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丹麥曆史上有一對很有名的科學家兄弟,哥哥尼爾·波爾是物理學家,外向,善言。弟弟哈洛·波爾是數學家,內向,拙於言辭。他們是好兄弟,一條藤上的兩個出色的瓜。一天,尼爾建議他倆來個互相揭短,他覺得這很好玩。
弟弟說:“噢,那我可做不到!”
哥哥說:“難道你不想讓我快樂嗎?”
弟隻好說:“那你先說吧!”
哥哥開始批評弟弟:“你總是口齒不清,不會說別人愛聽的話,沒有人知道你的細心,你的關懷……好了,現在你可以損我了!”
弟弟還是笑著平靜地說:“我做不到!”
哥哥急了,便說:“你講話不算數!”
弟弟這才“嗯嗯”的開口:“哥哥你的衣領上有一根線頭。”邊說邊幫他拿掉。
這便是弟弟拙於言辭的力量,他的言行樸素而深情。
弗洛伊德說:“言辭具有不可思議的力量。它們能帶來最大的幸福,也能帶來最深的失望;能把知識從教師傳給學生;言辭能使演說者左右他的聽眾,並強行代替他們作出決定。言辭能激起最強烈的情感,促進人的一切行動。”
這樣說來,是不是說言辭的力量就決定一切了呢?按照常理來推斷,恐怕大多數人會這樣認為。但其實言辭本身沒有任何力量。它隻能通過我們對它的理解、接受、感知、反對、覺醒等不同的態度而起作用。為何這樣說?有一句話可以佐證,那就是“對牛彈琴”。如果一個人對你說的話不理,那你的言辭顯然是慘白無力的,或者說是徒勞無功的。要使得你的言辭富有力量,你得看對象。下麵我們就來具體分析如何才能使言辭產生無窮的力量。
首先,言辭的力量得以產生,需要傾聽者願意聽、願意接受並理解。說話要選擇對象,不能無的放矢,當你知道什麼人要聽你說,自然成功了一半,如果對方不能理解你的話,你應該注意你的言辭。比如,我這樣表達,他聽得明白嗎?我是否應該換一種更為貼切的話等等。
有這樣一個故事:
孔子帶著他的幾名學生外出講學、遊覽,一路上十分辛苦。這一天,孔子一行人來到一個村莊,他們在一片樹蔭下休息,正準備吃點幹糧、喝點水,不料,孔子的馬掙脫了韁繩,跑到莊稼地裏吃了人家的麥苗。一個農夫上前抓住馬嚼子,將馬扣下了。子貢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之一,一貫能言善辯。他憑著不凡的口才,自告奮勇上前企圖說服那個農夫,爭取和解。可是,他說話文縐縐,滿口之乎者也,天上地下,將大道理講了一串又一串,盡管費盡口舌,可農夫就是聽不進去。
有一位剛剛跟隨孔子不久的新學生,論學識、才幹遠不如子貢。當他看到子貢與農夫僵持不下的情景時,便對孔子說:“老師,請讓我去試試看。”
於是他走到農夫麵前,笑著對農夫說:“你並不是在遙遠的東海種田,我們也不是在遙遠的西海耕地,我們彼此靠得很近,相隔不遠,我的馬怎麼可能不吃你的莊稼呢?再說了,說不定哪天你的牛也會吃掉我的莊稼哩,你說是不是?我們該彼此諒解才是。”
農夫聽了這番話,覺得很在理,責怪的意思也消釋了,於是將馬還給了孔子。旁邊幾個農夫也互相議論說:“像這樣說話才算有口才,哪像剛才那個人,說話不中聽。”
可見說話必須看對象、看場合,否則,你再能言善辯,別人不買你的賬也是白搭,甚至會達上性命。這樣的例子也不是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