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先進、模範人物(2 / 3)

1982年落實政策,政府為肖連海平反昭雪,並補發了省勞動模範證書。

雷拴苟

雷拴苟,男,漢族,1931年10月出生,黃陵縣隆坊鎮白村人。195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任白村民兵連長、大隊長,村大隊黨支部副書記,三隊隊長。

1958年任白村大隊長期間,帶領群眾率先辦起村百頭豬廠,後又辦起幼兒園、托兒所、縫紉組、理發店、讀書室。在平整土地中,夜以繼日,不辭勞苦,擔擔子,推車子,打壩造田,被評為陝西省勞動模範,並出席了省群英大會。1959年他又帶頭掃盲,提高群眾文化水平,辦合作醫療站解決群眾看病難和缺醫少藥的問題,被評為省級先進工作者,同年10月4日參加了省委召開的先進工作者代表大會,再次受到表彰獎勵。

蘇瑞華

蘇瑞華,男,漢族,1935年11月出生,黃陵縣店頭鎮人。中師學曆,1961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陝西省勞動模範。

1953年7月在黃陵縣隆坊、店頭、城關小學任教員、教導主任、校長;1965年8月在縣委組織部工作,後任黃陵化肥廠籌建處主任;1973年2月先後任雙龍、橋山公社副主任、主任;1982年1月任縣廣播局局長;1985年2月任店頭酒廠黨支部書記;1986年11月任縣煙草專賣局(公司)黨支部書記;1996年10月退休。

1956年8月,被評為黃陵縣先進教育工作者,出席陝西省先進教育工作者代表大會,同時被評為陝西勞動模範,受到省人民政府獎勵;1960、1961年先後兩次被評為黃陵縣文教係統學習毛主席著作紅旗手;1965年被評為黃陵縣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出席縣第三次學習毛主席著作先進單位積極分子代表大會,受到縣委、縣政府獎勵;1980年當選黃陵縣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85年當選黃陵縣第五次黨代會代表。

楊長虎

楊長虎,男,漢族,1938年1月出生,黃陵縣店頭鎮七豐村人。1954年7月參加林業測量工作,先後在陝西省林業設計院、陝西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延安市橋山林業局及部分下屬林場工作,陝西省勞動模範。

在省林業科學研究所工作期間,從事“林木速生林豐產技術”“主要耕作技術措施對林木速生發育的影響”“毛白楊光合作用”“不同林種造林密度”“楊樹良種選育”等課題的研究和“楊樹良種”成果的推廣;發明了手搖水車,解決了試驗高地缺水問題;利用廢舊木料,打線、拉鋸、打峁搭架,解決了上林測量問題;發明了鏟割刀,解決了修枝難問題,並使工效提高2—3倍;采用林上、地麵,不同藥物防治相結合的辦法,撲滅了試驗基地的蟲害。1963年被省農委、省林業廳評為省級勞動模範,出席了1963年全省勞模大會。

在延安市橋林局工作期間,參與完成的《橋山林區森林對降水分配的試驗研究》項目,獲林業部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田拴成

田拴成,男,漢族,1951年11月出生,黃陵縣田莊鎮田河村人。小學文化,中國共產黨黨員,田莊鎮黨委副書記(不脫產)兼田河村黨支部書記,陝西省造林綠化先進個人、陝西省勞動模範。

田莊鎮田河村,地處黃陵縣東南的洛河川道。全村86戶378口人,總耕地麵積1365畝。20世紀70年代末,這裏還是一個交通閉塞,經濟落後,人民生活極為貧苦的小村莊;土地貧瘠,基礎設施簡陋,糧食產量低而不穩,群眾基本無經濟來源。

1978年,老實厚道的田拴成被群眾推選為村委會主任。上任之初,田拴成就根據本村的實際情況,提出了“川地栽烤煙,坡台地上蘋果”,“以煙促果,以果增收”的田河村致富規劃。他發動和組織村民在坡、台地上蘋果樹600餘畝。為了解決蘋果樹掛果期長、見效慢的問題,他又動員村民進行煙果間作。這一年全村人均栽烤煙1畝多,年產值達40萬元,僅此一項人均收入就達到1058元,村民當年在經濟上就翻了身,初步富起來了。

幾年後,蘋果陸續掛果,收入漸漸增加。嚐到甜頭的村民就開始在自家的責任田裏大量栽植果樹。田拴成又不失時機地向村民推薦優良品種,並先後從陝西楊陵、山東臨沂種苗基地引進美國8號等新品種4800餘株,使全村蘋果總麵積達到800多畝,占到本村總耕地麵積的58.6%,形成了一定的氣候。為了加強標準化生產,他先後上縣城,趕洛川,多次聘請專家、技術人員到村裏辦培訓班,帶領村幹部、果農出去參觀學習,使果農的果園管理技術得到很大提高,果業帶來的收入也逐年穩步增加。

