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城門被燒開,楊滾便命令士兵向裏衝殺,而埋伏在護城門牆後的紅槍會成員則占據有利地形,進來一個戳死一個,接連刺死數人後,其餘士兵嚇得麵無血色,渾身發抖,畏縮不前。楊滾見狀,又生一計,叫士兵喊話,答應談判求和,具體事宜要與楊季秋當麵商討。楊季秋考慮到全村老少的安全,又自信久練氣功,刀槍不入的本領,便不顧同夥的阻攔,答應談判。楊季秋出城,麵無懼色,徑直向楊滾走去,楊滾突然拔槍連連射擊,楊季秋應聲倒地。一聲令下,眾士兵在當官的威脅下硬著頭皮蜂擁進入尚有煙火的城門。城內頓時槍聲、喊殺聲、馬叫聲響成一片。一頓飯工夫後,紅槍會成員見大勢已去,便打開後城門逃往東溝。待敵回師後,四鄉會員及本村老幼方得回村。隻見土城內屍橫遍地,血流成河,慘不忍睹。鄰村的會員在料理完每個死難者的後事後,也紛紛返回。此次交戰,紅槍會有50餘人血染黃土。威赫名振的農民首領楊季秋被殺害,時年37歲,抗糧抗捐運動被鎮壓。
張學讓
張學讓,乳名學堂,1913年出生,黃陵縣太賢鄉四聖村人。8歲入私塾,曾先後在延長縣、延安縣、西安市等地方讀書。1937年10月加入少先隊,1938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秋回到家鄉中部縣(今黃陵縣),任橋山小學校長。同年11月在中部加入國民黨。曾先後在洛川縣中、中部師範、涇陽省立、銅川師範及眉縣高級中學任教。擔任過教務股長、訓導主任等職務。1941年在洛川加入三青團。1945年5月,進入國民黨政界,擔任洛川專署視察、商縣專署科員、陝西省議會參議員、黃陵縣臨時參議會副會長、三青團籌備主任、西安三青團訓練委員會秘書等職務。1947年在黃陵縣拉攏地方勢力,並通過陝西省三青團幹事楊爾瑛的活動,競選為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同年又在西安與共產黨組織取得聯係,要求到延安進陝甘寧邊區工作,未獲批準,複留西安。1949年3月地下黨組織遭到破壞,張學讓化裝脫險回到黃陵。
新中國成立後張學讓曾在臨潼華清中學,西安市立二中任教師,1952年以曆史反革命罪被政府判處管教3年,1954解除管教,恢複政治權利。1964年去世,終年51歲。
楊長青
楊長青,字麟亭,1926年出生,黃陵縣太賢鄉北村人。為抗擊日寇,救國救民,1942年離開學校從軍,後於奉天(今沈陽)、奉化(今浙江)等地學習軍事及文化知識,1949年大陸解放時流落於香港。隻身飄零,舉目無親,難以糊口,無以為計,故以擦皮鞋、打零工艱難度日,有時亦長街沿門乞討,後在鄉黨及同學的幫助下入校讀書,兩年後去台北繼續深造。由於背井離鄉,身無分文,多年都是白天念書,夜晚靠擦皮鞋、碼頭搬運物資勉強支撐。一天中午放學後囊中空空,無以填腹,在教室泣哭,偶遇台北教育界視察學校,一好心高官知情後慷慨解囊,使其修完學業,後留學於美國,獲商學士及碩士學位。1963年進入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供職於教育司,期間足跡遍及世界各國。1973年離任後加入美國國籍,在新墨西哥州葛爾布萊市任教多年。1985、1987年曾兩度回鄉祭祖,1992年臘月已購好機票,欲攜妻兒回鄉過年,因病突發未能成行。1993年正月在台北辭世,終年67歲。其長子取名念陵,次子取名念祖,足見其難盡之鄉情。
張俊傑
張俊傑,男,漢族,1914年2月出生,黃陵縣橋山鎮韓塬村人。
1935年在西安偽軍特種訓練班受訓,後任橋山鎮偽聯隊副隊長、隆坊鎮壯丁訓練分隊隊長;1937年任敵五十八軍暫編第二旅一團二營四連連長;1940年加入國民黨;1945年任黃陵縣後備隊中隊長;1946年經張好智同誌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候補黨員);1947年3月任胡匪進攻延安突擊隊隊長,後任黃陵縣自衛營副營長,10月任三區保安團一營機槍連連長;1948年3月8日接受中共洛川特委命令,組織策動了敵軍三個連隊起義,3月10日,黃陵和平解放;後轉為中共正式黨員,任黃龍軍分區獨立二十二團三營副營長;1948年10月蒲城戰役失利被俘,1949年4月釋放,經一野政治部保衛部審查後交西北軍區政治部軍法處;1949年10月送西北軍區政治部教導大隊學習,結束時該大隊對其作出“開除黨籍,撤銷副營長職務,分配後方工作”的處理決定;1950年2月經陝甘寧邊區政府撫恤委員會審查後返鄉勞動;1990年1月,蘭州軍區政治部、紀檢委作出“關於張俊傑同誌曆史問題的決定”,1992年10月,延安地委組織部根據該決定,同意其恢複公職,辦理離休手續;2004年12月逝世,終年9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