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男孩是個孤兒,身無分文,上帝看他可憐,就決定救助他。於是,上帝給了他一包金子,他高高興興地走了。一年之後,他的金子全部用光了,他又成為了一個身無分文的窮人。
這個男孩雖然得到了一包金子,解決了他暫時的經濟問題,可是他卻失去了能夠永久解決溫飽的機會。
希爾·西爾弗斯坦在《失去的部件》中講述了這樣一件故事:
一個圓環失去了一個部件,它旋轉著去尋找這個部件。因為缺少了部件,它的滾動非常緩慢,這使得它有機會欣賞沿途的鮮花,可以與陽光對話,同蝴蝶吟唱,和地上的小蟲聊天,而這是它在完整無缺、快速滾動時無法注意、沒能享受到的。但當它找到那個部件後,因為滾得太快,它失去了所有的朋友,不能從容欣賞花,也沒有機會聊天,一切都變得稍縱即逝。
得到與失去就像一對歡喜冤家,在你得到某種你所需要的東西的時候,你自然是愉悅的,心裏有種油然而生的愉悅感、成就感。這是我們源自內心的本能感知。
也有人說也許我們從未得到過什麼,因為這個世界沒有什麼是我們的,你以為你曾得到的那些,隻不過是我們的造物主早就擁有過的。你以為你失去過的,可你實際並沒有失去,因為那原本就不屬於你。得與失隻不過是相對存在的。
我們常在思考,我有什麼東西、什麼人、什麼快樂、什麼憂愁等,那些在你腦海裏不斷盤旋的提問和回憶,會讓你覺得,我不是正擁有很多嗎?的確,這些讓你放不下的種種,讓你擁有了許多,這是因為你占有了他們。你占有的一切是屬於你的,這僅僅源於你的在意或者是你離不開它們。想必這就是所謂的得到吧。當你不再占有或者說不在意的時候,那麼失去就成為最好的措辭。在很大程度上你的決定左右了你的得失的存在性。換句話說,你曾經得到的東西和失去的東西,是你所具有自然的權利,你內心深處所萌發的潛意識正是你得到與失去的根本所在。比如,你愛上了一個人,並且很愛她,她也愛你,你們決定在一起是因為你們雙方都覺得彼此合適,幸福愉悅的相處,這是你們都得到的。當兩人的感情破裂,或者說某一方覺得另外一方不合適,無法繼續在一起了,這時,你心裏一定在想,我是不是應該放棄。答案出來的時候,你說你決定放棄了,那麼,此時你就由原先的得到轉變為失去。我們先不說這樣的結果是好是壞,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你不再擁有對方了。這隻是一個結果,而你心情的好壞隻有你自己最清楚了。
人們常說:我的孩子、我的家庭、我的妻子……你這樣說,是以為他們是專屬於你的?還是在說你是以一種占有的心態去試圖擁有他們?占有欲很強的人自然會覺得這是天經地義的。很多人以這樣的思維模式去奮鬥、去踐行,人們以各種關係彼此存在於生命和交往中,但,你可曾想過他們不是因為你或者說需要被你擁有而來的。人生來就是平等的,又何來與你為中心,為主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