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超前於人的美成為人文本體中否定性的亦即超越性的致動因。
第二,正如審美無限境界高潮中所體驗到的,超前同時又是憩息自在,否定同時又是肯定。人對無限的追求既是對既定有限現狀的否定和超越,又同時是對這種否定和超越的肯定。一種追求無限的否定和超越同樣無限,置身審美無限境界也就是對此的頓悟境界,從而才使否定和超越永恒化、現在時態未來化、有限轉化為無限、否定和超越本身成為肯定性的無限之美。因此,美的地平線又是內在的地平線,人走向未來也就是深入自身:向往憧憬與自我確證、外化與內化在無限進展的實踐中現實地同一了。這也就是人的本質對象化與美的誕生。
所謂人的本質對象化,正包含著上述兩重意義:
一方麵,一個運行無滯的人的本質具有非對象的空“無”性質;一個對象化的人的本質必定非實體性。一個實體化的無限,如不願陷入悖論,隻能存在於非經驗科學的宗教領域中——而且不屬於人文本體論。因此,作為人的本質對象化的美是非實體性的無限。由此也規定了美學非經驗科學的性質。
另一方麵,無限的人的本質又內化於追求無限的有限實踐中,前者隻有通過有限的感性現實活動才得以生成和發展。因而,追求無限的有限實踐提供了直觀人的本質的感性形式;經由這感性形式所顯示的無限的人的本質就是美。美神奇地站在無限與有限的交叉點上。所以黑格爾才說:“藝術已達到外在世界的極限,隻有在這極限以外,本身完整統一的理想才不複能用它的具體的心靈性的光輝去照耀到。”參閱黑格爾《美學》第1卷,商務印書館1979版,第315頁。
但在感性形式之中應當緊迫的是那空靈的無限之美。具體實踐的實體對象化成果本身並非美,它永遠是一有限物;美是對這一具體實踐中否定性的揚棄運動的肯定;這種肯定又不是耽溺於眼前的成功(所謂有限的合規律與合目的的統一)如國內實踐派美學(趙宋光)所以為的。,而是借此想像那無限自由的族類本質,並同時把它體驗為與自己同一的此時此地的存在。任何特定的美的形態都在指向這一人類學的真正的無限。
五、審美無限境界的人文本體論意義
我們已經看到,人與美是如此緊密地交織包孕而難以分開。這樣,審美無限境界的人文本體論涵義就有兩個方麵:一方麵,審美的無限境界是實踐無限化的生成物;另一方麵,審美無限境界又在人與實踐無限化的動力結構中構成了能動的一環:正是美集中體現了實踐自我超越的激進一麵,成為與物性相對立的主體性化身;實踐主要依靠美的力量成為非宿命論的人文本體。這個似乎是循環的解釋正鮮明地體現出審美內在於實踐的有機特征:部分與整體互為因果,自組織與自因,頭尾相銜地構成了黑格爾所說的辯證的圓。從而,也就不存在一種把美排除在外的實踐本體。美的發生,就既不同於由上帝造成的聖子,又不同於由自然環境造成的動植物,也不同於由人造成的器物:美同人、同實踐本體一樣,是自我生成的但此“自我”非指人類學之自我,參閱“自然美,作為生態倫理學的善”一節。。所謂美“被生成”,隻應理解為包括美自身在內的實踐對於無限超越的美的現實基礎意義,而並非說美成為某一與己無幹的主體所規定的客體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