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針對窮人買不起書報的情況,惲代英采用了借書的方式,向廣大讀者借閱馬克思主義的相關書報。惲代英認為,“假如一本書可以借給五個人讀,就可以發揮五本書的作用,這當然是件大好事。”惲代英的學生吳化之回憶說:“來書社的讀者有錢買書的,我們歡迎,窮苦青年沒錢買書,同樣讓他們自由閱讀,因為我們辦書社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介紹進步書刊,推廣新文化。”“有價值的書報,無論銷行與否,總須辦到,以供給社會多數人乃至少數人的需要。”
由於利群書社銷售的都是新書刊,而且可售可租,因而吸引了大量讀者。利群書社所在的武漢橫街頭,頓時熱鬧起來,書社呈現出一派興旺景象。惲代英創辦的利群書社,很快在全國引起了不小的反響,不少知名人士前來參觀訪問。僅1920年上半年,就有上海的李漢俊,河南的雷紀堂,湖北的董必武、陳潭秋、蕭楚女、施洋,湖南的易禮容、舒新城等人來訪。著名律師施洋盛讚惲代英他們為武漢三鎮人民造福,願意義務擔任利群書社的法律顧問。《大漢報》記者蕭楚女表示決心投到利群書社的麾下,當一名馬前卒,同利群書社社員們“並肩戰鬥,披荊斬棘”,去開創宣傳新文化的事業。從這天起,惲代英和蕭楚女建立了終生不渝的友誼。而在訪問利群書社的名人中,最有代表性的,當數毛澤東。
利群書社和文化書社南北呼應
1918年4月,毛澤東等在長沙集合了一批誌同道合的進步青年,同樣創建了一個“集合同誌,創造新環境,為共同活動”的進步青年團體新民學會。隨著五四運動的爆發,毛澤東與惲代英之間的聯係更加密切了。毛澤東在長沙創辦了《湘江評論》,創刊號一出來,他便及時地將刊物寄給武漢的惲代英,請為代售。惲代英則通過互助社興辦的書報販賣部在武漢等地區大力宣傳售賣,使毛澤東所寫的《創刊宣言》和《民眾的大聯合》等文章在武漢進步青年中廣為流傳,影響甚大,更贏得了惲代英等人對毛澤東的欽佩。
1919年末,湖南反對軍閥張敬堯的“驅張運動”如火如荼,並組織代表團分赴全國各地。以毛澤東為首席代表的一行人在赴京途中路經武漢停留宣傳,惲代英與毛澤東在武昌首次相見,彼此相見恨晚,情同手足。聽了毛澤東介紹驅張鬥爭情況後,惲代英立即組織人手在武漢三鎮張貼《驅張宣言》,以擴大其影響。正在籌建利群書社的惲代英,還向毛澤東講述了自己的具體打算。毛澤東饒有興趣地聽取了介紹,並讚不絕口地說:“這個辦法好!”他還表示,返回長沙後也要創辦一個類似的書社,希望惲代英大力支持。
1920年夏,毛澤東等在長沙創辦了文化書社。但書社成立伊始,由於缺少知名度,加之與外地出版社的聯係很少,因而書社所購圖書寥寥無幾。毛澤東於是請惲代英做信用介紹,以便文化書社在向外地訂購書刊時和利群書社一樣,免去押金。惲代英欣然接受了這一請求,以利群書社作抵押擔保,通過積極活動和多方協商,為文化書社購進了大量進步書刊。這件事給毛澤東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多年後談及此事,還深有感觸地說:“惲代英同誌是一個極重感情的人。在他身上有一股豪氣,助人為樂,服務他人,這種品格十分高尚。”
之後,兩個書社的往來更加密切了。惲代英和利群書社成員廖煥星應文化書社的邀請,多次到長沙、衡陽一帶開展宣傳活動。他們在文化書社的協助下,舉辦各種形式的讀書會、講演會,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和新思想新文化,猛烈抨擊封建黑暗專製,在當地進步青年中產生了很大影響。
