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拜謁司馬遷祠墓(1 / 2)

去拜謁司馬遷祠墓的那天,車過龍門,就碰上蒙蒙細雨,心情也隨之沉重起來。思緒像滔滔黃河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司馬遷坎坷的人生,屈辱的遭遇,發憤著述的艱辛老在心頭激蕩,幾乎惹出我的淚水。

車過芝陽橋,氣勢軒昂的司馬遷祠墓已映入眼簾,漸行漸近。墓與祠相連,建在龍亭塬上,東麵黃河,西臨芝水,枕梁山,傍深豁,地勢高暢,樹木茂盛。整個祠墓建在漸次升高的四級高台上,有寢宮、獻殿、配殿等建築群。四周圍著城堡式雉堞高牆。沿著蜿蜒曲折的九十九級登道向上,穿過“漢太史公祠墓”牌坊,及寫著“河山之陽”“高山仰止”“史筆昭世”等題額的門,才能見到那圓形磚砌墓。

如此傲然淩空的雄偉建築,讓人很容易想到司馬遷頂天立地胸懷博大的偉大人格和他那不可超越的光輝巨著。曲折坎坷的登道令人聯想到他命運多舛的人生,沿途門楣上的題字,更是他生平的注釋。“河山之陽”是他幼年生活的概括。《太史公自序》中說“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說明他植根於這片耕牧熱土上,這裏的風土人情及人們的生存狀態給他打上最初的深深烙印。他是個聰穎好學的人,自小就能刻苦鑽研,熟讀古文。二十歲開始,他先後南遊了大半個中國,廣涉長城以南的自然風物及人文曆史。瞻仰過孔子故鄉的遺跡,考察過劉邦起兵的豐沛,在蕭何、樊噲的故鄉駐足過,去侯嬴看守過的“夷門”沉思過……古老的土地上無數次天昏地黑的廝殺,朝政內爾虞我詐的殘酷爭鬥,老百姓的豐歉榮辱生死苦樂,加之博覽群書所見,都被他那睿智的頭腦兼收並蓄,爛熟於心。他很快就鋪墊了“究天地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雄厚基礎。其父死後,太史令的重任毫無懸念地落到他的肩上。雄心勃勃的司馬遷,剛邁過不惑之年的門檻,就動筆寫作前無古人的巨著。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剛直不阿的司馬遷為無奈敗降的勇將李陵辯罪討取公道,卻觸怒皇帝,被判死刑,蒙受奇恥巨冤處腐刑下獄。

《史記》“草創未就,會遭此禍”,這是對司馬遷的致命打擊。他說:“仆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黨所笑,以汙辱先人,亦何麵目複上父母之丘墓乎?”但他並沒有倒下,反而“就極刑而無慍色”,時刻以古人遇逆境而發憤的事跡激勵自己:“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這種“高山仰止”的人格力量,終於使他完成了被魯迅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使他“史筆昭世”,當之無愧地躋身世界文化名人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