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現實呈現為科學的客體。一切對象隻有作為客體才成為科學對象。這意味著與客體相對的主體總要逸出科學之外:作為科學對象的主體已非主體化為客體。但與此同時終究存在一個研究客體的主體,一個事實上總在活動中、永難通過客體化消除掉的主體項。它要求非客體化(非科學)的把握方式詳請參閱尤西林為《現象學的方法》(尤西林、張再林、李澤普撰)一書所寫的導言。。這種自我相關體認性質的主體對自身的把握,即自我意識。哲學是人類的自我意識即主體意識;而主體,隻是指人。
(3)以現實為對象的科學以事實性,亦即“是什麼”為尺度。把握主體的哲學卻勢必表現出主客體關係中主體評價的“應當”要求。前者是陳述的,後者是規範、指令的。哲學不僅以價值為對象,而且以評價的方式把握對象。但對主體的人的評價的終極價值尺度隻能是人自身不盡然,參閱“自然美:作為生態倫理學的善”一節。,這樣,哲學也就需要一個非科學認知性質的本體價值性的“人的本質”。
11.“人的本質”自始就不是訴諸科學的有關客體的人的知識性問題。人體生理學之類自然科學與經濟學之類社會科學都把人作為客體從特定方麵加以限定,追求盡量客觀的規律性知識。人的本質卻並非人的某一特定方麵屬性,而是人之為人,亦即獨特於動物性的全部人性的根源。“本質”(Wesen)在此不是物性現象的科學抽象,而是本體。人的本質是一個本體論問題。更確切講,是為蘇格拉底提出、經笛卡兒與康德之後日漸取代對象性自然本體論的人文本體論問題,人的本質是人文本體論的中心範疇。而人的哲學成為哲學的真正本土:近現代以來哲學日益加速分化出新的科學學科,同時卻日益孤獨地恃守著古老的人生哲學,這一形勢更清楚地表明了這一點。
12.因此,“總和說”用社會關係這樣特定的實體指稱人的本質,正退回到了泰勒士把“水”這種特殊事物當作萬物始基的古代自然哲學立場。“勞動說”卻不同。勞動在人的全部特性中具有最普遍的生成性質,因而不與人的任何特定屬性並列。黑格爾已超越了李嘉圖經濟學實體性的勞動而使之本體論化,馬克思進一步揚棄了黑格爾精神勞動的唯心主義,最終確立了勞動—實踐論的人文本體論。
13.作為人的本質的勞動亦即主體價值性的勞動具有最高理想性。在馬克思看來,作為一種質,獨特於動物性活動的勞動,應是“任何”(“Jeder”)與“處處”(“überall”)實現客體規律性與主體目的性統一的“大全”型勞動。這種無限自由的勞動構成了“美的規律”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6—97頁,並參閱尤西林:《審美的無限境界及其人類學本體論涵義》(載《當代文藝思潮》1987年第3期)。馬克思“美的規律”是一個形而上學命題,迄今有關此論的諸派解釋見解尚未意識到這一點,流行的隻是實用經驗性的觀點(如“真”與“善”的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統一說)。。哲學無限性思維對象的人的本質終究隻對象化為非實體的美。從而,關於人的本質的體認或自我意識總是帶有審美情態因此,自我意識不等於自我認識,這一區別不僅為現象學以來的本體論哲學所重視,亦為現代心理科學所實證(參閱列昂捷夫《活動·意識·個性》第五章)。。法國當代哲學家雅可·董特(J。D-Hondt)論證了定義“人”的絕境:對“人”的任何定義都不可避免地落入某種片麵的抽象。但母親可以部分地逃脫這種抽象。母愛使她不局限於任何社會分工看待兒子,“對母親來說管道工不隻是管道工,兵士不隻是兵士”參閱董特《對抽象的人的批判》,《近現代德國哲學中的主體性》國際哲學會議(武漢,1988)文集。。母親把兒子看作“人”。這個“人”,正是以愛為絕對中介才把握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