利群書社和文化書社兩個書社在互相幫助、互相支持下逐漸發展壯大,成為當時長江中上遊宣傳馬克思主義和新思想新文化的重要陣地,對當地進步青年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由於利群書社廣為推銷全國各地出版的宣傳馬克思主義和新文化運動的新書刊,因而深受進步青年的歡迎。這些進步讀物不僅推動了兩湖地區以傳播馬克思主義為中心內容的新文化運動,同時也造就了一批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覺悟的進步青年。
利群書社的窘狀和惲代英的苦悶
1920年,惲代英撰寫了《怎樣創造少年中國》、《革命的價值》、《未來之夢》、《論社會主義》等20多篇文章。4月,惲代英負責編輯“少年中國學會叢書”,認為所編叢書“應為社會不可少的書”,“應為社會急切需要的書”。在他提出的研究書目中,特意把馬克思主義放在首位。當年秋,他翻譯恩格斯《家庭、私有製和國家的起源》中的部分章節,發表於《東方雜誌》第17卷第19期。1921年1月,惲代英受陳獨秀之托翻譯的考茨基的《階級爭鬥》由新青年社作為新青年叢書第8種出版。該書不僅使利群書社的成員普遍懂得了要推翻黑暗統治,必須搞階級鬥爭,而且對毛澤東、周恩來等人的思想向馬克思主義轉化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在主持利群書社的同時,惲代英一直把學校作為陣地,以教書為職業從事革命活動。1920年秋,惲代英接到了安徽宣城省立第四師範學校校長章伯鈞的聘書。11月,他乘船離開武漢,經蕪湖赴宣城。惲代英在宣城四師擔任教務主任兼教修身、英文的教員,破除舊的束縛,革新教育,采用在中華大學附中時行之有效的一套辦學方法,他從教育原理和學生特點出發,主張學生自治。在惲代英的努力下,宣城四師麵貌大變,充滿了師生互尊互敬的新氣象。1921年5月,惲代英以更高昂的英雄氣概投入戰鬥。他在紀念“五四”、“五七”國恥日的群眾大會上,慷慨激昂地發表演講,以朝鮮亡國的慘重教訓,激發民眾振作起來,投入到救國運動中。宣城的地方反動勢力對惲代英的革命活動恐懼萬分,縣商會會長朱洞詞和監學唐石亭聯名致電安徽省政府,誣指惲代英“組織黨羽,煽動學生,圖謀不軌,大逆不道”。安徽省軍閥張文生接電後,立即下令通緝惲代英。惲代英聞訊後,被迫離開了宣城。
受惲代英的影響,利群書社成員也十分重視教育工作的開展,他們先後都投入到了教育活動中去。李求實在黃陂餘家灣正誼小學任教;王尚德到陝西赤水職業學校工作;李書渠到漢口接辦致忠學校;廖煥星到河南信陽創辦柳林中學;林育南到家鄉黃岡創辦浚新小學;唐際盛、蕭鴻舉到黃岡浚新小學和聚星小學任職。
在赴宣城四師前夕,惲代英就與利群書社的成員對他們共同生活的理想和共同生活基地的建立,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惲代英當時在大做“未來之夢”,他到宣城四師的初衷,也是為了開辟實現“未來之夢”新的活動基地。但是舊社會惡勢力的打擊,經濟的壓迫,使他致力於理想的事業,一個個受到挫折。利群書社也因經濟日蹙,逐漸難於維持。
在宣城四師期間,惲代英寫了一首《一刹那的感想》的新詩,表述了自己苦悶的心情:
昨天驀然地想起來,這魂魄不曾有個地方安放。這飄零的生活,令心中每覺悵惘。
我待要不努力,眼看見許多天使樣的少年,一個個像我樣的墮入劫障。
我待要努力,這罪孽深重的人類啊!又處處的打消了我的力量。
是我對不住人類麼?是人類對不住我麼?我愉快的靈魂,亦似乎感覺痛苦了。這似乎是我聽見了我的靈魂哀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