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人文意識(1)(2 / 2)

理性否定知性的動力地位源自理性對知性的無限性優勢,而這一點又依本體的不可知性為前提條件。認識史表明,主體認識活動的曆史和現實都永遠是有限的,客體(Objekt)至今(一直)未被認識窮盡而呈現為無限。因而,客體不等同於有限認識的對象(Gegenstand),它難以(科學)知性認識,但可能以(哲學)理性思之。理性之思成為無限性思維。但正是理性之思的無限性為有限的知性認識開辟了潛在的無限可能性:無盡生成對象而非完成客體。這個不斷擴大、展現出無止境趨勢的“對象世界”,後來被馬克思實踐論地叫作“人化的自然”。於是出現了此岸主體(人)和彼岸客體(物自身)兩類不同的無限。理性不僅思維無限性客體,而且成為無限性主體的自我意識能力。

因此,無論是借知性擴大之趨勢思物自身之無限(“後物理學”),或是借思(想像)物自身之無限以引導知性之擴大(“超物理學”),理性都勢必達到一個空前的立場,它背倚知性,麵臨著“無”:無論是主體、自我的形式性,或是全部理念之非實體非對象性,抑或對無限、全體之追求,理性處處都顯示著“無”的特性。理念之“不可知”就不僅是對知性的消極限製,更重要的,是維護理念的無限性,從而高揚理性,為包括知性在內的人類全部能力提供一個無限發展的動力結構。“不可知”性因而成為其中的關鍵環節:一方麵,對現象界的科學認識恰以對本體不可知之限製為前提,另一方麵,對本體理性之思恰以對其不可知而可能。前一方麵維護了科學,後一方麵維護了哲學。與“不可知”性不可分離的無限性之思成為理論理性(哲學認識論)最重要的性質。

但動力性已超出了認識論。追求係統整體性的認識論興趣本身也追究著一個意義論的問題:“依據理念之最高方式的統一,乃事物之有目的的統一”。目的原理成為諸統一原理中“最重要者”,而“完全之有目的統一,構成絕對意義之完成”參見《純粹理性批判》第482、491、487頁。。這樣,理念之可能作為認識目標範導知性,首先在於它“是一切經驗的最高根據”和“至上原因”③參見《導論》,第154、152,143頁。。物自身的認識論功能以價值論、目的論的信仰功能為前提。理論理性走向實踐理性。

二、實踐理性

“理性的願望是從被製約者向它的製約者前進”③。理論理性從有條件的、相對的此岸經驗界向無條件的、絕對的彼岸本體界前進。在這種認識論狀態中,理念是依據“有”推導出來的“無”此處“推導”在邏輯之外尚有想像意義:“無”終歸於想像和審美。這是此處不能展開的重大論題。,而這個“無”又“隻能從否定方麵加以思維,但並不能把握其可能性”,因而理念隻是“虛位以待”的“無製約者”③⑤參閱康德《實踐理性批判》,商務印書館1960年版(下同),第48、49,48—50、58,5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