現城市社會—生活空間結構重構與轉型,社區的空間結構問題也主要表現為城市社會——生活空間問題。因此,城郊都市型鄉村旅遊社區的發展不能孤懸於城市社區發展之外,應該立足於城鄉社會和諧發展和“以人為本”的理念,充分體現社會空間公正,順應城市空間發展的趨勢,從城市社會地理學視角研究城郊都市型鄉村旅遊社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