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就扔到火裏麵去,果然火不能燒,一個字都沒有破壞。並且火光之中就感得有光明升空,感得華嚴海會佛菩薩現身讚歎。
第一傳,得智儼,
作搜玄,記十卷。
華嚴二祖是智儼法師,他住在終南山的至相寺,所以號為至相尊者。他為晉譯六十華嚴作了一個解釋,叫做《華嚴經搜玄記》,有十卷。並且又創作《十玄門》來歸納華嚴的義趣。
第二傳,是賢首,
探玄記,世希有。
華嚴三祖是賢首國師,賢首國師的法名是法藏,由唐高宗將《華嚴經》裏麵的賢首菩薩的德號賜給他,就號他為賢首國師。所以華嚴宗也稱為賢首宗。三祖是華嚴宗的集大成者,他的壽命比較長,然後智慧也很廣大,一輩子講《華嚴經》總共講了五十遍。並且有很多的靈感,求雨、息災,這樣子感應的聖跡很多。他作了解釋晉譯六十華嚴的《華嚴經探玄記》,總共是四十卷。
清涼疏,釋新經,
並作鈔,博而精。
華嚴宗的第四祖是清涼澄觀國師。國師生而具有聖人之相,手長過膝,並且雙耳垂肩,口四十齒。佛陀的那些三十二相,他已經有好幾相了,口裏麵的牙齒有四十顆。身曆九朝,為七帝之師,壽102歲。他一生經過了唐朝的九個皇帝,並且他是七個皇帝的國師。
清涼澄觀國師他就為新譯的八十華嚴作了一個解釋,叫做《華嚴經疏》,二十卷。二十卷寫出來以後弟子們說,還是看不懂。他又為這個疏再作一個解釋,叫做《隨疏演義鈔》四十卷,用來解釋實叉難陀三藏法師所翻譯的新本八十華嚴。
新本八十華嚴有四萬五千偈,距離這個印度流傳的十萬偈,也差不多有一半了。清涼澄觀國師他住在五台山的大顯通寺,國師是華嚴菩薩的化現。
在華嚴五祖的傳記裏麵有說,清涼澄觀國師他在102歲示現入涅槃以後,唐文宗就將他的全身造一個塔來供養,整個身體金剛不壞。
過了沒多久,有印度的兩位梵僧來見唐文宗,並且告訴唐文宗一個事情,說他在印度與中國交界的地方蔥嶺,看到兩個使者淩空而過。所以印度來的這位法師他就念咒,讓這兩個使者降落下來,問他們是什麼人,準備到哪裏去?
兩個使者就回答說:“是北印度文殊堂的守護神,東取華嚴菩薩大牙,歸國供養(到東土來取華嚴菩薩入涅槃以後的牙齒到文殊堂去供養)。”
梵僧就告訴唐文宗,說:“他取的華嚴菩薩的牙齒,華嚴菩薩就是清涼澄觀國師。”
唐文宗馬上就派手下把那個全身塔的塔門打開,果然發現隻有三十九顆牙齒,失去一顆牙齒。所以唐文宗就下旨把清涼澄觀國師全身火化,然後再建塔供養。我們現在去西安仍然還是可以朝禮到華嚴宗幾位祖師的塔。
我們要學習《華嚴經》,最著名也是最重要的三本書——
第一本是清涼澄觀國師的《華嚴經疏鈔》。
第二本是唐朝時候的一位居士李通玄長者所作的《華嚴經合論》。
第三本就是清朝時候,福建福州鼓山湧泉寺的方丈道霈禪師,他將《華嚴經疏鈔》和《華嚴經合論》裏麵的精華會集起來,再加上他自己研究的見解,就會集了一本《華嚴疏論纂要》。
因為《疏鈔》非常廣博,不容易進入,而《華嚴經合論》非常深,也不容易進入。所以我們如果透過《華嚴經疏論纂要》來學習就比較容易懂得,因為這個是講佛陀果地境界的,凡夫眾生如果不依靠祖師的經論是很難學得懂。
一般學習教理的人,講經的法師他就會比較喜歡《華嚴經疏鈔》,因為她分析得很透徹,講得很廣博,分章析句,窮源極委。
喜歡參禪的禪和子,他就會比較注重李通玄長者的《華嚴經合論》,“廣論佛意,會歸自心”——全部都會歸到自心,會歸到不生不滅的真如妙心上來。
李通玄長者他是唐朝的宗室,唐朝皇族的後代,一輩子非常用心研究《華嚴經》。後來他對於其他的注解都不滿意,他就想為《華嚴經》作一個注解,就捧起《華嚴經》出門,想找一個地方來作注解。
一出門走了沒多遠,就看到一隻老虎擋在路上,乖乖地伏在地上。
李長者就跟老虎說:“請你幫我找一個地方,讓我能夠安安靜靜為《華嚴經》作個注解。”
