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通過盤活所有權存量以提升經濟價值增量。

企業:商品使用權和服務的點對點交易。

個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當下分享經濟的影響力之所以能夠迅速擴展,主要是因為分享經濟的三大優勢。

1.邊際成本極低

分享經濟模式是建立在已存在的閑置資源之上的,對於供給方而言,邊際成本極低。很多提供者的想法是“順便掙點外快”而不是“以它為核心收入來源”,這使得其對利潤率、回報率的追求也比傳統企業小很多。但是,更低的邊際成本帶來了絕對的性價比優勢。

2.有趣的消費體驗

分享經濟能夠提供更為有趣、更人性化的產品和服務體驗,這是追求標準化的傳統企業所難以做到的。而且,互聯網帶來的雙向評價體係更加速了消費者對優質產品和優質服務的需求釋放。

3.超越經濟因素

除了經濟利益之外,分享經濟還能為消費者帶來積極的主觀感受和對社會的正麵貢獻,包括低碳、環保以及滿足個人社交需求等。

毫無疑問,分享經濟是信息技術革命與人類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的必然結果,分享經濟加速發展的趨勢不可逆轉。未來,分享經濟將繼續在交通、住房、金融、醫療和教育等領域創造新的重大投資機會。或許,未來隻要你有盈餘,無論是物品盈餘、時間盈餘還是知識盈餘,或者你有手藝技能,都可以憑借供應商的身份參與到分享經濟的運行體係中來。

分享經濟是網絡經濟與實體經濟相融合的結果,更加偏重“互聯網+”的應用層創新和重構,是互聯網連接一切之後的核心。放眼互聯網經濟的發展曆程,如果說最初互聯網還是一張虛擬的網,那麼分享經濟正在羅織一張真實的網,這張網將覆蓋我們的衣食住行、工作和財富管理,成為安身立命之所在。

在分享經濟時代,原本稀薄分散的個人力量得以凝聚發力,創造驚人的經濟和社會價值,個人的崛起正在衝擊和變革傳統組織管理和協作方式。人在企業管理中的定位在不斷更新,從勞動力到知識員工再到創意精英,個體的價值越來越得到認同,不再是個體依賴組織生存,而更多的情況是組織依賴個人發展。未來企業的成功之道是聚集一群聰明的創意精英,這一點已經在蘋果和穀歌等公司得到印證;類似聯想“發動機”文化與萬科“事業合夥人”製度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企業認可並實踐。

分享經濟在帶來效益的同時也帶來了行業變革與企業重塑。在傳統生產過程中,邊際成本是遞增的,企業獲取生產資料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企業的規模存在邊界。傳統大型企業的規模要麼來自跨國整合,要麼來自縱向一體化覆蓋上、下遊產業鏈。而在分享經濟下,企業經營的邊際成本趨於零,成本由全社會分攤,效益與全社會共享。借助大數據和物聯網,一個公司可以把握全世界的需求,將服務和產品精準匹配至個人,企業邊界徹底消失。

自2015年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來,創新、創業成為當下高揚的旗幟,值得注意的是,創業應該是一個文化標簽,而不應為成為一種現象級行為標簽。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創業,不是每一個人都要強迫自己從雇員走向老板,但是應該強調的是在創新、創業的這種氛圍之下,個人的責任感、學習能力和創造力的激發,以及自己能力體係的建構。當創新、創業成為一種現象,其已經不僅涉及個人抱負,更關係到國家未來發展。放眼當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已經成為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共識,從初出茅廬的90後“小鮮肉”到摸爬滾打多年的“大佬”,“你我都是經濟增長新引擎”;從國務院大力出台各項舉措到地方各級政府認真“搭台唱戲”,全國上下氣氛熱烈。截至2015年,市場上的孵化器數量已超1500家,在孵企業達到10萬家。

中國儼然迎來了自己的創客時代。

從三期疊加到經濟新常態再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決策層對於當前經濟狀況的認識和探索不斷深入;2016年全國兩會之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實現“十三五”規劃目標的共識。對於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來說,供給側改革將會帶來極大的推動力;而對於企業來說,供給側改革倒逼著企業加緊創新發展、實現轉型升級。

在這大變革時代,牢固樹立發展信心,找準自身定位,圍繞創新驅動進行企業改造,最大化地挖掘個體價值、激發個體潛能,讓每一個優秀人才都能夠成為企業的創客、為企業和社會貢獻更大的力量,體現更高的價值。

先鋒案例1分享經濟的衝浪者:Uber

Uber公司(優步公司)是2009年誕生於美國提供移動網絡約車服務共享的企業。2008年的一個雪夜,有兩個人在巴黎街頭打車卻遲遲等不到,於是他們萌生了“在手機上按下一鍵就能叫來一輛車”的想法,甚至還打算“自己買10輛S級轎車來組建豪華租車公司”。2009年,兩人成立了Uber,並於2010年開始在舊金山推出移動網絡約車服務。其基本模式是,需要打車服務的人可以隨時隨地用手機應用呼喚司機,有車的人可以在Uber平台登記,在方便的時間開車為需要打車的顧客提供服務。智能手機的普及和定位係統等技術的發展,使快速、精準匹配出行人群的需求與閑置車輛和閑置司機的資源成為可能,以極低的邊際成本為大眾提供了出行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