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人本主義社區地點觀與城郊都市型鄉村旅遊社區發展與治理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空間研究在“人本主義”轉向思潮的引導下經曆了一場影響深遠的“社會”與“文化”轉向理念思潮,伴隨著經驗主義、實證主義、人文主義與結構主義的影響,出現了大量涉及空間社會學研究的流派,如結構主義學派、後現代主義學派、福特主義學派、行為和人文主義學派等。王興中提出了人本主義社區地點觀(王興中,2009)。運用人本主義地點觀可以對城郊都市型鄉村旅遊社區產生新的認識。
1)人本主義社區地點觀下的城郊都市型鄉村旅遊社區
城市生活中的人類行為和目的賦予了城市空間的意義,不同人們生活的社區和其密切關聯的地點或場所構成了城市社會生活空間結構。地點具有獨特的社會領域特征,具有自己的行為、思考與交往方式。在特定的地點中,隻有特定的人及其活動是適宜的。人類城市生活的目的和行為使空間具有了“社會—文化”意義,即把“一無所有”的空間轉變為“人類經曆”的空間(王興中,2009)。城郊都市型鄉村旅遊社區生活的地點使用者在特定的時間內,對其進行不同程度的感知和利用,會產生情感上的歸屬感。城郊都市型鄉村旅遊社區對於社區居民而言,往往是其在城市化進程中能在情感上感受到的真正擁有的唯一事物,社區居民對在此享受熟悉的生活和社會活動,而形成的“地點羨慕”和“人類經曆”社會生活空間的結果維係著社區的發展和治理。
2)人本主義社區地點觀下的城郊都市型鄉村旅遊社區解構
城市社區的存在離不開具有特殊意義的行為地點。而對地點的空間感知是一種經曆,它是由環境本身和人對環境產生的認識意義作用共同形成。因此,地點具有二重意義:其一是地點的宏觀景觀形態意義即地點的實體,它們構成了城市空間景觀的“靜態”結構空間模式,另一意義是地點的主觀意義,即居民對城市生活的目的意義,還能解釋隱含在其中的曆史、政治、社會、文化、意識、情感與價值等方麵的微觀意義(王興中,2009)。從宏觀景觀形態來看,城郊都市型鄉村旅遊景區是城市中具有“鄉村性”特色的空間景觀空間。而對於社區居民和旅遊者,城郊鄉村旅遊景區則是居住場所、休閑遊憩場所、體驗鄉村文化的場所。因此,城郊都市型鄉村旅遊社區是城市生活與社會空間的構成部分,以旅遊活動為紐帶確定其特殊的社會區位與社會距離——把城郊都市型鄉村旅遊社區納入到城市社區體係,促進其發展與治理。
3.城市社區體係結構原理與城郊都市型鄉村旅遊社區發展與治理
以人為中心的人文主義方法論體係認為,之所以人們選擇在城市生活,就是因為城市能提供人們一個高度自由選擇的生活方式,提供人們各種活動與行為的場所,提供不同社群所依存的社區。居住社會區域的演化始終是以人對自身生活質量的變化為中心進行,而對社會區域的認識、劃分是人們對自身生活質量關注的結果。所謂城市社會居住區域是城市環境下具有較大地域範圍的,有著相互經濟活動關聯和相關組織管理機構的城市社會集合體,在城市社會區域內,它的社會經濟特征、居民職業背景有較大的相似性。從社會區域形成的機理講,居住分離與聚合形成了社會居住區域,因而城市社會居住區域的空間內涵實質是城市居住社區。城市居住社區既具有特定的地理範圍,又是生活在其間居民的心理認同空間,還是城市居民的心理認知區域。從空間範圍的角度來分析,城市居住社區是以居民居住內容為實體的宏觀聚集分布,居住分布包含著城市發展不同階段所產生的居民之間(社會—經濟—文化距離)的分異梯度。居住社區是以社會最小單元(家庭)為基本單位所組成的社會空間,內涵社會成員之間的階層、等級、文化、社會活動以及社會關係;從人對城市空間感應的角度分析,居住社區是居民能感應認知出的生活空間,不同居住社區人們對生活—文化的認識上存在差異;而反映相同居住社區人們的外在行為具有相對的一致性(王興中,2004)。
居住空間包含了居民對於自然環境、人文環境、交往對象和生活方式選擇的空間功能。居住空間分異是社會階層化的空間展現。區位差異構成社會階層空間分異的基礎。居住空間所反映的空間位序,某種意義上體現的是階層社會價值的空間位序。前工業化階段,西方城市的社會居住空間結構是以社會隔離為特征的,形成以社會階層隔離為主的城市社會區域圈層結構。工業化時代,貧富差距加大,階層分化日漸凸顯,在不同社會區域圈層分離出很多有隔離實體的社會區域,表現為社區類型化。隨著城市進入後工業化階段,城市眾多社會因素進一步分化與分離形成了三種動力機製:土地利用的進一步分化和人們活動係統的分離機製、收入層次、家庭類型以及種族與少數民族的分離機製以及人們選擇住宅的行為與生活方式行為機製。在空間上表現為居住分離,相應出現了居民日常生活的地域分離現象。隨著城市不斷地發展與更新,社區置換或過濾的加快,逐漸趨向於形成多樣化、階層類型化的城市居住社區體係。由此可見,城郊都市型鄉村旅遊社區是城市社區體係形成與演變中的一個過程結果,是城市居住社區體係的組成部分。
社區與其生活場所的發展與管理要建立在公平公正原則之上,並且體現社區所有成員的社會要求(張玉福,2001)。從社區資源的發展與管理角度看,城郊都市型鄉村旅遊社區發展要體現社會公平與效率,公平公正原則要求保證社區所有成員對社區資源的可獲性,場所區位應對所有居民有空間公正性。城郊都市型鄉村旅遊社區生活場所即社區資源的設定,在城市社區體係的空間結構中不僅要滿足本社區各階層居民基本生活權力的社會空間要求,同時也要滿足城市各階層居民休閑娛樂與生活的社會空間要求。因此,城郊都市型鄉村旅遊社區發展與治理的內容不僅是關注個人和家庭麵臨的多重問題,包括環境、交通、工作質量、保健與幼兒保育、教育等,也包括地方公共服務與公共領域的保護等。
7.5.3城郊都市型鄉村社區發展與治理
1.城市社區體係下社區發展與治理的內容
城市生活空間實質上就是城市人居環境,它是城市中各種維護人類活動所需的物質和非物質結構的有機結合體——以人為中心的城市社區環境。它不僅包括住宅質量、基礎設施、公共設施、交通狀況以及建築與環境的協調、空氣質量、綠化美化、衛生條件等硬件設施構成的硬環境,而且包括家庭氛圍、鄰裏質量、居住區和諧、安全歸屬感、社會製度和秩序、人際關係等心理感受構成的軟環境。
城市社區發展的原則:
(1)城市生活空間與自然的和諧。
(2)城市生活空間結構要素的協調發展和社區係統要素的整合。
(3)城市生活空間整合與社區融合。
(4)城市生活情境空間和社區情境空間的總體藝術布局。
(5)綠色城市生活空間和綠色社區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