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做了皇帝。有一天,他從前的一位苦朋友從鄉下趕來找他,對他說:“我主萬歲!當年微臣隨駕掃蕩瀘州府,打破罐州城,湯元帥在逃,拿住豆將軍,紅孩兒當關,多虧菜將軍。”
朱元璋聽他說得好聽,心裏很高興。回想起來,他說的話裏隱約像是包含了一些從前的事情,所以,就立刻封他做了大官。
這個消息讓另外一個苦朋友知道了。他心想:“同是那時候一塊兒玩的人,他去了既然有官做,我去也不會倒黴吧?”於是,他也去了。
和朱元璋一見麵,他就直通通的說:“我主萬歲!還記得嗎?從前,你我都替人家看牛,有一天,我們在蘆花蕩裏,把偷來的豆子放在瓦罐裏煮。還沒等煮熟,大家就搶著吃,把罐子都打破了,撒了一地的豆子,湯都潑在泥地裏。你隻顧從地下滿把的抓豆子吃,卻不小心連紅草葉子也送進嘴裏。葉子梗在喉嚨,苦得你哭笑不得。還是我出的主意,叫你用青菜葉子放在手上一拍吞下去,才把紅草葉子帶下肚子裏去。”
朱元璋嫌他太不顧全體麵,不等聽完就連聲大叫:“推出去斬了!推出去斬了!”
無獨有偶,《世說新語》有這麼一則故事:
有個叫許允的人在吏部做官,提拔了很多同鄉。魏明帝察覺之後,便派虎賁衛士去抓他。他的妻子趕出來告誡他說:“明主可以理奪,難以情求。”於是,當魏明帝審許允的時候,許允直率地回答說:“陛下規定的用人原則是舉爾所知,我的同鄉我最了解,請陛下考察他們是否稱職,如果不稱職,臣願受處罰。”魏明帝派人考察許允提拔的同鄉,他們倒也都很稱職,於是,將許允釋放了,還賞了一套新衣服。
許允提拔同鄉,根據的是封建王朝製定的個人舉薦製的做官製度。不管此舉妥不妥當,它都合乎皇帝認可的理。許允的妻子深知跟皇帝打交道不可以求情,卻可以認理。於是叮囑許允以“舉爾所知”和用人稱職之“理”來抵消提拔同鄉、結黨營私之嫌。這可以說是善於根據說話對象的身份來選擇說話,讓言辭產生巨大力量的例子了。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鬼穀子曾經精辟地總結出與不同身份的人交談的辦法:和聰明的人說話,須憑見聞廣博;與見聞廣博的人說話,須憑辨析能力;與地位高的人說話,要軒昂;與有錢的人說話,言辭要豪爽;與窮人說話,要動之以利;與地位低下的人說話,要謙遜有禮;與勇敢的人說話,不能稍形怯懦;與愚笨的人說話,可鋒芒畢露;與上司說話,須用奇特的事打動他;與下屬說話,須用切身利益說服他。
其次,你的言辭應該是真誠的,由心而出。俗話說“態度決定一切”。用在言辭上也一樣適用。你發自內心的言辭,你的態度將會自動與你所說的內容一致。雖未有感而發,態度誠懇,言辭自然具有穿透力。
再次,所表達的言辭應該是正確的、積極的,不能亂說一通,漏洞百出。言辭正確能給予人幫助,積極向上的言辭能給予人覺醒,充滿力量。如果你不能達到這一點,那最好還是虛心學習,善於傾聽,要知道善於傾聽也是一種力量的修養。
可以說,言辭本身是沒有力量的,它隻是通過說話者與聽話者的互動而產生了力量。換句話說,並不是你所說的語句本身產生了力量,而是這些語句通過你自身的修養與魅力、表達的技巧等產生了力量,作為主體,你自己必須有力量,你不過是通過言辭來傳達而已,並且還應與聽者相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