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拜謁司馬遷祠墓(2 / 2)

墓建在最高處,上有一株分為五枝的遒勁古柏,是後人專為紀念他所植,也象征他不畏風雪嚴寒大義凜然的品德。他長眠在這裏,可以居高臨下,遠觀天下風雲,俯察人間百態,充分宣泄一生的屈辱和不平。

我佩服祠墓設計者的非凡創意和高超匠心,更理解兩千多年來人們對這位文史巨匠至高無上的崇敬和愛戴。他的《史記》是我國第一部史學巨著。鮮明的曆史唯物觀,強烈的人民性,以及堅持真理,實事求是的精神,都為後世史家樹立了光輝典範。假如沒有它,那一段曆史則是不可想象的。即使有別人寫了,也蒼白零散,缺乏活力,缺失了中華民族許多應有的光彩。《史記》同時也是一部文學名著。其藝術魅力影響深遠,從唐宋八大家,到明七子,乃至清桐城、陽湖諸派的優秀散文,無不汲取它的營養。即使其他體裁的文學作品,大多數也受它的影響。

司馬遷的人品及作品,都達到一個很難逾越的高峰,所以世世代代,不僅中國人民崇敬他,思念他,紀念他,世界人民也無不如此。每年農曆二月初九司馬遷誕辰日和清明節,司馬遷的後裔及韓城等地的群眾,都絡繹不絕地來掃墓祭奠,外籍華人也不遠萬裏來此瞻仰。這裏有數十通石碑記載了人們為他修祠捐資的拳拳誠心。有這樣兩副對聯概括得很好:“五洲學子仰慕文聖武聖有口皆碑;四海遊客讚歎名城名祠不虛此行。”“剛正不阿留得正氣淩雲漢;幽而發憤著成史記照塵寰。”

那天盡管下著蒙蒙細雨,瞻仰司馬遷祠墓的人仍然潮水般湧來,處處是莊嚴的氛圍,人人是崇敬的表情,幾乎找不到遊覽其他風景名勝區的那種說笑戲鬧現象。司馬遷偉大人品及其作品感人至深,是文化名人中屈指可數的。我想,他的偉大,不僅在於發憤著述的精神及其光輝著作,還有寧折不彎的實事求是品德。曆史上大多數文人寫當代史的通病,是洗不掉筆下投其所好,過分粉飾太平,一味歌功頌德的鉛華。司馬遷的偉大之處,就在於極其嚴肅認真準確地寫出曆史的本真。正由於他寫出了漢武帝一些不願意叫寫的東西,漢武帝才記恨在心,終於在李陵事件上抓住了把柄,將他置之死地。即使這樣,他仍未屈服!

我站在司馬遷塑像麵前思潮澎湃,感慨萬千。史海浩渺,準確難覓。史官若一時筆蘸私心,必然留給後世迷霧重重,千百萬專家學者勞碌終身,未必能重現廬山真麵。司馬遷為求一“真”,卻甘願獻出終生,讓後世受用無窮。司馬遷,一個偉大的,對曆史、對未來、對自己良心、對民族尊嚴極其負責任的世界文化名人!

(注:以此文紀念司馬遷2156年誕辰)

原載《平陽方誌》2011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