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依照“總和說”,人的本質成為社會關係的被規定項和客體。就東方而言,這正折射出中國傳統文化的人的觀念,即從倫理學“仁”(二人)去規定人。就西方言,這則表現了排斥個體的結構主義傾向。如阿爾都塞的著名說法:“生產關係的結構決定著從事生產的人員所處的地位和所選擇的職務。因此,真正的‘主體’……不是處於這些地位或者承擔這些職務的人……真正的‘主體’是那些確定和分配上述地位及職務者,即生產關係(以及政治上和意識形態上的社會關係)。”阿爾都塞:《閱讀〈資本論〉》,中譯文引自《國外社會科學動態》1982年第2期,第29頁。但這對馬克思實踐論卻是雙重的倒退:它退回到了被馬克思批判過的割裂社會環境和人的活動的法國舊唯物派的社會環境決定論,同時又賦予社會關係一種超人的曆史本體力量而走向黑格爾“絕對理念”式的客觀唯心論。
7.個體的人誠然更經常地表現為社會關係的客體和產物。但在發生學的意義上,社會關係連同人類社會化的原動力終究植根於勞動協作的需要,而協作又終究發端於個體操作工具參閱尤西林的兩篇論文:《禪與現代人的主體性問題》第4節(載《文化:中國與世界》第4輯,三聯書店)與《人的管理的人道主義涵義》第1節。。“社會結構和國家經常是從一定個人的生活過程中產生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29頁。。至少應將個體與社會視作係統內部的相互作用。
8.因此,作為人的本質,亦即人類社會存在本體的實踐活動盡管必然寓身於特定具體社會關係總和中,但並不歸結於社會關係的總和。“這些物質關係不過是他們的物質的和個體的活動所得以實現的必然形式罷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321頁。人的本質正體現在對這些關係形式的不斷創造又不斷超越中:它是時間性而非空間性的,是動力性而非結構性的參閱《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223頁;第46卷(下),第120頁;第47卷,第532頁等多處。。所以,“人始終是主體”《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30頁。。
9.如果說,前述詰難是以否定式(人的本質不是在其現實性上的對應物)肯定了人的本質的主體價值論的哲學性質,那麼,一旦恢複“在其現實性上”,這一關鍵限定,《論綱》第6條就顯現出了一個肯定式的科學規律:人,就其現實性而言,是社會關係的總和,亦即人的現實性的本質是社會關係的總和。
10.可以在三個基本點上比較科學與哲學:
(1)一切科學都是基於特定實踐而對世界所作的種種限定。所謂現實即是限定了的世界(康德予以“經驗界”的經典名稱,馬克思稱作“人化自然”,維特根斯坦稱作“世界的投影”),也就是所謂實體。一切現實(包括可以預見的)都是科學的對象。科學是現實性亦即有限性的學科。而對現實的本源亦即“始基”或本體的追問則突破了有限時空而指向無限。這種超越科學現實視界的無限性思維,成為不同於科學的哲學。顯然,哲學的對象不是實體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