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戰略就是方向(2 / 3)

(三)職能級戰略(Functional Strategy)

職能戰略又稱職能支持戰略,是按照總體戰略對企業各方麵職能活動進行的謀劃,一般分為以下兩種。

1.運營支持型戰略

從企業或業務運營的基本職能上提供支持,如質量管理戰略。

2.資源保障型戰略

為企業總體戰略、業務戰略提供資源保障和支持,包括財務融資戰略、人力資源開發戰略、信息化建設戰略與知識產權管理戰略等。

二、公司級戰略核心缺失

從以上戰略層級分析來看,現行的企業戰略理論存有明顯問題。

(一)對公司級戰略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波特認為,競爭戰略解決的是企業單一產業戰略問題,而解決多元化產業競爭則屬於公司戰略範疇。按照這一觀點,從事單一產業經營的企業不存在公司級戰略,隻要發揮好競爭優勢就可以了。說來說去,低成本、差異化和聚焦等戰略競爭“三板斧”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

市場滲透就是典型的競爭戰略:成本領先是通過加強成本控製,使企業總體經營成本處於行業最低水平;差異化是企業采取有別於競爭對手經營特色,包括從產品、品牌、服務方式等方麵;聚焦則是企業通過集中資源形成專業化優勢,如服務專業市場或立足某一區域市場等。

俗話說,企業因經營而盈利,因管理而發展,因戰略而成功,因文化而基業長青。也就是說,企業真正的、持續性的成功,絕非經營技巧所能支撐的,一定是采取了正確的戰略措施帶來的。

雖然對中小企業來講,經營盈利就是最大的戰略,但並不等於企業不需要關注發展方向。短期增長靠機遇、靠產品,而長期發展離不開戰略指引。或許受波特上述觀點的影響,甚至不少人幹脆認為公司級戰略應從屬於業務級戰略,因為後者才是企業運營和發展的基礎。

特勞特更有驚人之語:“無論選擇何種戰略模型,戰略應該自下而上發展,而不是自上而下規劃。換句話說,戰略應源自實際可行的戰術,營銷戰術導出企業戰略”;“自下而上的戰略原則是簡單的,企業選擇合適的戰略模型,界定主要的競爭對手,針對競爭尋找獨特的戰術,然後形成戰略規劃”“注釋1”

這恰恰是由於公司級戰略的混糊不清、乃至本質上的缺失,最終造成人們普遍的失望和無奈。

如同理論與實踐的關係一樣,有價值的理論一定來自實踐,但又高於實踐,並能指導實踐。公司級戰略需要以業務戰略、職能戰略為基礎,但必然高於後兩者,並具有相應的指導能力。

如果沒有公司級戰略指引,業務級、職能級戰略往往是盲目的;而脫離業務級、職能級戰略支撐,公司級戰略則注定是危險的。

(二)公司級戰略本身沒有解決核心問題

對於維持和收縮戰略,從行業市場、企業資源與能力等方麵進行分析,比較容易做出相應的結論和決策。

而對於企業擴張發展戰略,作為密集型、一體化和多元化等三分法,雖然有相應的得失利弊分析研究,但這更多地是一種統計性規律和客觀現象。讓我們深究一下:對處於某個特定階段的具體企業而言,究竟應當采取何種擴張戰略?有什麼分析方法憑借?有何規律性路徑可循?

總之,公司級戰略既然無法解決企業發展方向問題,因而也就不成其為公司級戰略,最終隻能泯然於業務級、職能級戰略了。

另外,幾乎所有學派對多元化都非常慎重。大多認可審慎多元化並非一概排斥多元化,理性的多元化包括在一業為主基礎上的相關多元化,產業關聯或有限的多元化;而且,企業一旦完成轉型就應該回歸主業(如此一來“轉型”隻是階段性、技巧性的了)。但是,隨著企業運營規模擴大,產業邊界必然不斷放寬,跨國公司幾乎都是多元化經營。對此又如何給出合理解釋,特別是拿出前瞻性指導意見呢?

(三)解決戰略核心的出路就在於定位

值得注意的是,波特首先意識到了戰略的核心在於定位,而定位的本質就是取舍。他認為:先有定位,才有戰略。確立戰略定位,必然有得有失。取舍發生在以下幾種情形:一是形象或信譽不一致時,二是取舍發生在活動本身(包括運營活動及資源配置),三是出現在內部協調的限製和控製上。戰略就是製造競爭中的取舍效應,戰略的本質就是選擇何者不可為。如果沒有取舍效應,企業根本不需要選擇,也就不需要戰略,任何好的想法多能迅速被模仿。此外,企業的表現將完全視經營效率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