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宗明
魯宗明,男,漢族,1914年出生,四川省雲陽縣新陽鄉同雲村人,兩歲時隨父母來到黃陵縣康崖底鄉(現橋山鎮)老虎尾巴村落戶。
他是一個精通各種農村活路的勤快人,粗識文字,樂於助人,曾經賣掉自己的耕牛為佃戶娶妻,在村裏和鄰居中口碑很好。
195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積極響應黨組織農民走集體化道路的號召,在本村成立了黃陵縣第一個互助組。他有豐富的從事農業生產的經驗,會土法修壩,被聘為黃陵縣農民水利技術員。從1950年到1952年他發動群眾在梨園村到張寨村之間修了7座土石混壓水壩,利用渾水灌溉改良土壤,改旱地為水田,改變了康崖底鄉川道沒有水田的現狀。栽稻子300多畝,使橋山地區農民吃上了自己的大米。1958年他又帶領所在的紅旗大隊修複灌渠10條,水壩兩座,栽稻子4畝以上,其中試驗田的水稻最高產量達1008斤。
他為黃陵縣發展水利事業,種植水稻做出了較大貢獻,曾先後多次受到黃陵縣、延安地區和陝西省表彰獎勵。1958年光榮出席了全國群英會,受到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等中央領導同誌的接見,國務院為他領導的紅旗大隊頒發了獎狀。
他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1966年黃陵社教運動開始,被工作組錯誤地戴上地主分子帽子,受到殘酷批鬥和折磨。1975年貧病交加的他含冤而死,終年61歲。
1982年黃陵縣人民政府為魯宗明平反昭雪,並為他重新頒發了陝西省勞動模範證書。
羅占奎
羅占奎,男,漢族,1941年10月出生,陝西省戶縣人。1971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專學曆,助理工程師,黃陵縣林業局原局長,全國造林綠化勞動模範。
1962年在黃陵縣林業站工作;1969年11月在黃陵縣隆坊公社工作;1970年4月任縣林業站副站長;1970年11月任縣林業局副站長;1971年11月任縣林業局副局長;1977年1月任龍首公社黨委書記;1979年1月任縣林業局局長,1996年7月任局黨支部書記;2001年12月退休。
從事林業工作30餘年,20世紀70年代引進推廣楊樹新品種,實施農田林網建設和四旁植樹,全縣20餘個大隊實現農田林網化;1990年在全縣推廣工程造林法,實施阿黨連搭溝萬畝刺槐林工程,造林成活率由60%提高到85%以上,人工造林麵積15萬畝、四旁植樹360萬株。
1987年5月,橋山古柏林發生罕見的柏毛蟲病害。他在充分調查論證的基礎上,向地、縣領導提出在藥物滅蟲方案未確定以前,動員全縣幹部群眾人工捉蟲,減少危害的建議。他的建議被采納,除機關幹部義務捉蟲外,連小商小販也主動上山捉蟲。短短10餘天時間,人工捉蟲9000餘公斤,及時緩解了蟲害。隨後,他又從省上和北京請來森防專家,積極配合專家製定藥物滅殺防治方案並認真組織實施。經過4個多月的綜合治理,蟲災消滅了,千年古柏保住了。
曾當選政協黃陵縣第一屆、第二屆委員會委員,1984年獲延安地區科技推廣二等獎,1986年獲延安地區科技成果四等獎,1991年3月被全國綠化委員會、林業部、人事部授予全國造林綠化勞動模範。
趙延平
趙延平,男,漢族,1959年12月出生,黃陵縣阿黨鎮咀頭村人。高中文化,中國共產黨黨員,阿黨鎮黨委副書記(不脫產)兼咀頭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全國勞動模範。
1977年高中畢業回鄉參加勞動;1978年1月在新疆某部服役,1983年退役回鄉;1989年6月任阿黨鎮寨頭河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期間於2000年5月被評為延安市勞動模範;2001年6月任阿黨鎮黨委副書記,8月兼任華轅有限公司(村辦企業)董事長、總經理,10月兼任咀頭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2005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參加了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表彰大會,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2007年出席了中共陝西省第十一次代表大會。
一
咀頭村地處黃陵縣西北角,為洛河與葫蘆河交彙處,東與延煉毗鄰,全村84戶,268口人。早些年,由於自然條件的限製,集體欠賬幾萬元,成了鎮領導最頭痛的一個落後村、問題村。
