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愛,是稅收的價值屬性(3 / 3)

在原始社會的蒙昧階段,今天概念的家庭尚未產生,因為那時沒有婚姻,任何人之間都可以隨便發生性關係,人類學家將之姑且命名為群婚。人們隻知其母,不知其父,以群為單位在一起生活,其中輩分高的母親自然而然成為群落的家長。那時的人們隻會使用天然材料製造的工具,以采集野果、漁獵為生,在嚴峻的自然環境下,生活資料非常有限,不可能形成任何私有財產。然而,就在這種群體生活中,稅收的雛形或者說胚胎已然形成了。因為按照一般原理,稅收是公共事務的產物,凡有人群的地方,就免不了有公共事務的存在,凡有公共事務的存在,則免不了有稅收或類似稅收的集資存在。無須考證,單憑邏輯推理,就可以想象得到,在群落裏有男有女,有老有幼,其中有的有勞動能力,有的則因種種原因喪失了勞動能力。他們不僅要共同麵對所有人的生活問題,而且還要防止天災、野獸、外敵的侵襲,為此內部必須要有分工,比如壯勞力捕獵、禦敵,老少采集食物,照顧病殘、嬰幼等,但在分配上則不是按勞分配,而是按需分配。之所以如此,固然與血緣相連有關,也與生活資料匱乏有關,但主要的原因還在於原始人與生俱來的平等、博愛觀念。是謂“人之初,性本善”。他們不會斤斤計較個人的付出與得失,而是把共同的需求當做自己的天然職責。由此我們可以抽象出最初的稅收,其雛形是勞動力的差異超出個體需求部分,而其胚胎則坐落在“博愛”和“平等”的胎床上。

原始社會從蒙昧階段進入野蠻階段,其動力是生產力的提高。人們在長期的漁獵過程中,逐漸掌握了將野獸馴養為家畜的方法,從而形成了人類社會的第一次分工——農業和畜牧業的分工。由於男人在體力上的優勢,他們成為畜牧業的主要勞力,這使他們在群落中的地位逐漸改變,不僅在性關係中處於主導,而且逐漸有了相對固定的性伴侶。這就使原來的群婚逐漸變為對偶婚,即一個男子有一個主要的女子為性伴侶。對偶婚改變了子女隻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狀態,家庭的雛形形成。

畜牧業的形成,使群落的生活資料有了儲備和剩餘,而家庭的初步形成和子女血緣關係的確定,又使遺產可以被繼承,這就為私有製的產生準備了條件。然而對偶婚製的家庭還是不穩定的,人們的安全、勞動、生活還離不開協作,維係他們在一起的最主要的組織結構仍然是以血緣為紐帶的氏族。氏族到一定程度之後,就會像蜜蜂分巢一樣分成有血緣關係但相對獨立的另一個氏族,幾個氏族組成一個部落。在這些氏族內部和外部之間必然存在許多共同的事務需要麵對,比如安全、祭祀、勞動協作、分配、照顧老幼病弱殘等。對這些共同事務,起初是由氏族的長者,後來演變為全體成員選舉受尊敬的人召開會議解決,其應對辦法無非是勞力的最佳分配,生活資料的按需分配等。這種分配能夠被每個人接受,在於私有製產生前,人們的觀念還沒有勞動力的私有意識,隻有人人平等的意識。

原始人類的智慧在勞動中不斷增長,他們發現了礦物並學會了冶煉和製造,從而有了青銅和鐵製的工具和武器,由此促成了第二次分工——農業和手工業的分工。生活資料開始有了富餘。而家庭也在進化中進一步鞏固。對偶婚逐漸演變為專偶婚,現代家庭的形式基本形成。家庭的鞏固使氏族的凝聚力減弱,收獲和家畜漸漸由共有私養變為私養私有。然而部落的公共事務並沒有因此減少,反而以更複雜的形式出現。這個時候,氏族和部落的領袖就完全有可能以權謀私,占有公共財產,同時以此為憑借,以公共的名義,強迫各個家庭為公共事務出力和服役;為了鞏固這種機製和權威,他們將原來非常設的機構變為常設機構,於是國家——一個以地域為基礎,以公共權力的設立及行使為標誌的機構——產生了。這既是原始公共權力的異化,也是家庭、私有製產生的必然。“為了維持這種公共權力,就需要公民繳納費用——捐稅。”(恩格斯)這種稅收不再是毫不利己的以平等、博愛觀念為核心的自覺利益讓渡,而是以武力(法律)為依托的對私有財產的強製征收。但其基本屬性交換並沒有改變,隻是不像後世那樣廣泛而已。

沿著原始社會的發展過程一路走來,我們應該是找到了稅收起源的路線圖:稅收的胚胎是博愛,憑借是權利平等,形式是勞力和實物,使用方向是公共事務;導致其變化的則是社會的分工,家庭的形成和私有製的產生。這時,由蛋變雞的稅收作用放大了,它既是胚胎期稅收的異化,又是其發展,它仍然具有博愛的一部分內核——保護和幫助弱者以及救助天災人禍的受害者——但更多地轉向於國家安全、司法、彌補市場失靈等公共職能了。

稅收雖然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曾被統治者借以營私,但它的本質是不以少數人的意誌為轉移的。人類有足夠的智慧和能力矯正其異化,使其重新回到博愛、平等——當然這是擴大了的理念——的道路上來。

發掘、認識稅收價值屬性的意義,不僅在於全麵、準確認識稅收,更在於使用稅人(政府)順應稅收屬性,自覺運用稅收杠杆,在初次特別是再分配中注重公平,向弱勢人群和後發地區傾斜,以逐步縮小貧富差距,使每一個民眾都能平等享受上天賦予我們的財富;擴而大之,使全球民眾都能共享資源,和平與和諧相處。對征稅人來說,亦可以在稅收宣傳中注入新的理念,使納稅人清楚納稅不僅是為自己的利益,也是為愛心納稅,可以在利益和道德兩個層次上都得到滿足,從而更加自覺地履行義務。

參考文獻

恩格斯:《家庭、私有製和國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

格裏高裏·曼昆:《經濟學原理》,機械工業出版社

曹欽白:《〈在家庭、私有製和國家的起源〉中尋找稅收的起源》,《涉外稅務》200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