果業雖然已成為田河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的一項主導產業,但由於該村地處川道地區,交通不便,蘋果沒有客商來拉,蔬菜、玉米等其他農副產品運不出去,成為製約村民致富奔小康的最大障礙。

1988年,田拴成計劃要把村裏的路修通。但村集體經濟薄弱,根本拿不出錢修路。他便先後跑縣城、上延安爭取資金。在地區和縣上的支持下,田拴成先後爭取各方麵資金9萬餘元,並聘請專家進行測量和規劃,動員村民投工投勞,開始了田河村有史以來第一次大規模的道路整修、改造。1988年開始至1995年,曆經8年的艱苦奮鬥,修通了田河村3條長6.5公裏的進村路和8條生產路。2005年,他又從延安市爭取資金52萬元,在洛河上建起一座長37米,寬6.5米,高3.8米的滾水橋,徹底解決了群眾行路難、農副產品運不出去的問題。

隨著市場的千變萬化,田拴成意識到蘋果的營銷不能坐等其成,而要走出去了解市場,掌握信息,變被動為主動。於是,1999年他親自帶領本村果農田春虎等3人到南昌、武漢、杭州、廣州等地找市場,簽合同、簽貨單,第二年又組建了田河村蘋果專業營銷隊。2005年,這支隊伍為村裏推銷蘋果84萬斤,比上年增收15萬元。

在穩定果園麵積,樹立品牌意識,打開果品銷路,穩步增加收入的基礎上,田拴成又提出“以蘋果為龍頭,走養、沼、棚配套的一條龍多種產業並進”的發展思路,在全村積極推廣“一園一圈,一沼一棚”的種養模式。全村有13戶辦起標準化養豬場,生豬存欄90多頭,果園生草120畝,發展庭院蔬菜棚示範戶18戶,建成沼氣池20眼。產業結構的調整實現了新的突破,群眾增收有了新產業,2004年全村農業總產值達150萬元,人均收入4000元,基本走上了富裕之路。

擔任村幹部的30年間,田拴成除了修路建橋,發展蘋果產業,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外,還積極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植樹造林搞綠化,建設秀美新山川。早在1978年,他就帶領群眾上山栽植洋槐樹,綠化荒山荒坡。這一年一次就栽了800多畝,成活率達90%以上。1988年到1989年,他又四處奔波,購回油鬆苗,帶領群眾在山窪背坡和洛河岸的背坡上,栽植油鬆13萬株,約1300畝。接下來的幾年裏,又在村旁、路旁、河邊栽植楊樹2000多株,使昔日光禿禿的山坡披上了綠裝,也使村莊的環境得到了綠化、美化。1989年末,田河村被評為全國綠化“千佳村”。

為了進一步改善群眾的生活條件,他又帶領村幹部跑項目、爭資金,在各級政府的關懷和支持下,從2002年開始搞農村建設,先後投資8萬元,在塬上平整荒地81畝,新修33院清一色的紅磚白牆鐵大門的平板房,首批33戶村民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房。同時,為了進一步改善村裏的辦學條件,田拴成提出重新修建學校,得到村民的一致理解和大力支持。於是,在村集體經濟仍十分拮據的情況下,籌集資金4萬餘元,在村裏修建平板房6間,建起了田河希望小學。新學校建成後,學生由原來的30名增加到60餘名,入學率達100%。

1999年,田拴成被中共黃陵縣委、縣人民政府授予先進工作者稱號;2001年,縣委破格提拔為田莊鎮黨委副書記;2003年,榮獲全省造林先進個人;2004年,被評為陝西省勞動模範,並先後當選黃陵縣人大代表、延安市人大代表。

王俊興

王俊興,男,漢族,1958年12月出生,黃陵縣隆坊鎮豐樂園村人。高中文化,中國共產黨黨員,隆坊鎮黨委副書記(不脫產)兼豐樂園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陝西省勞動模範。

豐樂園村位於黃陵縣隆坊鎮北部塬區,由豐樂園和侯家塬兩個自然村組成。全村75戶,305口人。1983年人均純收入不足300元,集體賬倒掛1700元,是全縣有名的貧窮村、落後村。老村長看到全村人跟著他受苦,心裏很不是滋味,希望有一個能人接替他,改變村子的落後麵貌。1985年春,鎮拖拉機站解散,年僅26歲的技術能手、先進工作者王俊興從拖拉機站回到村上,老村長便把帶領村民致富、改變落後麵貌的重擔壓在他的肩上。

