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說話不要嘮叨
有些談判者雖然快言快語,卻嘮嘮叨叨,這在惜時如金的談判桌前是最惹人反感的,談判一開始即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談判者在“破冰”期內的用語必須注意效果,簡潔、精練。
4.行為舉止和言語不要太生硬
談判雙方的言行舉止都應當是隨和流暢的,切不可語言生硬、舉止失度,如說話粗俗、拉拉扯扯等不良行為,都不利於創造“破冰”期的和諧氣氛。
5.不要舉止輕狂
“破冰”期是展示雙方氣質、姿態的第一回合。談判是一種文明競爭的方法。你的談判舉止的第一印象,是影響對方對你所持態度的關鍵因素,如果談判者在談判的一開局就舉止輕狂,甚至鋒芒畢露地炫耀自己,這在有經驗的談判者麵前,就是一個初涉談判的小醜形象。
6.不要與談判對方較勁
“破冰”期內的交談,一般都是非正式的,通常采用漫談的形式。因此,語言並不嚴謹。談判者不可對對方的每一句話都仔細琢磨,這會影響感情交流。如對方有哪句出言不遜,切不可耿耿於懷,立即回敬,這隻會弄巧成拙,招致蔑視。當然,要很好地渡過談判“破冰”期,不要忘了微笑。
給談判一個好的開場
談判開場的瞬間是最為重要的。談判的開始就好像是一首歌曲中的快門,通過這一過渡,就逐漸把談判者的話題引入到談判的主題內容上。給談判一個好的開場,達到先聲奪人的效果,有利於談判的成功。
雙方誰都不肯首先發言,致使出現冷場的局麵。在這種情況下,東道主就應該拿出主人的風度,當仁不讓,並以熱情友好的言語先講話。當然,如果客人要求發言,那再好不過了。
如果是對方先作開場陳述,則我方就應該仔細傾聽對方的陳述,聽懂陳述的內容,並將觀點進行簡單歸納,之後再提出我方的開場陳述。
那麼,我方該如何做開場陳述呢?
首先,要講清楚我方對問題的理解,也就是要說清楚這次談判主要應該涉及哪些問題。其次,要說明我方的利益所在,就是我方希望通過談判應該得到的基本利益。再次,要說明我方的首要利益是什麼,也就是什麼樣的利益對我方是至關重要的。最後,闡明我方的立場。
在開場這個階段,必須十分謹慎地對所獲得的對方印象加以分析。不僅如此,還要立刻采取一些重大措施,用自己的方式對他們施加影響,並使這些影響貫穿於談判的始末。談判者最好把準備工作做得既周密又靈活。當坐下來轉入正式談判前,應該充分利用開講階段從對方的言行中獲得信息。在這個階段中,能夠很快地掌握對方洽談人員兩個方麵的信息:談判經驗和技巧,以及他的談判作風。
對方談判經驗和技巧無需語言就可以反映出來。比方說:他的姿勢、表情,以及他“入題”的能力。如果他在寒暄時不能應付自如,或者突然單刀直入地談起生意來,那麼可以斷定,他是談判生手。談判高手總是留心觀察對方這些微妙之處。
1991年,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吳儀被調到外經貿部擔任副部長,主管讓很多官員頭痛的中美知識產權談判。結果,她的“鐵”性十足的談判風格很快就讓美國人頭痛。
吳儀剛接手中美知識產權談判時,美國人就想給她來個下馬威,在開場白中不客氣地說:“我們是在和小偷談判。”吳儀立刻反唇相譏:“我們是在和強盜談判,請看你們博物館裏的展品,有多少是從中國搶來的!”
