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俊興的帶領下,豐樂園村一年一大步,三年一個台階,在黃陵縣走出了一條“以果增收,共同致富”的新路子,成為陝北旱塬一顆璀璨的明珠。1987年,該村被縣委、縣政府命名為縣級文明村;1995年底,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市級小康示範村”;連續10餘年無刑事案件發生,五好家庭占總戶數的80%。1997年,王俊興被命名為陝西省勞動模範;2001年被評為省級優秀共產黨員;2003年被命名為“陝西百名鄉土人才”。
汪桂蘭
汪桂蘭,女,漢族,1948年2月出生,北京市人。1968年12月參加工作,1985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專學曆,小學高級教師,黃陵縣幼兒園黨支部原書記,延安市勞動模範,央視紀念改革開放《二十年·二十人》之一。
一
1968年12月,剛從北京第一師範畢業的汪桂蘭,響應黨的號召,來延安插隊,支援農村建設,被分配到宜君縣(當時宜君縣屬延安地區管轄)堯生公社思彌大隊。汪桂蘭生性潑辣,又能吃苦。半年後,她就學會了鋤地、挖地、點籽、擔糞、打場、捆背莊稼等農活。她和社員們打成一片,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水,風天一身土。社員們也把她當成自己人,勞動中互相幫助,生活上給予照顧。她完完全全融入了這個新的環境,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陝北姑娘。
不久,從北京傳來消息:“1968年7月北京師範百餘名畢業學生與其他初、高中生一起,被分配到延安地區插隊落戶屬錯分配,現在可以落實政策,回城返京。”不管怎麼說,落實政策總是一件好事,這一次汪桂蘭能回北京了,而且在政策範圍之內,誰也阻擋不住。然而,汪桂蘭卻與其他人想法不一樣,因為她曾親眼看到一塊來插隊的女同學,在當地結了婚,一個個都與丈夫離了婚,隻身回到北京。她心裏明白,她也是與當地人結了婚的,雖然丈夫在這個問題上,沒有阻攔她的跡象,可自己一旦回城,這個家就散了,丈夫的人生可能就要改變,孩子就會失去母親;同時,她已經熟悉和習慣了這裏的一切,這裏有她的人生追求,有她所鍾愛的事業。於是,在經曆了一番猶豫、痛苦的思索之後,汪桂蘭毅然選擇了放棄回京,留了下來。
二
1969年,全國各項工作基本走上正軌,各地、各廠礦開始招工招幹,汪桂蘭所在的公社普及小學教育,招收教師,她就被隊裏推薦了上去。由於她師範畢業,所以考試、政審均順利過關,被錄用為小學教師。
初登講台,汪桂蘭麵臨許多難題。她講的北京話,學生聽不懂;學生說的當地方言,她也弄不清。初開始,她盡量用手比劃,但發現效果不好;後來,她就給學生教漢語拚音,教學生說普通話,她自己也學習當地方言。就這樣,師生之間的語言溝通障礙消除了,教學工作逐步步入正軌。
汪桂蘭不僅踏踏實實教書,更從生活上關心愛護學生。山裏生活艱苦,孩子沒有條件洗澡,有的學生甚至連臉也不洗。她就教育學生,創造條件,講究衛生,衣服髒了要勤洗,頭發髒了也要勤洗,有時幹脆把學生叫到辦公室給學生洗頭、洗臉。
1981年,汪桂蘭調到丈夫的家鄉黃陵縣工作。1985年8月,她擔任了康崖底鄉中心小學的教導主任,幾年後又擔任該校校長。擔子比過去更重了,但她對工作認真負責的精神,科學、嚴謹的治學態度卻始終如一。
1989年7月,康崖底鄉中心小學搬入新址,但仍有許多掃尾工程並未做完。操場比學校門前的公路低1米多,一下雨,集水成湖,師生連校門也出不去。鑒於學校沒有這一方麵的經費,為節約開支,她硬是帶領師生利用下午活動和周末休息日的時間,拉沙、運土,墊平了操場。接下來,她又帶領師生給操場周圍和校園內栽植了38棵刺柏、40多棵白楊、10多棵銀杏樹;在教工宿舍門前,建起兩個花園,栽上了木槿、月秀、龍爪槐等,綠化美化校園。1992年學校修建,汪桂蘭隻請了幾個工匠,她和老師們當小工,當下手,硬是把7間平房和門房、大門和圍牆建了起來。
