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節 人與人之間重在理解(1 / 1)

一名店主在門上貼了一個廣告,上麵寫著“出售小狗”。這信息顯然把孩子們吸引住了,一名小男孩出現在店主的門前。

“小狗賣多少錢呢?”小男孩問道。

“30至50美元不等。”

小男孩從口袋掏出了一些零錢,“我有2.37美元,請允許我看看它們好嗎?”

店主笑了笑,吹了聲口哨,一名負責管理狗舍的女士便跑了出來,她身後跟著5隻毛茸茸的小狗。其中一隻遠遠的落在了後麵。小男孩立即發現了落在後麵一瘸一瘸的小狗。“那小狗有什麼毛病嗎?”

店主解釋說:“這隻小狗沒有臀骨臼,所以它隻能一瘸一瘸的走路。”

小男孩說:“就是這隻狗,我要買它。”

店主說:“你用不著花錢,如果你真的想要的話,我就把它送給你。”

小男孩十分生氣,他瞪了店主一眼:“我不需要你把它送給我。那隻狗和其他的狗的價值應該是一樣的,我會付你全價的,我現在就要付2.37美元,以後每月付50美分,直到付完為止。”

店主勸他說:“你真的用不著買這隻狗,它根本不可能像別的狗那樣又蹦又跳的陪你玩兒。”

聽了這話,小男孩彎下腰,卷起褲腿,露出了他一隻嚴重畸形的腿。他的左腿是瘸的,靠一個大大的金屬支架撐著。

男孩輕聲地說:“恩,我自己也跑不好,那隻小狗需要有一個能理解它的人。”

看完這個故事,我們是不是內心頗有感觸呢?我常在想人為什麼具有對他人的理解力?恐怕這樣的問題很少有人思考。所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說的就是人之所以對他人具有理解的能力,是因為所有的人都擁有共同的心靈本質。在這個共同的心靈本質下,人與人之間就可以彼此感同身受,了解別人內心的感受以及情緒狀況。但是也會出現這樣常見的情況: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互相理解,或者說人與人之間並不能在所有的溝通交往中完全彼此的理解,隻能在那些彼此都曾有過的體驗和感受中產生一種理解與共鳴。俗話說話不投機半句多,就是這樣一個道理。

如此,我們該如何擁有比較強大的理解力呢?一個真正擁有強大理解力的人,實際上他並不需要別人去理解他,因為他自己就懂得如何去理解別人。這樣的人超越了外界對他的影響,心理上、物質上的需求對他而言並不重要。無論貧與富、賤與貴、得與失……他都能做到波瀾不驚。因此,往往隻有擁有強大理解力的人懂得如何省察自己,懂得如何去理解自己。假如我們在任何事情上想的是別人先來理解自己,那麼不妨換位思考一下,你自己可以理解自己多少,你又為什麼需要被別人理解。可實際上,在生活中,我們都是按照對自己的要求去理解別人。比方說,一個充滿仇恨的人,在他眼裏,就算是有人願意去感化他,他也一樣覺得那個感化他的人隻會去害他;一個內心充滿自私的人,在他眼裏,人人都是自私的;一個食古不化的人,看待別人也是那樣的不可理喻;一個麻木的人,在他眼裏,別人似乎都不存在。反之,同理。可見,我們自身所在的層麵決定了我們理解自己、理解別人的能力。這個層麵是說你處在一個什麼樣的程度。而理解自己是首要的,其次才談得上去理解他人。一個人做到理解自己是最根源的理解力,這樣的根源源自於你內心的省察力。因此,我們應將理解自己放在重要位置,讓內心不再有症結。也隻有這樣,我們才不會為沒有理解之人而抱怨,事實上我們也完全沒有必要去找尋理解我們的人,以此得到所謂的心理慰藉和支持。我們要超越自己被理解的需要才行。

在現實生活中,理解是不需要你去猜測和臆斷的。理解別人是完全不帶自己的眼光而知曉對方的情況,是從別人的角度出發去感知別人。而猜測和臆斷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以己度人,這兩者之間有著完全不同的區別。比如,你猜測和臆斷一個人他可能會理解你,但事實上這隻是你的猜測和臆斷而已,你沒有考慮別人的感受,但你們依然交往著,於是後麵的交往中肯定會出狀況,不理解、被誤會的事情常有發生。如此一來,你就會有麻煩、困惑、受騙等錯綜複雜的心理情緒幹擾。當然,也有可能會麵臨一些幽默和樂趣,比如,人們所說的“美麗”的誤會。對於發生在你身上和你周邊的很多事情,當通過你不斷的心靈成長和世事磨煉,自然會變得成熟,懂得怎樣去理解自己和他人。而你的生活也會越過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