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黨政領導幹部(2 / 3)

1947年,警一旅和警三旅一個團消滅了敵人的有生力量。關中軍分區部隊首先打下了耀縣、白水縣。耀縣是國民黨部隊的後勤供給基地,打下耀縣後,我軍得到了不少槍支彈藥和其他給養,給敵人造成很大威脅。1947年底,關中地區基本上被我軍收複。

1948年2月,西北野戰軍在瓦子街戰鬥中消滅了劉戡的二十九軍等敵人,關中地區東部一帶(即渭河以北地區)大部分解放了。同時成立了黃龍軍分區。牛書申被調到黃龍軍分區任司令員兼警四旅政委(黃龍軍分區管轄韓城、蒲城、白水、洛川、黃陵、宜君、宜川、黃龍等十多個縣)。接著主力部隊進行了西府戰役,不僅消滅了寶雞地區的敵人,還繳獲了大量物資。這時,國民黨整編十二師從延安到洛川南部,被我軍第三縱隊消滅了一大部,繳獲了幾輛小坦克。3月,整個陝甘寧邊區被我軍收複。5月,胡宗南部隊放棄西安,向漢中撤退。到了1949年國慶前夕,陝西基本解放。關中軍分區在粉碎國民黨進攻邊區、牽製敵人和消滅敵人方麵,起到了重要作用。

1949年夏天,牛書申被調到陝北軍區任第一副司令員、代司令員。1949年,國民黨二十二軍軍部和一個師在榆林起義(一個師因在包頭未參加起義)。我軍把這個軍部和師改編成一個師,撤銷了軍部。為了很快改造這個部隊,10月牛書申被調到這個師任政委,這支部隊在榆林地區進行改造。開始是與分區的獨立二師合並,後來又增加了騎兵師,由牛書申統一指揮,主要執行剿匪任務。1950年1月,牛書申調到了十九兵團,兼任陝西軍區政治部副主任。10月,兵團參加抗美援朝,決定他任陝西軍區政治部主任。

1952年,牛書申任陝西省軍區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55年9月27日,在國務院禮堂,由周恩來總理授予牛書申少將軍銜,並在中南海懷仁堂由毛澤東主席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級解放勳章,中央軍委授予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

1955年2月到1956年7月,牛書申在政治學院速成係學習了一年半,畢業後任陝西省軍區第二政委、黨委書記。在抗美援朝期間,陝西省軍區將15個獨立團撥給了誌願軍,又從全省動員了4萬餘人補充誌願軍。1963年夏,牛書申奉調到第二機械工業部任副部長兼政治部主任、黨組成員。牛書申先後到內蒙、甘肅、青海、湖南等地所屬國防工廠進行調研工作。1975年牛書申任第二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兼基建工程兵指揮部第一政委。1977年到1982年5月任第二機械工業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主要從事思想政治工作和組織建設工作。

牛書申曾當選為第四屆、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共十二大代表,全國政協第六屆、第七屆委員會委員。他有功不居功,謙虛地說:“自己在漫長的革命曆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績,也有不少缺點和錯誤,但自己始終想的是要把黨交給的工作做好,為黨多作貢獻。”牛書申退居二線後,仍然為黨、為人民、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勤勤懇懇地工作,為共產主義理想的實現貢獻自己的力量。

2007年7月17日,牛書申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

(楊同軒)

孟樹林

孟樹林,男,漢族,1916年9月出生,黃陵縣店頭鎮七豐村人。1937年2月參加革命,1938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7年2月投身抗日救亡運動,先後在宜君縣店頭鎮,黃龍、澄城、合陽、韓城地區從事黨的地下工作。曆任區委宣傳委員、組織委員、書記,中共宜君縣委副書記,澄城縣委書記兼支隊政委、縣長,宜君縣縣長,中共天水專區微縣縣委書記,天水地委委員、秘書長兼統戰部部長;1950年12月後調任新疆軍分區秘書處處長、莎車地委副書記、中共喀什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委、農三師政委;“文革”後,曆任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革委會副主任、州委書記兼軍分區政委,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組織部第一副部長、統戰部部長,自治區第四、五屆政協副主席、黨組副書記,自治區第二屆黨委候補委員,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1989年12月離休。2004年3月病逝,終年88歲。

高俠

高俠,原名高秀峰,男,漢族,1922年1月出生於黃陵縣隆坊鎮段家塬村。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參加革命。曾任陝甘寧邊區黨校文秘科長、洛川特委機要通訊秘書兼宣傳部長、中共宜川縣委書記;後曆任西北局直屬黨委專職副書記,國家監察部監察專員、審幹辦主任,中央氣象局直屬機關黨委副書記、書記。