為了增加學生的活動器械,汪桂蘭四處奔走,到處求援,弄回粗鋼筋,請人打磨、焊接、安裝,給空蕩的操場安上了單、雙杠;她找人用磚砌起墩子,中間墊上土,然後在台麵上抹上水泥,用土法建起了6個乒乓球台。為了解決學生宿舍沒有床板的問題,她不辭勞苦,翻山、過河,跑遍了康崖底鄉的12個村莊,向各村求助。村幹部都被汪校長為了學生四處奔波的精神所感動,每個村支援學校5塊床板,很快解決了60名學生的住宿問題。
三
汪桂蘭從事教育教學工作30餘年,不論是在教師崗位還是領導崗位,她都是兢兢業業,無私奉獻。尤其是對貧困學生,她更是關懷備至。五年級學生季明亮,父親患半身不遂,家境貧困,交不起學費,買不起校服,準備退學。汪桂蘭了解到這一情況後,親自做他父親的思想工作,並用自己的工資給季明亮買了校服,交了學雜費,沒有讓他失學。四年級學生陳春娥父母雙亡,隨姐姐一起生活,生活十分困難,汪桂蘭與陳的班主任一起家訪後,免去了陳春娥的學雜費,並給她買來本子、鋼筆等學習用具。1998年12月,汪桂蘭又一次性拿出500元資助了3名孤兒和2名貧困生,使這些家庭困難的學生得以完成學業。正是在汪桂蘭的帶動下,學校的其他老師也紛紛加入到資助貧困生的行列。2000年11月她調任縣幼兒園黨支部書記,2005年初退休。作為當年北京第一師範來延安插隊而留在當地唯一的一名女知青,汪桂蘭把她的一生奉獻給了老區人民的教育事業,黨和人民也給予了她崇高的榮譽:1998年4月,縣委授予她“優秀共產黨員”稱號;1998年12月,紀念改革開放二十周年,中央電視台拍攝了專題片《二十年·二十人》,汪桂蘭成為20人之一;1999年9月,縣委、縣政府授予她“先進教育工作者”稱號;2000年,延安市委、市政府先後授予她“學雷鋒、學英模先進個人”、“弘揚延安精神先進個人”、延安市“勞動模範”稱號,榮獲“五一”勞動獎章;2005年12月,香港嶺南大學群芳文化研究及發展部給她頒發了“和平婦女榮譽證書”。此外,《華商報》(2005年12月15日)、《西安晚報》(2005年12月21日)先後就她的先進事跡進行了專題報道。
柯小海
柯小海,男,漢族,1976年10月出生,黃陵縣雙龍鎮索洛灣村人。大專學曆,中國共產黨黨員,索洛灣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延安市勞動模範。
一
索洛灣村地處黃陵縣城45公裏的雙龍鎮後川,偏僻、閉塞、貧窮,基本條件極差。全村兩個村民小組,92戶398口人,總耕地麵積460畝。集體一窮二白,村民靠著傳統耕作方法在貧瘠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年的收獲也隻能養家糊口。改革開放都20年了,山外村莊致富奔小康鬧得紅紅火火,而索洛灣村還在原地踏步。
1998年,群眾一致推選柯小海擔任村委會主任。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抓糧食生產,用農業科技提高糧食產量。經調研,他帶頭和幾名黨員種植了120畝地膜玉米,科學管理,當年即獲豐收,每畝比一般玉米增產110公斤。第二年,全村種植玉米460畝,全部上了地膜,每畝增產280公斤,全村共增產128800公斤。群眾嚐到了科學種田的甜頭,紛紛向柯小海舉起了大拇指。
玉米雖然豐收了,但賣不出去,也賣不上好價錢。怎麼辦?柯小海借鑒外地的先進經驗,提出發展養殖搞加工的思路,用延長產業鏈條來提高效益。他多次召開群眾會,建議村民養豬、養羊、養牛、養家禽。經過5年的發展,全村牛存欄186頭、羊250隻、家禽6400隻,年產值73萬元,每戶僅畜牧業一項收入近8000元。
2003年5月,緊靠索洛灣村的黃陵二號煤礦建成投產,煤礦工人達5000餘名,給索洛灣村發展大棚蔬菜提供了新的機遇。柯小海沒有讓這個機會溜掉,迅速組織村民在一個月內建起高標準塑鋼弓棚20座、中型弓棚68座。在技術員的精心指導下,當年第一茬蔬菜就上市了,塑鋼弓棚棚均收入3000元以上,中弓棚棚均收入1800元以上。既方便了礦區,又讓種植戶得到了實惠。
2005年,隨著村集體經濟的不斷壯大,柯小海及時做出辦糧食加工廠的決定,沒有廠房自己蓋,沒有設備自己購,沒有資金自己爭取,沒有經驗自己學。並聘請專家、學者上門指導。經過8個月的艱苦努力,一座投資9萬元,年產200萬公斤大米、10萬公斤的玉米糝、5萬公斤的玉米麵的現代糧食加工廠屹立在雙龍鎮索洛灣村,並試產成功。年產值達55萬元,成為雙龍地區的糧食加工集中點。
二