作為土生土長的本村人,趙延平雖自幼家境貧寒,但憑借在部隊學到的汽車駕駛和機械維修技術,通過搞運輸、經營推土機,勤勞致富。短短幾年時間,就成了方圓幾十裏小有名氣的富裕戶。就在他本想繼續依靠黨的好政策和自己的一技之長,使小家日子再上一層樓時,鎮上領導找他談話,希望他能負起一方責任,挑起村幹部這副擔子。
上任之初,趙延平在上級黨委的支持下,製定了“建班子,抓隊伍,轉村風,依優勢,促發展”的工作思路,健全兩委會班子,加強對黨員教育管理,依托毗鄰延煉這一區位優勢,大力發展蔬菜、運輸、石料開采等副業。經過幾年的努力,全村各項產業都有了長足的發展,水、電、路基礎設施發生根本性變化,村民吃上了自來水,村上進行了低壓改造,鋪設了砂石路,還清了外債,集體經濟有了轉機,群眾看到了希望。
二
1996年延煉二期擴建工程上馬,共征用該村土地700餘畝,村上得到了一筆數目可觀的征地款。如何用好這筆錢,村民的想法並不統一,許多人都希望把錢分到戶,由各家自主發展。趙延平認為分光吃淨必然造成各家發展的不均衡,而且會對剛剛有所起色的村集體經濟帶來重創,不利於今後的可持續發展。於是,他先在村“兩委會”上統一幹部的思想,然後耐心細致地做群眾的思想工作,最終贏得了全村人的支持。這一年,趙延平先後組織群眾遠赴河南南街村、天津大邱莊等地參觀學習,並聘請專家來村實地考察、調研,製定了“抓住西部大開發機遇,實施山川秀美工程,開發蘋果龍頭產業,多業滾動有序發展,奠定小康生活基石”的發展路子,實行集體股份製,發展蘋果產業。
為了高標準建園,趙延平三下西安請來了省果樹研究所史聯讓教授,對其承包的鎮辦500畝老果園,製定建園規劃設計方案,進行精心改造。幾年下來,該園成為高標準建設示範園和綠色食品(蘋果)生產基地,為全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同時,趙延平抓住國家實施退耕還林的發展機遇,大力實施再造秀美山川的生態林業建設工程,累計投資148萬元,平整山台地728畝,退耕還林1100畝,實施日元貸款造林2000畝,擴大蘋果種植麵積,使全村果樹麵積達到2528畝,人均9.7畝,其中蘋果達1458畝。果業生產成為全體村民致富奔小康的支柱產業。
三
隨著村集體經濟的進一步壯大和村民收入的穩步提高,趙延平積極在現有基礎上尋找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和農民增收渠道,堅持產業開發,綜合配套的原則,大力發展畜牧業,走“以果興牧,以牧促果”的路子。經過幾年的努力,為村上建起了畜牧養殖場,養奶牛28頭,豬100餘頭,雞2000多隻,秦川牛120頭;修建普通果庫8個,1000噸氣調庫1座;不斷拓寬蘋果銷售市場,在廣州、珠海等地設立了銷售點;加大技術和基礎設施投資,在果園中建成住宿、辦公、培訓一體化的三層綜合服務樓;村上注冊成立華轅有限責任公司,注冊了“華轅”牌商標,設計多種專用包裝箱,並在縣總工會的指導幫助下,成立了延安市首家農民工聯合工會,通過“公司+協會+農戶”的形式,使公司現擁有果業聯合體麵積達9000畝。
2004年末,該村人均純收入6000元以上,集體積累2000餘萬元,成為黃陵縣新農村的先進典型。2002年被國家文明委授予“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先進單位”,2004年被省委命名為全省綜合示範先進村黨支部。趙延平先後榮獲全省百名傑出鄉土人才、全國勞動模範等殊榮,並於2005年參加了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表彰大會,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王雲英
王雲英,女,漢族,1929年1月出生,黃陵縣城區黃花溝村人。1956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黃花溝村黨支部原書記,全國“三八紅旗手”。
她是一個農村婦女,但思想進步,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1974年起擔任村黨支部書記長達14年之久,在黨的各個曆史階段,曾多次被選為鎮、縣黨的代表、人民代表、縣婦女代表。曾三次選為清明節公祭軒轅黃帝陪祭代表,多次被橋山鎮、黃陵縣人民政府評為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農業學大寨積極分子。