黃陵縣隆坊鎮段家塬村位於黃陵縣北部。20世紀三十年代,張邦英率領的遊擊隊和楊森率領的紅軍騎兵都曾在這裏活動。張邦英召開幾個村的村民大會,宣講共產黨打土豪、分財物,建立村政權,紅軍是窮人的隊伍等革命道理。蘇繼堂、牛書申、李景熙等帶領的小股遊擊隊也經常來這一帶打遊擊。幼年時的高俠就生活在這片土地並逐漸受到共產黨和紅軍遊擊隊的影響。

富縣直羅鎮戰役前,中央紅軍來到段家塬,召開村民大會,向群眾宣講革命道理,成立了兒童團,高俠被指定擔任兒童團團長。

1937年春節,高俠在阿黨村遇到薛誌仁。當時薛誌仁擔任店頭小學校長,從事黨的地下工作。因同在一個院住了幾天,薛誌仁給高俠講西安事變的經過和意義。聽見他會唱紅軍歌曲,很高興,就鼓勵他好好學習,還寫了有關西安事變的條幅——“建立抗日統一戰線,擁護張楊八大主張”給他。後來,薛誌仁將高俠的情況介紹推薦給了時任黃陵地下工委書記的郭景龍同誌。

1938年春,郭景龍在黃陵縣橋山高小操場旁找高俠談入黨問題,高俠愉快地答應了。郭景龍為他講解了共產黨抗日的有關主張、政策等,鼓勵他努力學習,做一個好學有為的青年,並一再囑咐要保密。因為當時黨員之間都是單線聯係,不發生橫向關係。過了一段時間,和高俠同村比他大四五歲,也在高小上學的段誌道再次找他談入黨問題。最後,黃陵地下工委的晁清芳告訴高俠,說你的情況我知道了,現在是自己人了,並給他一份延安出版的刊物和油光紙印的材料,內容是共產黨的組織和黨員條件等。從此,高俠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先後為黨發展了四五名黨員。

1939年春,國民黨縣黨部派人來黃陵高小任教,名義上是教數學,實際上是監控進步學生及黨員的地下活動。高俠聯絡了幾位進步同學晚間在西山坡路上張貼標語反對,最終趕走了這個人。後國民黨縣黨部追究此事,洛特負責人之一的楊西林找高俠談話,充分肯定了他們的行動並指示要反對開除學生,保存黨的力量。

過了兩天,楊西林介紹高俠、宋佰橋、王文蔚去洛特受訓。在此期間,高克林親自給學員講課,講抗日統一戰線、共產主義與三民主義、黨的綱領等。高克林的講話對高俠教育影響較深,革命覺悟有所提高。離開店頭時高俠還到洛特辦的書店買了《斯大林與紅軍》等幾本書。從此時起,楊西林就一直和高俠單線聯係,布置開展黨的工作,發展壯大黨的力量。

1939年冬,高俠帶頭聯絡了七八位進步同學(其中還有幾名黨員)去洛特。洛特派他們去陝甘寧邊區黨委轉邊區黨校學習。為便於以後開展黨的地下工作,黨組織為其改名“高霞”,後又經黨組織同意改為“高俠”。

1947年初,高俠擔任洛特機要通訊秘書和宣傳部幹事。當時強自修任書記、黑誌德任組織部長、於桑任社會部長、王寶山任司令員、白彥博主管後勤。為便於隱蔽和行動,洛特組織機構精幹,人員很少。延安保衛戰開始,洛特即受西北野戰軍前委領導,前委配給洛特一部電台,共有五六個工作人員。當有重要新聞和勝利消息時,他們都能及時得知。高俠當時的主要工作是受洛特委派與洛特下屬工委和遊擊隊做上傳下達的聯絡工作。

戰爭開始不久我野戰軍主力擬出擊國民黨統治區宜君等地,強自修派高俠到雙龍鎮宜君工委書記薛誌仁處,詳細了解敵防務設施等情況。到達雙龍後,薛誌仁連夜和高俠談了幾個小時,高俠作了詳盡的記錄並整理成文,由薛親自過目後帶回洛特,勝利完成了任務。

1947年4月,為配合我軍主力在邊區內的軍事行動和擾亂、拖住敵人,我軍一部(王世泰部)要攻打黃陵重鎮隆坊鎮。接到電報後,強自修派高俠帶兩名戰士攜帶電報於黃昏出發連夜趕到我遊擊隊前沿地區,傳達電報內容和有關指示。命令及時送達,馮力生和王寶山司令員即刻帶部隊連夜出發,配合我野戰部隊圍攻回樂堡,我軍順利解放隆坊鎮。