王俊興上任後,在村裏的山窪窪轉了兩天。他想,聯產承包責任製後,村民吃飯問題基本解決。可還是窮,沒錢啊!農村要提高生活水平,孩子上學,上醫院看病都需要錢。看到承包集體果園的3戶人家在幾年中很快富了起來,王俊興深受啟發:能不能在村裏大量栽植蘋果樹,走“以果富民”的路子?他跑到縣園藝站向專家請教,得到肯定的回答。恰在此時,縣上召開首屆蘋果生產大會,王俊興作為與會代表參觀了洛川縣的蘋果生產。會上,當他聽到洛川縣後子頭鄉上黑木村50畝果園年收入達15萬元的介紹時,王俊興驚呆了。他心想,我們村人均2.4畝地,如果每人拿出1畝栽植蘋果,全村可栽植300多畝,這將是多大的收益啊!於是,他大膽地提出了豐樂園“人均一畝果,戶均一個園,大幹四五年,糧錢雙過千”的發展思路。

萬事開頭難。當王俊興把自己的宏偉設想提到村委會時,卻遭到了多數人的反對。為了用事實說服教育大家,王俊興第二天就把班子成員拉到洛川參觀。回來後,班子統一了思想,隨即召開了群眾大會。沒想到的是,會上,多數群眾又站出來反對,有的甚至還說:“王俊興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把頭燒昏了”,“政策一時一個變化,說不定沒等蘋果掛果就歸集體了,落個白下苦”。經過幾天的思考,王俊興決定要進一步紮實細致地作群眾的思想工作,隻有群眾想通了,才會有幹勁。於是,他和班子成員挨家逐戶走訪,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全倒出來,並用當時的糧、煙、果產量、價格作比較,反複向村民說明走發展蘋果致富的路是對的。就這樣,先後召開了5次群眾大會,全村的經濟發展規劃才正式通過。

大家願意幹了,苦於沒有資金,王俊興就跑到鎮信用社貸了一部分款,買回樹苗和化肥分發給各家。1987年,豐樂園村第一次栽植了蘋果樹150畝。幾年間,王俊興東奔西走,向專家和別村有經驗的果農請教果園管理技術,並手把手地傳授給大家。到1994年秋,首批栽植的蘋果樹進入盛果期,有果園的家戶,少則幾千元,多則四五萬元,收入比預期的還要好。這一下,當時沒栽果樹的人後悔了,都要求上果樹。而這一年,王俊興又兼任了村黨支部書記。支書、主任一肩挑,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也更堅定了王俊興“以果富民”的信心。看到村民對栽植蘋果樹有了新的認識,王俊興趁熱打鐵,迅速組織實施了第二次、第三次產業結構調整。全村果園麵積由150畝增加到400畝又增加到1995年末的600畝,人均近2畝。同時,村裏加大了新技術培訓的步伐,使果園管理水平逐年提高。到2000年,全村蘋果總收入達40萬元,人均2000元。

就這樣,豐樂園村通過栽植蘋果發展農村經濟的成功經驗成為全縣農村學習的典範,該村也成為全縣首批農村綜合示範村之一。2000年4月,王俊興被縣委破格提拔為隆坊鎮黨委副書記。

2001年,根據市場的變化和要求,王俊興又一次調整思路,提出了“以科技為先導,以質量求效益,以市場求增收”的發展戰略。

他從改善村莊的基礎設施開始,先後自籌資金3萬元,投工投勞1000多個,對村上的低壓線路進行了改造。後又爭取資金20餘萬元,為全村安裝了自來水,鋪設了柏油路。自籌資金4萬元,爭取資金21萬元,為全村接通了有線電視,修建了占地2500平方米,建築麵積350平方米的村希望小學、黨員活動室、農民技術學校以及具有一流的內部設施的綜合大院。自籌資金18萬元,爭取貸款22萬元,對村中的10條巷道1700米院牆和窯背牆進行了改造,並對村莊道路進行了綠化。全村投勞500多個,爭取資金36萬元,對600畝果園全部實行灌溉,其中300畝為滴水灌溉,300畝龍頭入園;修建果庫19個,貯存量達150萬斤。自籌和爭取資金18萬元,為64戶村民建起了沼氣池,改造了豬圈和廁所。從此,豐樂園村走上了“以果為主,牧、菜、勞務輔助,綜合發展”的新格局。至2005年末,全村果業收入突破百萬元,牧業收入4萬餘元,蔬菜收入1.5萬元,勞務收入6萬餘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