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以蔽之,湖南衛視的成功就在於確立了正確的戰略願景:讓全中國都快樂起來;其戰略定位就是:領先的大眾娛樂平台運營商或大眾娛樂服務提供商。
為了切實做到讓更多的國人快樂起來,“超級女聲”率先將電視、媒體、電話和手機短信等渠道整合起來,開創了大眾娛樂的新時代。
當然了,長期“讓全中國都快樂起來”本身絕非一件輕鬆的事情。在成功營造“超級女聲”之後的相當一段時期裏,湖南衛視主要節目仍停留在“唱唱跳跳、打打鬧鬧”的初級層麵;加之模仿、跟進者層出不窮且各出奇招,湖南衛視的市場影響岌岌可危。
2013年10月,湖南衛視推出的《爸爸去哪兒》再次紅遍大江南北。在“夢想”、“煽情”無孔不入,以至於觀眾普遍產生審美疲勞之際,明星親子類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猶如清風撲麵,星二代的“小萌娃”不僅打敗了身為大明星的父親們,而且展現的萌化和親情力量直抵人心。
成為“現象級”節目的《爸爸去哪兒》,一舉創下了中國電視晚10點檔的收視率新高,以至於第二季廣告冠名費的價格高達31,199萬元。這一價格不僅比其第一季價格暴漲10多倍,而且把《我是歌手》、《中國好聲音》等節目的冠名費遠遠拋在了身後。
這檔橫空出世的親子生存體驗節目,實際上是湖南衛視購自韓國MBC電視台《爸爸!我們去哪兒?》的版權和模式。
難以自我超越,就要借力提升。
(二)必須能夠分解、貫徹到運營層麵
要使普通百姓能買到與富人一樣的東西,就必須“天天低價”;而要做到“天天低價”,就必須堅持“顧客是上帝”、“尊重每一位員工”和“每天追求卓越”;要實現“天天低價”(從嚴控製員工成本)與“尊重員工”的之間平衡,推行“員工持股分享計劃”則成為明智之舉。
重視資金周轉,保證產品質量,強調低毛利、低價格,全麵而不是選擇性地降價,建立一次性購物商業網和連鎖經營,對這些零售業的基本要素,沃爾瑪與凱馬特之間沒有什麼本質區別。
但僅就信息化投入方麵而言,沃爾瑪始終走在行業前列,並建立起了“天天低價”的運營係統保障:1969年使用計算機跟蹤存貨,1977年實現計算機聯網,1980年使用條形碼,1985年采用電子數據交換(EDI),1988年使用無線掃描槍。
也正是沃爾瑪,在1984年斥巨資7億美元,與美國休斯公司合作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企業版的商業衛星,建立了計算機及衛星交互式通訊係統,為其高效配送係統提供了全球聯網的技術保障。90年代初,沃爾瑪總部建立起龐大的數據中心,每年投入資金不下5億美元,專門從事信息係統工作的人員超過1200人。憑借這套係統,所有店鋪、配送中心均與供應商建立了直接聯係,實現了快速反應的供應鏈管理,使得沃爾瑪總部可在1小時內,對全球4000多家分店每種商品的庫存量、上架量和銷售量全部盤點一遍。
上述引領行業信息化建設的超前巨額投資,大幅度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和資本回報率,使公司在保持盈利的前提下,將節約下來的大量成本再回饋給顧客。因此,沃爾瑪的“天天低價”,絕非“自我殺傷性”的低價競爭。
1995年,沃爾瑪已經占領了27%的市場份額,每平方米的盈利是凱馬特的兩倍。而以天天折扣、低價競爭為主要利器的凱馬特,加之盲目鋪攤子、四處擴張,不久就被逼到了申請破產保護的邊緣。
長虹電器曾長期以“產業報國、民族昌盛”為己任,這一使命的責任感突出,但缺乏產業特征和獨特性。2006年4月,長虹靜悄悄地將企業使命更新為“快樂創造C生活”,這體現了企業所從事的消費電子產業特征。
“萬家燈火、南網情深”,表達了南方電網公司的供電業務特征。
然而,長虹、南方電網的共性問題在於,我們始終看不到他們所提煉、宣導的戰略願景。從我們的認識出發,“讓每個人都能享受C生活”,“讓光明照亮世界上的每一個家庭”,應當是具有一定借鑒、參考價值的願景表述。
在《基業長青》一書裏,吉姆·柯林斯和傑裏·波拉斯研究了平均曆史近百年、備受業界推崇的18家公司。他們發現,這些“基業長青”公司的成功秘密之一是:它們都有著明確的超越利潤之目的。
不難理解,“爭做第一”、“進入世界500強”等追求,在本質上任然沒有超越營業利潤。
試問,如果企業將“爭做第一”、“令人尊敬”等作為戰略願景,如何將其分解、貫徹到運營層麵呢?換言之,不能分解、貫徹到運營層麵的戰略願景,隻能是害人害己的空想和“自慰”。成為行業老大之後,企業又當如何發展呢?
二、願景與定位
(一)願景與定位的順序問題
柳傳誌起家時,感覺聯想的年營業額能達到300萬元就可以了。20世紀六十年代,IBM曾認為計算機的全球市場容量不會超過2000台。
創業時未必雄心萬丈,企業剛剛創立時未必有願景,但必須有定位;雖然這種定位並非一定是係統的,也未必是理性的。
但跨越小康階段、特別是取得行業領先地位時,戰略願景則必不可少。對涉足不相關(產業)多元化的集團公司,離開戰略願景的文化整合是不可想象的。此時企業如果僅有戰略定位就不足以鼓舞人心、整合價值觀念,而必須明確科學合理的戰略願景,提出更加高遠的事業追求。
讓我們把目光投向鴉片戰爭失敗後的晚清社會。
1851年1月,“高考(科舉)落榜生”洪秀全在廣西桂平率眾起義,建立了“太平天國”。隨後太平軍轉戰廣西、湖南,一路勢如破竹,1853年初攻克武漢三鎮,隊伍擴充至50萬人。3月19日,太平軍占領南京,宣布改南京為天京。為了鞏固和發展勝利成果,太平天國隨後進行了北伐和西征。
1853年冬,太平天國製定並頒布了《天朝田畝製度》,提出了“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則,試圖建立一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且“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