李長者就把整套的《華嚴經》放在老虎的背上,老虎乖乖地就馱著這個經在前麵帶路。帶到深山裏麵,有一個天然的岩洞,老虎就伏在那個地方不動了。然後李長者看這個地方很好就留下來,在那裏專門寫《華嚴經》的解釋。
晚上沒有光明,李長者的口裏就吐出白光來照明。突然就出現兩位天女來給李長者作侍者,給他供給紙和筆。經過了五年時間,《華嚴經合論》寫圓滿了,這兩位天女就淩空而去。這個是《華嚴經合論》。
我們這次學習《淨行品》就是根據清朝道霈禪師會集的《華嚴經疏論纂要》來學習,在《纂要》裏麵解釋《淨行品》的是屬於第二十六卷。
最初的玄談是五門來解釋。第一是來意;第二是釋品名,解釋《淨行品》的品名;第三是宗趣,就是實修的方法;第四是解妨,就是解答疑難,當時有人就提出兩個疑難問答,來解釋疑難;第五就是釋本文。
五重玄談
《淨行品》的前一品是《菩薩問明品》,屬於華嚴裏麵的第十品,是解釋信中之解。《淨行品》是解釋信中之行。
真的理解了,然後要起實修。這一品是文殊菩薩教導我們怎樣在現實的生活之中過佛菩薩解脫自在、快樂無憂的生活;怎樣在現前的生活中待人接物,逢緣對境之中善用其心、增長悲智。做到超凡入聖,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廢世法,而證佛法。
這是本品的來意。
其實《淨行品》對於我們學習佛法比較初機的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說我們在生活之中如何讓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有智慧的、覺悟的、慈悲的,就在生活之中了生死,在生活之中超凡入聖。這個是很重要。
你看,佛菩薩示現在人間來度化眾生,示現在各行各業裏麵,但是外表看起來佛菩薩跟我們一樣地生活、工作,但是內心不同。佛菩薩是安住在一真法界,而我們是住在六道輪回裏麵。我們的心常起貪瞋癡,是住在三惡道裏麵。所以怎樣把自己的心轉過來呢?在日常生活之中也能夠安住於一真法界呢?就需要學習《淨行品》了。
民國時候的弘一法師勸青年的知識分子學習佛法的話,勸他們從《華嚴經》學起,學習清涼澄觀國師的《華嚴經疏鈔》。
並且弘一法師勸人誦《華嚴經》。他這個方法非常好,就是說他勸我們誦《華嚴經》,先誦八十華嚴,誦八十華嚴誦到《離世間品》,也就是第五十九卷,之後再接過來誦四十華嚴。這樣兩種華嚴合起來,總共就有九十九卷,是中文裏麵最完整的《華嚴經》。
四十華嚴是最後翻譯的一個本子。是唐德宗的時候,北印度的烏仗那國的國王為了祝賀唐德宗的生日,親自抄寫了《華嚴經》的一品《入法界品》,然後派使者進貢給唐德宗。唐德宗請般若法師翻譯過來,就是四十華嚴。其實隻是一品。
所以這是一個好方法,學佛從《華嚴經·淨行品》而入,來指導我們在生活中間修行,這個是講來意。
第二釋品名,解釋《淨行品》的這個品名。
“淨行品”,淨行的意思就是一切所行清淨。
我們學習佛法以後,怎樣在日常生活之中做到身語意三業清淨,沒有過失?這個不容易啊!要完全清淨沒有過失,隻有佛陀。我們看佛陀的“十八不共法”,身無過失、語無過失、意無過失,身語意三業完全清淨,過淨德圓。“三業隨事緣曆,名為所行。巧願防非,離過成德,名為清淨。”依照佛菩薩的教誨去生活,行於世間,無有障礙,增長信心,這個是“淨行品”。
我們在這個世間雖然學佛或者也比較長的時間,但是我們有沒有障礙呢?有障礙。我們智慧也不夠,想學這個經看不懂,這個是障礙;我們逢緣對境生煩惱,心轉不過來,這個是障礙;我們學佛很多年,覺得總是在原地踏步,進步不大,慈悲智慧增長不快,這個是障礙。那怎樣能夠行於世間無有障礙呢?就需要學習《淨行品》。所以說“巧願防非,離過成德”,離過是成就斷德。