1979年10獲延安地區“三八紅旗手”稱號,同年獲陝西省婦女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積極分子稱號、“三八紅旗手”稱號;1980年9月獲全國“三八紅旗手”光榮稱號。
寇潤英
寇潤英,女,漢族,1945年5月出生,黃陵縣侯莊鄉原畔村人。中師學曆,小學高級教師,橋山小學工會主席,全國優秀班主任。
1965年7月參加工作,1966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工作中曾多次被縣人民政府、縣教育局評為先進個人、優秀班主任。1983年12月,被評為陝西省優秀班主任,同年被評為全國優秀班主任,並授予金質獎章。1985年在延安地區小語三類語文賽講中被評為先進個人,1986年被延安地區教育局評為教研教改先進個人。
雷建席
雷建席,別名雷洪,男,漢族,1915年出生,黃陵縣店頭鎮人,中國共產黨黨員。
出身貧苦家庭,新中國成立前在家務農。1953年任店頭七豐大隊民兵連長。他無比熱愛社會主義,堅決擁護黨的領導,熱愛民兵事業,忠於職守。1953年帶領七豐民兵在深山老林搜捕暴動的一貫道匪徒,27晝夜不休息,終於將匪徒全部抓獲,榮立一等功,當年被評為陝西省軍區二等功臣。
在對犯罪分子的鬥爭中他不徇私情、大義滅親,曾將其表叔王清選、表兄王德衛抓獲歸案。到1959年,他帶領民兵協助公安部門共破獲較大案件58起,抓獲各類罪犯57人。1959年被評為陝西省二等治安模範,並光榮地出席全國治安代表大會、全國民兵代表大會,受到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等中央領導同誌接見,並授予半自動步槍1支。1964年8月,被延安地區軍分區樹立為民兵幹部標兵,同年又被評為西北地區五好民兵。1965年當選陝西貧下中農協會委員。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雷建席卷入派性,參與武鬥。1967年,在花家莊武鬥中被打死。
李國傑
李國傑,男,漢族,1921年出生,黃陵縣阿黨鎮南河村人。
7歲入私塾上學,新中國成立前曾兩次被國民黨抓壯丁。1947年經人介紹在國民黨洛川行政公署當抄寫書記員。1948年黃陵解放後,曾先後在黃陵縣政府和隆坊區政府任文書。1953年回家務農。他在洛川任職期間認識了洛川蘋果栽植發起人李新安,遂向其學習園藝技術並購買蘋果樹苗,不顧父兄反對,在自家10畝好川地種植蘋果,黃陵蘋果既始於此。3年後收成頗豐。後來他在蘇聯《果樹栽培》一書中看到自根繁殖的理論。在沒有任何參考資料的情況下反複作枝條繁殖蘋果的試驗獲得成功。又從武功農學院、洛川、東北引進17個蘋果品種,進行栽植。為推廣蘋果生產,他利用投親、趕集之機四處傳授,引起當時的黃陵縣委書記曹誌謙的重視。1958年縣上在其家鄉南河村創辦園藝中學,請李國傑授課,他帶領學員栽培果樹541株,嫁接新品種1000株,成活率達90%以上。他總結的病蟲防治、果園管理、嫁接修整等經驗曾向全國推廣。他還主動幫龔家塬、寇家灣、康村建起蘋果園,並使果園逐漸普及全縣。由於工作中貢獻突出,先後被評為縣、地、省級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1960年出席全國文教群英會,受到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社教”運動中因其曾任國民黨洛川行政公署書記員一事被錯誤地戴上曆史反革命帽子,多次遭受殘酷批鬥。1975年5月在為果樹刮治腐爛病時,因心髒病突發而歿於他終生護理的蘋果樹下,終年56歲。
1982年冬,省政府為他補發了勞動模範證書。
肖連海
肖連海,男,漢族,1906年出生,原籍山東省益都縣,1928年因遭災逃荒到陝西省富平縣,1936年遷居到黃陵縣康崖底鄉老虎尾巴村,一直務農。1948年黃陵解放後任王莊科、三河口、肖家川、梨園、張寨,老虎尾巴等村的村主任。195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3年積極響應中央號召,聯合本村多戶農民,組建起肖連海農業合作社,後與魯宗明組織的紅旗社合並為紅旗高級合作社,肖連海擔任社長。他在農村走集體化道路,建立互助組,組建農業合作社,領導農民發展集體生產方麵卓有成績,被評為陝西省勞動模範。
1956年作為農民代表,肖連海隨賀龍率領的慰問團,赴朝鮮慰問抗美援朝誌願軍。1960年當選陝西省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66年社教運動,他被錯定為富農成分,又因長期擔任村幹部被定為“走資派”,受到揪鬥和殘酷的批判、遊街。1969年3月21日,含冤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