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季秋

楊季秋,男,漢族,黃陵縣太賢鄉北村人。其少時聰慧,性格剛直,凡事有主見,為同齡者所推崇。辛亥革命後,軍閥混戰,硝煙四起,土匪猖獗,明奪暗搶,苛捐雜稅數不勝數,各保甲又巧立名目,逼糧逼款,百姓叫苦連天。又加之該村新駐紮一個排的流散部隊,並被地方政府所接納,排長為安徽人,名叫壽娃。他們狐假虎威,以武力向農民催糧要款,敲詐勒索,稍不隨心便私設公堂,拳腳相對,綁票拷打已成家常便飯,廣大農民更是雪上加霜,苦不堪言。民國十三年(1924年)夏,偶因一次綁票,壽娃被本村青年楊萬幫以誘吃洋煙之計用紅纓槍刺死,餘皆逃竄,國民黨縣政府及地方駐軍大驚,並不斷指派便衣特務來村偵察,同時密謀報複。楊季秋得知後,以抗糧抗款自治自衛為宗旨,適時策劃組織本村青壯年成立紅槍會(當地人多喚“硬對”,即刀砍不入,槍打不進),並聯絡四鄉八鄰不願受欺壓的有誌之士。此舉迅速得到隆太塬各村積極響應,紛紛拿起刀槍與地方保甲針鋒相對。紅槍會成立後,除聘用當地有功夫的人外,還先後從河南、湖北等地請來武師指導會員練武學藝。風起雲湧的農民運動,嚇得舊官府及各保甲好幾個月也不敢到北鄉催糧要款。農民們歡天喜地,國民黨縣政府卻恨之入骨。

民國十四年(1925年)正月十四,楊季秋正率領部分青壯年在北村福填寺(新中國成立後改為學校)內練功時,縣駐軍前來偷襲,楊臨危不懼,迅速組織還擊。紅槍會以陣亡7人的損失打退了縣駐軍的第一次進攻。3月18日縣駐軍又派一手槍騎兵連圍剿北村紅槍會,途經南村時,與南村楊蠻子、劉立得、謝領帥領導的紅槍會短兵相接,裝備精良的正規軍遭到了手持刀矛的農民武裝的頑強抵抗,在刀光劍影與周圍各村會員人人喊打聲中又一次拔腿逃離。他們怕路遇攔擊,不敢直接回縣城休整,隻好逃往洛川。

民國十五年(1926年)三月初六,隆坊逢古會,為了顯示紅槍會的浩大聲勢,紅槍會首領楊季秋事先通知各村紅槍會負責人率領全體會員在隆坊舉行總檢閱遊行大會。這天,各村紅槍會的青壯年扛著紅纓槍,背著大刀,邁著有力的步伐,昂首闊步地從一條條小路擁向街頭。鮮豔奪目的數不清的紅纓槍、閃閃發光的大刀,在和暖的微風裏,在初春的朝陽下,緩緩湧動彙聚,給這個窮鄉僻壤的小集鎮平添了別樣生氣和無限光彩,大長了人民誌氣。

同年12月10日晚,楊季秋率領從各村紅槍會中挑選出的身強力壯者千餘人前去攻打縣城。他們先在黃帝陵柏鬆林中埋伏起來,待午夜時破北門直奔縣衙,刺哨兵,殺死了糧秣總辦黨國瑞、土豪劣紳張喜長、張桂亭,嚇跑了縣長李覲侯,活捉了紳士劉翰丞,繳獲30多頭肥豬和不少財物,連夜將劉翰丞用鐵鏈套住脖子押往北村紅槍會大本營關押起來。

一個多月後,劉翰丞的親友來北村紅槍會苦苦說情,願出1000銀元將其贖回,往後保證不再欺壓百姓。當時考慮到紅槍會活動經費困難,統一意見後便收下贖金1000銀元,放走了劉翰丞。不料劉回縣城後便向縣府詳細彙報了紅槍會的組織結構、武器裝備、地形地貌、規模大小等情況。經過一番策劃,縣長李覲候親自出馬前往洛川搬救兵。

為了鎮壓這支自發組織起來的農民武裝,民國十六年(1927年)3月18日,洛川駐軍旅長楊滾親自率領全副武裝、彈藥充足的手槍隊120多個騎兵,一路塵土飛揚地殺向北村。紅槍會首領楊季秋聞訊後一麵命令土城牆頭的會員擂響戰鼓,緊急集合,一麵商議應對之策。正在田間勞作的村民聽見鼓聲後,急忙趕回家去拿武器,老弱病殘的拖兒帶女,有的去投親戚,有的回家躲藏了起來。土城內一個大院子裏人們匆匆來往,楊季秋和村上幾個有見識的人正在商議如何對付敵人。當時,有人主張在大道旁選擇有利地形打埋伏戰,充分利用巷道消滅敵人,而多數人則主張固守城內待援。北村土城三麵環溝,城牆高厚,易守難攻,這樣便擬定了守城待敵的方案。

上午10時許,人們在土城牆頭望見縣長李覲候同楊滾率領的120多荷槍實彈的鐵騎,殺氣騰騰地衝進村內。他們見各家大門緊閉,街道空無一人,便命令士兵將土城口圍得水泄不通,幾個當官的則將馬拴在較遠的樹下,轉來轉去,長時間查看地形地勢,商討攻城方略,一麵不斷鳴槍警告,喊叫投降。土城內的紅槍會也不甘示弱,他們爬在城牆頭上,用自製的火槍、土炮(俗稱抬槍,也有的叫狗娃子炮,現該村的鐵碾樁就是當時的炮筒)不時向敵人還擊。

正在楊滾抓耳撓腮無計可施時,恰巧有一常來賣菜的半殘廢人擔著一擔菜進了村,他們便硬逼著他擔了一擔麥草把城門點著,還在護城門牆上挖了個洞,不停向城內射擊,城內群眾提心吊膽,頓時慌作一團,有的老弱病殘及婦女兒童便打開後城門向溝下跑去,而青壯的則繼續與敵周旋,決心戰鬥到底。附近的奎張、南村、魯村、阿黨、康村、丁村、唐乎村等紅槍會成員聞訊後,紛紛前來支援,又將楊滾團團圍住,因大都是紅纓槍及大刀,靠近不得,隻有零星的土槍向敵人還擊,夾雜著四麵八方的喊打之聲,敵人心驚肉跳,縮頭縮腦,陸續退往土城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