我們看《淨行品》裏麵的偈頌,見到一切都可以很巧妙地發願:“見棘刺樹,當願眾生:疾得剪除,三毒之刺。”我們去到荊棘之中不生煩惱,馬上發願——願一切眾生都能夠迅速地剪除貪瞋癡三毒之刺!這個是離過。遇到一切境界,心都是如如不動。成德是成就智德、悲德。
“若見果實,當願眾生:獲最勝法,證菩提道。”我們看到蘋果馬上也發願:“願一切眾生都能夠成就佛果!”這樣子心裏麵一發願,非常善巧就把一切毫無意義的世間法轉變為佛法。這個是文殊菩薩善巧方便教導我們修行的方法。
“悲智雙運,名為所行。行越凡小,故稱清淨。”所行清淨,就是“淨行品”。在生活之中一切的起心動念都能夠悲智雙運;能夠超越凡夫的妄想、分別、執著;超越凡夫的不覺;超越小乘的單求自利。
“得斯意者,舉足下足,盡文殊心;見聞覺知,皆普賢行。文殊心故,心無濁亂,故曰清淨。普賢行故,是佛往修諸佛菩薩同所行也。”所以我們學好了《淨行品》就心同文殊心,行同普賢行。我們的行為就是與普賢菩薩一樣,舉手投足都是甚深廣大的修行法門;我們的心都是文殊的智慧心。所以稱為“淨行品”。
《淨行品》屬於十信位的法門。我們有沒有進入十信位呢?我們可以考量一下。初信位的菩薩就能夠“覺知前念起惡,止其後念不起”。前麵剛剛生起一個惡念,馬上第二個念頭就是覺悟的,馬上就將它止息下來,能夠念念不忘三寶。我們做得到嗎?前念一起惡,後念馬上把它止下來,然後念念都不忘三寶。就這麼淺顯,我們都不完全做得到。所以可見我們初信位都沒達到,隻是欣樂佛法,更加要好好精進地學習《淨行品》
第三是宗趣。實修的方法,“以隨事巧願,防心不散,增長菩薩悲智大行為宗;成就普賢實德為趣。”遇到任何一件事情都能夠善巧方便發願。
本品裏麵下方玻璃世界梵智如來的上首弟子智首菩薩向文殊菩薩提了110個問題,而文殊師利菩薩給了一百四十一個答案。都是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所遇到的境界。所以“隨事巧願,防心不散”,防護我們的心,保護我們的心不會散亂,能夠念念心與法相應,來增長悲智大行、增長慈悲、增長智慧,修普賢行。
《淨行品》是教導佛弟子如何在日常生活之中成就清淨的身語意功德。心裏所想的,口裏所說的,身體所做的,都防止一切過患,都不起貪瞋癡,達到清淨,這個就是智者。
龍樹菩薩說:智者就是在明覺狀態下自覺地利益自他,就稱為智者。
明覺狀態就是能夠隨時隨地保持正知正念,這個就是智慧。自覺地利益自他,就是修福德,福德智慧雙運,就是智者。
以智為前導來行大悲,無我利他就是淨行。我們學習《淨行品》要達到的目標:就是將凡夫迷惑顛倒的不淨行轉變為十信位菩薩的淨行,十信位菩薩看破放下、增長悲智的淨行。
我們能夠按照《淨行品》的教導,善用其心,遇到一切境界相就能夠不迷惑、不被境界所轉;就能夠看破放下;就能夠啟發本有的智慧。有了智慧做什麼事情都能夠通達無礙;有智慧就沒有煩惱,有慈悲就沒有冤家。
如果沒有這種智慧,就會在夢幻泡影的虛幻境界裏麵生起妄想、分別、執著;就會去計較個人的利害得失,這個就叫做沒有看破;就會覺得障礙重重,煩惱痛苦;就是不能夠善用其心。
我們要學習《淨行品》,按照文殊菩薩的教導,像文殊菩薩一樣每一天、每一時、每一刻都過著有智慧的覺醒的生活,過著悲智雙運的生活。在生活之中了生死,以智慧來指導生活和工作。那就是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個是本經教我們的修行方法。
第四重玄談就是解妨,妨礙,回答兩個疑問。
第一個疑問,是“文中但辨一百餘願,何有行耶?”也就是說,有人問,“《淨行品》裏麵文殊菩薩教導我們逢緣對境的時候發一百四十一種願,隻是教我們發願,哪裏有行呢?怎麼會稱為《淨行品》呢?”