1947年秋末,馮力生帶工委人員和一部分遊擊隊到富縣太平莊一帶地區活動,而高俠當時也在工委。一次,賈光建受工委指派帶10餘名遊擊隊員靠近隆坊地區進行偵查,夜晚住在一個村莊,遭隆坊敵軍襲擊,賈光建和個別遊擊隊員突圍出來,其他住在農民窯洞內的同誌遭敵包圍攻擊。當時情況慘烈,有的犧牲,有的負傷,有的被俘。第二天早晨天快亮時,賈光建趕回太平。剛到不久,從太平莊東側傳來一陣槍聲,原來是隆坊來襲敵軍和我太平莊前沿遊擊隊接觸,馮力生和高俠等迅即向太平北溝安全轉移,住在太平的遊擊隊也迅即轉移,未受損失。

1948年春節過後,高俠所在的洛特即返回到薛誌仁等同誌領導的遊擊隊駐地槐樹莊。我西北野戰軍取得宜川瓦子街戰役的重大勝利後,高俠隨薛誌仁所率領的遊擊隊進駐店頭附近地區。當時店頭尚未解放,敵軍負隅頑抗,高俠帶幾位同誌去緊靠店頭的村莊宣傳我軍瓦子街戰役勝利的消息,張貼標語,召開村民大會。有次他和李勇深夜去店頭西山對敵喊話,勸敵投降,兩天後,敵人即偷偷逃跑,店頭解放。後薛誌仁所率領的遊擊隊奉命整編成立一個正規團,開赴前線,高俠則被組織決定留在洛特繼續工作,後調宜川工作。

1954年底,高俠調北京工作,任監察部監察專員和部黨組直接領導的審幹辦公室主任。1959年底調中央氣象局工作,先後任幹部處處長兼直屬機關黨委副書記,氣象科學研究所副政委和黨委書記、政治部負責人,中央氣象局直屬機關黨委書記、中央氣象局局黨組成員等。1983年10月,高俠主動申請並經中共中央組織部批準離休,享受正司級待遇。

薛誌仁

薛誌仁,曾化名薛誌超,男,漢族,1918年出生,黃陵縣店頭鎮厚子坪村人。中國共產黨黨員,寶雞地委書記。

幼年家庭貧苦,6歲給人放牛,12歲父親將地押給他人,借錢送他上學。1925年他考入店頭高小,學習刻苦,成績優良,為人正直,團結同學,威信很高。1931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入西安民立中學,在學校接近地下黨組織,結識進步學生,閱讀革命書籍,接受馬列主義。“九·一八”事變後,他深感國民黨反動派的腐敗和民族災難的深重,探求救國救民道路,進步很快,被選為學生救國會委員,組織帶領學生罷課、遊行、張貼標語、散發傳單,斥責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罪行。

1932年3月,薛誌仁經寧耀峰、薛濤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外圍組織“互濟會”和“反帝大同盟”。6月加入共青團,9月轉為中共黨員。

1933年4月26日,薛誌仁發動民立中學學生罷課,驅逐反動校長,蔣介石以此為借口,派考試院長戴季陶前來西安鎮壓學生,薛誌仁帶領學生砸了戴的小汽車。薛誌仁身份暴露。5月,國民黨警察包圍學校鎮壓學生運動,薛誌仁被學校開除。8月,西安黨組織遭破壞,薛誌仁與組織失去聯係,化名薛誌超,持假造的“山西省新澤縣中學畢業證”轉入西安民興中學,同年底回故裏當了教師。

1934年春,薛誌仁與宜君偏橋鄉教師強自修組織了秘密讀書會。強自修負責偏橋、薛誌仁負責店頭高小的讀書活動。薛誌仁改變舊式教學,啟用新課本,以及油印進步小冊子教育學生,經常給學生講共產黨領導窮人鬧革命和紅軍打土豪分田地的故事。教唱革命歌曲,引導學生走革命道路。學校革命氣氛空前活躍。

