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說陳獨秀
作者:蔣二明
大革命時期,上海大學是培養革命幹部的搖籃,素有“文有上大,武有黃埔”之稱。陳獨秀對這所革命大學,傾注過心血與關心;他的思想和行動對上海大學也產生過一定影響。
陳獨秀曾是上海大學校長的首推人選
上海大學的前身是東南高等專科師範學校,創辦人校長王理堂是安徽壽州人。學校原有國文、英文、美術專修科和附中,學生約有160人,半數以上為安徽人。因校方以獵取金錢為目的而非真心辦學,所以設備簡陋,教師缺乏,教務廢弛。學生中很多人受過五四運動洗禮,對現狀極不滿意,向校方交涉無效,校長竟攜學生繳納的學膳費去東京留學。1922年秋,學生忍無可忍,組織起來,以“十人團”為核心,決定驅逐前校長,改組學校,推舉一位熱心教育事業、有革命聲望的人擔任校長,辦一所革命的大學。“十人團”擬在陳獨秀、章太炎、於右任3人中延請一位任校長,這一主張得到絕大多數學生支持。學生們運用五四運動中的經驗,組織糾察隊,擬好學校改組宣言,揭露學校黑幕,聯絡各界爭取社會援助。
陳獨秀在學界素有聲望,他發動的新文化運動影響了無數知識青年,五四前後又曾任北大文科學長、廣東省教育委員會委員長兼大學預科校長,籌建西南(廣東)大學。但在1921年10月和1922年8月,他兩次被上海法租界當局逮捕,出獄後便隱蔽起來。學生們經多方探詢、聯係,得知陳獨秀行蹤不定,章太炎意誌消沉,而於右任在一個多月前因其靖國軍失敗由陝西到達上海,發表過救國須先從教育入手的言論,於是決定請他出任校長。同時,學生代表也找到共產黨人,希望共產黨來接辦這所學校。中共中央和陳獨秀考慮請國民黨出麵主辦於學校的發展更為有利,而且籌款也方便些,便請學生代表力邀於右任出任校長。辦學需要教師和大量經費、設備,而此時於右任剛到上海,以賣碑帖彌補生活支出,又無辦學經驗,不敢貿然接手爛攤子。但國民黨因遭陳炯明叛變,革命處於低潮,有些人轉而謀求在教育方麵尋找陣地,培養幹部人才。所以,國民黨人楊杏佛、柳亞子、邵力子、葉楚傖等都要於右任出任校長。學生代表找辛亥革命元老、曾任旅滬安徽同鄉會會長的柏文蔚求援,柏兩次到於的住處敦請,並發動其他人共同促成其事。最終,於右任答應出任校長,但不經常到校,由邵力子任副校長負責辦學。1922年10月23日,於、邵兩人到校會見學生並講話,標誌上海大學正式開辦。
選派共產黨員任教,關心、支持上海大學
陳獨秀早有占領學校陣地、宣傳馬克思主義、培養革命幹部的打算。他一直在暗暗物色合適人選到上大任教,不斷派出共產黨的理論家、教育家、文學家到上大工作。他推薦《共產黨宣言》第一個中文全譯本的翻譯者陳望道任上大中國文學係主任。雖然此前陳望道曾表示不滿陳獨秀的主觀獨斷作風和倔強性格,但陳獨秀對陳望道一直非常器重,1920年底他到廣東省就任教育委員會委員長前就曾將《新青年》委托給陳望道主編。1921年11月中共上海地方委員會成立,他又讓陳望道擔任第一任書記。這次在陳望道對是否進上大任教躊躇不決時,陳獨秀又親自寫條子對他說:“上大請你組織,你要什麼同誌請開出來,請你負責。”鼓勵並催促他上任,於是陳望道進入上海大學,曆任中文係主任、教務長、代理校務主任等職。
1923年春,中共創始人之一李大釗由北京到上海,4月15日在上大作“演化與進步”的演講。於右任曾就如何辦好上大征求李大釗的意見。李即推薦鄧中夏任總務長,瞿秋白任學務長(不久任社會學係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