澄觀國師的回答就說:“本品一百四十一願,信、願、行具足。”
在每一願中有五種行:悲智無礙行、止觀雙運行、妙達三觀行、十度齊修行和四弘誓願行。
第一個是悲智無礙行。“觸境不迷,善達事理”是智行。遇到任何境界能夠不迷惑、不顛倒;能夠善達事理;能夠透過事相見到理體;透過生滅的相見到不生不滅的真心本體,這個是智行。
“以願導智”,不唯求自利,是大悲行。遇到每一法都能夠“當願眾生……”這個是大悲行。自利利他,大智大悲,二而不二,是悲智無礙行。所以我們要知道每一法都具足悲智無礙行。
第二是止觀雙運行。“遇違順境,心不馳散是止行;智不沉沒是觀行。”所以是止觀雙運行。能夠按照《淨行品》的教導,遇到任何順境和逆境都能夠心如如不動,善巧發願,所以是止觀雙運行。
第三是妙達三觀行。對於事理,對於一切境界都能夠善巧地了知邪正,當願眾生得解脫,這個是假觀。從空出假去度眾生,建水月道場、做空花佛事、度如幻眾生、降鏡裏魔軍,這個都是終日度生而實無眾生可度,不會執著於度眾生之相,這個是假觀。知身空寂,心無染著,是空觀。見如實理是中觀。一念頓具三觀,所以稱為妙達三觀行。
第四種是十度齊修行。施、戒、忍、進、禪,慧、方、願、力、智,一一地發願都具足十度,所以稱為十度齊修行。一切都布施給眾生,並且安忍順逆兩境,這個是施、戒、忍;或增上品,心不異緣,這是精進和禪定;妙達性空,這是慧;方、願、力、智,這是十度齊修之行。
第五種是四弘誓願行。一切的發願都是發菩提心。願度眾生,“見惡必令其斷,見善必令其具”,“皆成佛德”,這個就是四弘誓願都在其中了。每一願裏麵都是願度眾生、願斷煩惱、願學法門、願成佛道。
所以說“智首總標諸德,以求其因”,智首菩薩提問110問,就詢問如何透過成就清淨的身語意來成就佛德?“文殊令善用其心,頓獲眾果。”這是回答第一個問題。就告訴我們每一願裏麵都信願行具足,告訴我們實修的方法。
第二個問題,是“妙行者,統唯無念。今見善見惡,願離願成,疲役身心,豈當為道?”
有人提問說:“妙行一定是無念的。那現在又見善見惡,願離願成,這樣子怎麼可以稱為是妙行呢?”
其實是這個提問的人沒有了解無念的意思,他以為無念就是什麼念頭都沒有,其實不是。
無念:“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這個是無念。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這樣子稱為無念。如果離念去求於無念呢?就不是真無念,那個就是“內守幽閑,猶是法塵分別影事”。
我們學的這個《淨行品》的翻譯者是唐於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唐朝時候由於闐國來的一位精通經、律、論三藏的大德——實叉難陀法師,這個八十華嚴是武則天時候請這位法師所翻譯的。
總問
底下是解釋經文。我們對於這個經名和品題都解釋了。
【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言:】
智首菩薩問文殊菩薩。
兩位菩薩都是代表智慧,智首菩薩是代表我們性德之中的自受用法樂智,文殊菩薩代表他受用法樂智。由代表自受用法樂智的智首菩薩來請問代表他受用法樂智的文殊菩薩,這樣子來開啟《淨行品》。
兩位菩薩都是代表智慧,為什麼?就代表“曆事巧願,必智為導”,一切修行要以智慧為前導,就能夠善巧方便地在日常生活之中將每一件事情都轉過來,將世間法轉變為佛法。“事近旨遠,唯圓行故”,事情雖然很淺近,但是如果我們善用其心,就可以與佛法相應,與智慧相應。
智首菩薩是娑婆世界的下方玻璃世界梵智如來的上首弟子。娑婆世界下方有一個玻璃世界,教主號為梵智如來,他的上首弟子就是智首菩薩,是梵智如來會下智慧第一的法王子。
文殊師利菩薩是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法王子。
智首菩薩向文殊菩薩提了110個問題,文殊菩薩回答一百四十一種修法。
【佛子,菩薩雲何得無過失身語意業?雲何得不害身語意業?雲何得不可毀身語意業?雲何得不可壞身語意業?雲何得不退轉身語意業?雲何得不可動身語意業?雲何得殊勝身語意業?雲何得清淨身語意業?雲何得無染身語意業?雲何得智為先導身語意業?】
智首菩薩的提問分為十一段,每一段有十個問題。最初的這一段是總問。而總問的十個問題之中,“無過失身語意業”又是總問裏麵的一個總綱。“無過失”就是要達到佛地,成就十八不共法,才能夠真正得到“無過失身語意業”。這個是“超勝尊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