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之前先聲明:本文接受“閑談莫論人是非”這句名言的規勸,不談人長短,隻說貓是非。如果有人自作多情,寧要往貓堆裏鑽,那就“鑽責自負”,與作者毫無關係了。
其實貓並不是生來就壞,當初也為人類捕鼠出過大力、立過“汗貓”大功。那時老鼠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千方百計偷盜人類的糧食、蔬菜及各種食品。而且咬壞物品,破壞建築物,傳播疾病……幾乎無惡不作。所以我國從《詩經》的《碩鼠》開始,幾千年間不斷有專門聲討老鼠種種罪行的檄文源源湧現。
貓看到老鼠的劣性和肆無忌憚的行為,並沒有發表什麼漂亮的宣言,而是毅然決然地肩負起殲滅它們的光榮而艱巨的曆史使命,夜以繼日地偵察、追捕老鼠。那時候,它如此堅定地為人類服務,有它正確的“貓生觀”作指導,並能自覺加強“貓性”鍛煉,努力落實到行動上。
在形勢發展到嚴峻的關鍵時刻,貓曾經表現得旗幟鮮明,立場堅定。就拿燕家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那次來說,貓的行為就頗令人感動。元好問在《遊天壇雜詩》中就寫到這件事:“同向燕家舐丹鼎,不隨雞犬上青雲。”在此詩後作者自注:“仙貓洞,土人傳燕家雞犬升天,唯貓不去。”
我們可以從這種耐得寂寞、守土有責的“唯貓不去”精神中看出,貓當時在大是大非麵前不僅表現得十分堅決和超脫,而且堅決留下來紮紮實實地為民除害。事實也是這樣,貓留在地下後,無論到了哪裏都跟老鼠殊死搏鬥,保那裏一方平安。反之,一旦離開必然鼠害泛濫。不信可以看看黃庭堅的詩:“秋來鼠輩欺貓去,倒篋翻床攪夜眠。”
貓意識到自己存在的重要性,所以很長時期表現出十分強烈的責任感,甚至達到了若為職守故,愛情也可拋的程度。《伊索寓言》中一則《貓和愛神》就是較有代表性的例證。寓言說,愛神把貓變成了美女,讓它和它所愛的美男子結為伉儷。正當它們洞房花燭時,突然有隻老鼠出現在地下。這時貓麵臨著繼續與“愛人”做愛,還是顯出原形去盡捕鼠的神聖職責的莊嚴抉擇。而貓在這關鍵時刻竟不假思索地毅然選擇了後者,慷慨地犧牲了愛情。這種無私的奉獻精神真令某些自私自利的人羞愧。
為了給人類除害,貓不僅千方百計鑽研業務提高技能,而且積極培養接班者。那時它物色到老虎體魄健壯、堅齒利爪,就把接班希望寄托於它,於是認真教老虎擒拿格鬥,並與之摸爬滾打,同吃同住,不辭勞苦。
老虎開始也虛心學習,得了貓的不少真功夫。沒想到職業道德極差的老虎掌握了一定本領後便起了歹心,企圖吃掉老師,把技術成果及其發明權據為己有。然而貓早有提防,自己還留了一手上樹的本領。可見它的警惕性是很高的。
培養接班者失敗之後,貓十分痛心,但也得到了深刻的教訓,從此便徹底丟掉了幻想,幹脆獨自肩負起捕鼠的艱巨任務。
多年來,貓一直發揚著這些光榮傳統,堅定地履行自己的神聖職責,贏得了人類的鍾愛和相當高的評價。錢鍾書的一段話就很有代表性。他說:“貓是理智、情感、勇敢三德全備的動物:它黑暗中遊行捕鼠,像浪跡人間除暴安良的武俠;它靜坐念佛,像沉息徹悟人生意義的哲學家;它叫春求偶,又像抒情歌唱的戀人。”不僅如此,貓在物質方麵也受到了人類優厚的待遇。
貓不能正確對待人類對它的這種尊重,認為反正能捉住老鼠就是好貓,不必去提高覺悟,加強職業道德修養了,於是日漸居功自傲起來。起先表現為懶惰,吃了主人恩賜的魚刺雞肋之類的食物隻是一味地欣然長臥,悠然地念著平安經,再不願深更半夜地到處奔波著去捕鼠了。進而對自己這種失職行為泰然處之。因此有的貓便墮落下去,麵對老鼠橫行,隻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更重要的是與老鼠同流合汙。《新唐書·五行誌》記載,龍朔元年(公元611年)十一月,洛州貓鼠同處便是一起嚴重的瀆職錯誤。此後貓並未懸崖勒馬,反而變本加厲。它們利用媚態可掬的伎倆,依附於財大氣粗的闊人,或者好逸惡勞的小姐太太,過著奢侈腐化的生活。據記載,貓在後唐瓊花公主那裏是十分受寵的特殊公民。它自己因此十分驕矜。《金瓶梅詞話》第五十九回也有這樣的記述:潘金蓮房中養著一隻白獅子貓,每天不吃牛肝幹魚而要吃生肉半斤。婦人終日把它抱在膝頭撫摸。它享受著這樣的“高消費”待遇且不說,當西門慶不在家時,還與婦人同被窩睡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