經過幾個回合的較量,美國貿易代表、被稱為國際貿易談判圈中“鐵女人”的卡拉·希爾斯稱讚自己的對手吳儀“既是國家利益堅定的維護者,又是堅韌的談判者”。
對方的談判作風,同樣可以在開場階段的發言中反映出來。一位經驗豐富的談判人員,為了謀求雙方的合作,總是在開始時討論一般性的題目,另一位具有不同洽談風格的人員,雖然他的經驗同樣豐富,但其目的是為了對談判產生影響,他顯然會采取不同的措施。一進入談判,他就極力探求雙方的優勢和劣勢,探聽哪些是自己必須堅持的原則,以及在哪些問題上可以讓步,他不僅要了解“自己”的情況,甚至對每一個對方人員的背景、價值觀以及每一個人有把握的和擔心的事,以及是否可以加以利用等問題,都要搞得一清二楚。這些信息能成為他在以後的談判中使用的武器。
如果在這個階段,談判者還不清楚對方一些行動的意思,而談判者在談判開始時,所采取的是與對方“謀求一致”的方針,這時就應該引導對方與自己協調合作,並進一步給對方機會,使他們能夠適應自己的方針,同時,自己也應該有更充裕的時間和機會把對方的反應判斷清楚。
這時,談判者施展技巧的目的是努力避開鋒芒,使雙方走向合作。談判者應不間斷地討論一些非業務性話題,並更加關注對方的利益。下麵是一段開場對話:
“歡迎你,見到你真高興!”
“我也十分高興來這裏。近來生意如何?”
“這筆買賣對你我都很重要。但首先我對你的平安抵達表示祝賀。旅途愉快嗎?”
“這個問題也是我們這次要討論的,在途中飲食怎麼樣?來點咖啡好嗎?”
這並不是一個漫無邊際的閑扯,雖然表麵上它與將要談判的問題無關。但如果對方在這段談話之後,仍堅持提出他的問題,談判者就可以認為“黃燈”有變為“紅燈”的危險。如果能夠接受這種輕鬆的聊天,雖然這並不能改變“黃燈”仍然亮著的事實,但它告訴談判者它有轉為“綠燈”的可能。在這個階段,談判者最容易犯的錯誤,是過早設定對方的意圖。然而,對於這些掌握的信息,談判者還須隨著洽談及實質性談判的進行,作出更深入的分析。
開局階段就掌握主動權
在談判開局階段,談判人員應做好主動出擊、應付被動局麵的準備。掌握談判的主動權,對於談判順利進行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掌握了談判的主動權,在談判中遇到問題時就不會感到突然、束手無策,而是能從容不迫、應對自如。
對談判抱有很高期望的談判者都渴望能夠在談判爭論初期就占據主導地位,他們需要占據主導地位來控製局勢。因此,主導策略具有很強的侵略性,談判各方都力爭占據主導地位,從而限製不符合自己意願的決策,以防止對方說“不”。
美國開鑿巴拿馬運河的初期談判,其談判謀略是典型的“請君入甕”,而且談判雙方都是如此。
談判的一方是美國,另一方是法國巴拿馬運河公司。談判的焦點是美國應該付給這家法國公司多少錢才能取得開鑿巴拿馬運河的權利。這家法國公司雖然已開鑿失敗,但它在巴拿馬運河卻擁有一筆數量可觀的資產,其中包括:3萬英畝土地、巴拿馬鐵路、2000幢建築物、大量的機械設備、醫院等。法國人估價1億多美元。他們開價1.4億美元,而美國人的開價僅僅2000萬美元,兩者相距甚遠,經過雙方磋商,分別讓步到1億和3000萬美元,但談判到此就停了下來。
美國人的戰略是聲稱另找一塊地方挖運河,他們選中了尼加拉瓜,美國眾議院宣布考慮支援開鑿尼加拉瓜運河。精明的法國人摸透了對方想要一條運河來溝通兩大洋的迫切心理,而且也料到了美國會用尼加拉瓜運河來與巴拿馬競爭,於是也耍了一個花招,暗示法國也同時與英國和俄國人談判,以爭取英俄的貸款繼續運河的開鑿。雙方相持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