2000年,柯小海兼任村黨支部書記,看到村裏上個世紀70年代修建的土木結構、年久失修的校舍,心裏很不是滋味。他召開村委會、黨員會,統一思想,號召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拆舊房,蓋新房,建一所新學校。他帶領兩委會成員和黨員挖窯、倒磚、燒磚,組織黨員給林場幹活,以工換料。在他的帶動下,全村人齊心協力,僅四個月,僅花費3萬元,就建起了一所14間玻璃門窗大瓦房的新校舍,於當年8月即投入使用。
學校工程結束後,柯小海在縣上和鎮上的支持下,籌集資金12萬元,組織黨員和村民積極投工投勞,先後修建進村橋1座、生產橋6座,維修道路1000多米,徹底改變了該村行路難的問題。
集體經濟壯大了,農民增收了,柯小海決心改善村民的居住條件。在黨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精神的感召下,柯小海抓住有利時機,從縣老區辦爭取資金30餘萬元,自籌資金40餘萬元,對住在危房和居住地地勢較低的村民進行搬遷。移民工程共建新房168間,使42戶121口人一次搬遷到位。同時,柯小海又爭取資金3.6萬元,修建水塔1座,鋪設管道2300米,給全村92戶村民都安裝上了自來水,徹底解決了村民的人畜飲水困難。
三
在抓好經濟建設的同時,柯小海沒有忽視黨的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他針對兩委會成員綜合素質偏低,村級後備幹部隊伍人才缺乏等問題,通過舉辦村幹部、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鼓勵村民參加農校和其他形式學習,已有5人取得中專學曆,培養積極分子29名,納新黨員16名,使黨員隊伍逐步年輕化、知識化。同時積極落實“無職黨員設崗定責,黨員責任區及聯係戶”、黨員承諾製,使黨員主動參與新農村建設。他又在全縣首創了農村黨員值周製,為廣大黨員發揮先鋒模範作用提供了平台,得到了省、市、縣領導的充分肯定並在全縣予以推廣。
2003年,雙龍鎮遭受百年不遇的“8·26”洪災。索洛灣村被洪水圍困,進村大橋被衝垮,電路、通信中斷,百畝良田被毀。柯小海沉著應戰,帶領全村黨員幹部,青壯勞力堵河堤,救援圍困群眾;翻山越嶺,為缺糧戶運回麵粉30餘袋,幫助群眾渡過難關。水災過後,他又積極組織群眾開展生產自救,搭建便橋3座,修複了被毀壞的農田。
自1998年上任以來,索洛灣村在柯小海的帶領下,短短幾年間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集體固定資產積累達890萬元,實現生產總值610萬元,農民年均純收入5800元,湧現出“十星級文明戶”75戶,“綠色家園”45戶,好公公、好婆婆、好媳婦245人次。2001年,索洛灣村榮獲“縣級文明村”稱號;2002、2003年連續兩年榮獲“延安市模範村”;2004年被評為“縣級黨建綜合示範村”。2004年5月,縣委、縣政府授予柯小海黃陵縣勞動模範;2005年4月,延安市委、市政府授予他延安市勞動模範、市級科技帶頭人;2006年6月,他再次被評為市級“優秀共產黨員”。他的事跡先後被縣、市、省電視台報道。2002年《延安報》以“大山深處好支書”為題對他的事跡進行了專題報道。
寇德功
寇德功,男,漢族,1912年出生,黃陵縣侯莊鄉店子灣村人。中國共產黨黨員,黃陵縣首屆中獸醫協會主席,陝西省農業先進工作者。
1952年寇德功與和文明、李振榮、張發厚、韓東原在黃陵縣聯合創辦了陝北第一家獸醫聯合診所,集體經營,自負盈虧,服務於黃陵及鄰縣畜牧事業。1954年,黃陵縣中獸醫協會成立,寇德功被推任首屆中獸醫協會主席,曾任黃陵縣城關、店頭、龍首獸醫站站長。
在近半個世紀的工作實踐中,他勤奮好學,苦心鑽研,曾多次參加省、地中獸醫經驗交流會,與省、地獸醫界名流共商畜牧業發展大計,堅持以防為主,防治並重,為畜牧業發展作出一定貢獻。同時,他把自己畢生精心研發的中獸醫典籍及秘方驗方無償捐贈國家,多數被中獸醫教材及中獸醫刊物收錄。
1958年3月,陝西省人民委員會授予他“陝西省農業先進工作者”,省長趙壽山親自頒了獎狀和榮譽勳章。
1975年3月,寇德功病故,終年6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