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2月,記者蘭草陪同西德民間藝術家白雲台女士在店頭文化站見到了一幅“乳姑不怠”的木雕作品,引起了客人極大興趣,認為是難得的藝術佳品。隨後慕名專訪了焦振卿老人,並以“民間藝人——焦振卿”為題進行了報道。報道寫到:“雖然春寒料峭,道路崎嶇,翻山越嶺……卻沒有感到一絲寒意”,“一進門,展現在我們眼前的都是刻有飛禽走獸的桌子、椅子、櫥桌等日用家具,件件使人愛不釋手”。老人說:“我自小學手藝,從河南到陝西什麼苦都吃過,手藝是生活逼出來的。”此次采訪,白雲台女士專門定做了一套《二十四孝》木刻。這套《二十四孝》木刻在1983年以後被延安地區文化局和黃陵縣文化館收藏,並被拍照製作成圖片在文化櫥窗中長期展覽。

木雕藝術的傑出成就使焦振卿老人名聲大振,慕名者、約稿者絡繹不絕。焦老雖目不識丁,卻慧眼識英,看事深遠,十分珍惜自己的藝術作品。對每一位參觀者、鑒賞者都熱情接待,一旦說起《二十四孝》的典故就眉飛色舞,滔滔不絕;聊起《二十四孝》人物造型的淵源以及創新更是如數家珍,娓娓道來,描述得精確細致。對情趣相投具有一定鑒賞水平者,或是喜歡舞墨弄刀愛好木雕技藝者常常慷慨相贈,不是雕有龍、鳳、鹿、鴿圖案的拐杖,就是刻著山、水、人、物的精美浮雕,間或也有“孝感動天”“棄官尋母”“滌親溺器”“扼虎救父”“哭竹生筍”“懷橘遺親”等作品。但對商業性的購者即不慍不怒又拒之千裏,使其縱有萬金也難求一圖。

1984年7月,法國藝術家吉萊姆夫婦專程來黃陵拜訪了焦老。當看到那一幅幅構圖嚴謹,布局精當,畫麵協調,技藝嫻熟,工力飽滿,刀法多變,人物千姿百態,神形兼備的雕刻作品時,眼放亮光,情緒亢奮,連連稱奇。特別是領略了焦老現場操刀雕木的風姿,目睹了一塊普通的木版在一把把刀具或鑿、或啟、或離、或挖、或鏟,經一番椎、打、推、雕、琢、打磨、淨底、起線後竟然鬼使神差地出現了凹凸有致,明暗有別,紋理不一,色彩不同,栩栩如生的人物圖案的絕佳表演後,對其手藝大加讚賞。尤其是仔細查看後發現下發自如,用力勻稱,刀刀有別,深淺恰當,虛實相兼,陰陽混用,刀鋒精美,線條流暢;用手觸摸更是光滑如肌,圓潤無比,實為罕見的手法和技法。吉萊姆夫婦佩服得五體投地,當即邀請他去法國講學。

《美術》雜誌1982年第8期刊登了《二十四孝》中的照片,並作了簡要介紹,受到國內外觀眾與專家的一致好評。

焦振卿老人一生的木雕作品豐富多彩,內容以“八仙過海”“蓬生蓮子”“二十四孝”為主,有時多以花草、蟲魚、祥禽、瑞獸陪襯,使畫麵靈活多變,深博人們喜愛。經久流傳的《二十四孝》中的24幅圖畫,有許多都在忠於原創基礎上進行了大膽創新,一改師傅們把固定的“圖樣”貼在擋板上,用“鬆亮子”熏出圖樣,再行雕刻的原始做法,依據材料的大小用土塊、香或是刀具徒手勾勒出輪廓,或邊畫邊刻,邊刻邊雕。

“乳姑不怠”圖原來隻有坐在室內椅子上吃兒媳奶的崔山南的曾祖母長孫夫人和給婆婆喂奶的崔山南的祖母唐夫人兩個人物,不但畫麵單調,而且氣氛沉悶。焦老給屋子加上了頂和門窗,畫麵出現了天和院,院中還長著一棵大樹,樹上攀爬著一頑皮小孩正探頭探腦地從半掩著的窗子向室內張望,院中有一丫環手執撥浪鼓和一乳童在玩耍,好像有意吸引乳童以便唐夫人“乳姑”!

整幅圖畫結構嚴謹,生動活潑,意趣盎然,入情入理;彰顯了尊老愛老之孝道,傳承了中華民族之美德。還有“百裏負米”,“臥冰求鯉”等。

焦振卿老人能刻善畫,熟悉各種木材的產地和屬性,尤其是梨、棗、楸、柏。一輩子做的刻花壽木不計其數,一副賽過一副,所到之處名享盛譽,拜師學藝者甚多,徒弟遍布河南、陝西、甘肅等地。這些徒弟有的成為工程師,有的成為設計專家,有的是當地的名師高手。

2006年閏七月二十五日,83歲的木雕大師焦振卿與世長辭,但他那高尚的風範、高超的技藝永遠留在人們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