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人劉伯溫所著的《鬱離子》中記載了一個因失信而喪生的故事:
濟陽有個商人過河時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稈大聲呼救。有個漁夫聞聲而至。商人急忙喊:“我是濟陽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給你100兩金子。”待被救上岸後,商人卻翻臉不認賬了。他隻給了漁夫10兩金子。漁夫責怪他不守信,出爾反爾。商人說:“你一個打漁的,一生都掙不了幾個錢,突然得10兩金子還不滿足嗎?”漁夫隻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後來那商人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個曾被他騙過的漁夫說:“他就是那個說話不算數的人!”於是商人淹死了。
商人兩次翻船而遇同一漁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報卻是在意料之中的。因為一個人若不守信,便會失去別人對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處於困境,便沒有人再願意出手相救。失信於人者,一旦遭難,隻有坐以待斃。
誠實,就是忠誠正直,言行一致,表裏如一。守信,就是遵守諾言、不虛偽欺詐。“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等人們所樂道的詞彙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而我要說的是,雖然誠實是人最基本的品質,但現在真正誠實的人已經不多了。社會發展至今,人們卻惘然迷失,似乎已經不知道什麼是誠信了。很多人習慣於自我欺騙,甚至互相欺騙。失去誠信,是人們受了外部環境的嚴重影響,相信那些所謂的教條與標準,或者說屈從於這些教條與標準。這就如同“笑貧不笑娼”一樣。於是,很多人在自己的內心與這些教條和標準發生衝突的情況下,就否定自己的真實感受,如同隨波逐流,進行撒謊、欺騙,從而失去誠信。原本外部環境隻能影響自己內心的感受,此時轉變為決定性的因素。人們一旦被這些教條所馴服,向外界屈從,自然就失去了誠信。
有很多人都說,孩童時都是天真無邪,無限真誠的。換句話說,人應該天生就是誠實的。至於後來的不誠實,也是後天因素在作怪而已。而我們也會有這樣的感覺,就是每次不誠實過後,心裏會覺得有疙瘩。那個內心潛在的良知在告訴你,你這樣做是不對的。在這個常有弄虛作假、撒謊行騙的現實社會裏,如果我們能靜下心來好好的正視自己,就可以讓自己的內心清明,當內心清明的時候,謊言、虛偽所帶來的自私愚昧就會顯得很渺小。而不守信用所帶來的不良影響,也正引起社會的關注,非誠信的事件也在被一一揭露、譴責、曝光。
客觀地認清自己,恢複屬於你原有的真誠,順從你內心原始的本願,顯然是一件不易的事。要做到這些,隻有不斷的自我內省,你的所作所為,一言一行,是出自你內心的真實和自然,還是屈從於那些教條。你若被那欲望的誘惑力所帶動,就是虛假自私的奴隸。此刻,唯有你敏銳的向內省察,省察你的每一個行為和表現,剝離那些不是你的東西,讓教條不再影響你、決定你。隻有內心真正的強大了,外在的因素才不會乘虛而入,你才會回歸誠實,恪守信用。
當有一件誠實守信的事件被報道,人們都會津津樂道,這正是因為誠實守信所帶來的那種正義感召喚了人們內心的那種本真。所以,無論如何,你都要讓自己變得誠實守信,讓自己真誠,做回真實的自己,活出自我。這個社會需要有更多的人誠實,隻有這樣,你才會獲得充實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