1936年,劉培植在宜君石鋪村組建“中共紅宜縣委”,薛誌仁第二次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先後擔任店頭工委書記、中宜工委組織部長,分管店頭地區的黨組織發展工作。他依靠工友,不到半年時間就在當地學校、煤礦、農村、香房、磚瓦窯工人中發展黨員30多名。秋季,縣委成立區委,薛誌仁任書記。1937年,中共陝西省委遷至店頭,設立紅軍辦事處(後改八路軍辦事處),薛誌仁與辦事處直接聯係,將組織擴大到店頭前後川、雙龍、建莊、倉村,形成以店頭為中心的抗日後方根據地。“七·七”事變後,薛誌仁把店頭小學更名為抗日小學,親任校長。在辦事處的協助下,成立了抗敵後援會、青救會、學救會、婦救會、工會等抗日團體並在學校成立了抗日宣傳隊。在他的帶領下,店頭地區的革命活動搞得轟轟烈烈。抗日小學30餘名學生進入邊區參加革命。1938年初,薛誌仁帶領學生在街道貼標語、喊口號,“打倒高警佐”“打倒白脖項狗”,與反動警佐進行鬥爭,迫使警察隊連夜撤回縣城。

1939年薛誌仁調任洛川特委秘書長,後任洛川特委委員兼中宜縣委書記、統戰部長。同年11月國民黨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店頭是國民黨當局進攻的重點地區。薛誌仁發動各級黨組織和抗日力量同國民黨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有力地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1940年4月國民黨28師以4個團的兵力進攻店頭,薛誌仁率領遊擊隊、赤衛隊,配合八路軍獨立3營阻擊敵人,掩護陝西省委、洛川特委和八路軍辦事處機關,從店頭西山高皇廟梁安全轉移到雙龍街。

1940年秋,國民黨28師和便衣隊包圍了薛誌仁家,將其二叔吊在房梁上活活折磨致死,把他的父親、大哥、八弟打成重傷,其父親因傷勢過重不久辭世。麵對國民黨的淫威,他的革命意誌更加堅定。

1941年,薛誌仁帶領偵察隊在羅圈灣土窯休息時,突然被敵包圍,整整打了一天,遊擊隊長及大部分隊員受傷,他也受傷,幾次突圍都未成功。子彈打光後他鎮定自若,迅速將所帶文件燒光,砸壞槍支準備用一顆手榴彈與敵人同歸於盡,幸好雙龍工委通訊員及時趕來,他們才脫險。

1945年,他在雙龍舉辦一個50多人的教導隊,為以後的雁門支隊培養了一批骨幹。10月,雁門工委成立,他任書記,負責中部、宜君、蒲城、白水、銅川、富縣六縣黨組織發展工作和武裝鬥爭。1946年9月為迎接王震部隊進入邊區,他按黃龍地委的部署成立雁門支隊,任支隊長兼政委,後來這支隊伍發展到1000多人,成為黃龍地區的主力部隊。

1948年,薛誌仁任洛川特委軍事部長,帶領雁門支隊輾轉在洛河以西地區,配合正規部隊先後解放了隆坊、店頭、建莊、雙龍、焦坪及銅川、宜君、富縣、白水的廣大地區,殲滅敵人兩千餘人,並親自指揮了瓦渣嶺殲滅戰、白家溝伏擊戰、八丈原攻堅戰、許家原火攻戰等有名戰鬥。後又將雁門支隊改編為黃龍分區警備10團、西北第一野戰軍第四軍12師34團,他任政委,參加了解放荔北、寶雞和蘭州等戰役。

新中國成立後,他先後任黃龍地委常委兼組織部長,寶雞行署專員,寶雞地委副書記、書記,寶雞市人武部政委,寶雞軍分區第一政委,陝西省省委委員等職。

1965年10月14日,薛誌仁因多年積勞成疾在寶雞去世,終年57歲。在戰爭年代他3次被抄家、6次負傷、10次遇險、多次立功受獎,經受了血與火的考驗。在和平年代他全心全意、兢兢業業,把自己的一切獻給了黨和人民。為了緬懷他,中共寶雞地委、專署、軍分區為他刻石立碑,題寫了“黨的好幹部、好黨員”,以誌紀念。

韋明海

韋明海,男,漢族,1921年9月生於原中部縣(今黃陵縣)北穀區。1938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參加革命初期,曾長期在黃陵縣雙龍區、上畛子及富縣、洛川縣一帶從事黨的地下工作和遊擊鬥爭。曆任黃陵縣橋山小學黨小組組長、支部書記,富縣師範黨支部書記,南泥灣墾區政府秘書,中共黃陵縣委委員、宣傳部部長。後曆任中共黃陵地委副秘書長,延安地委宣傳部副部長,安康縣委書記,安康地委副書記、第一書記,安康地區農辦副主任,陝西省農林辦公室副主任,寶雞地委書記,寶雞市委第一書記,陝西省農委主任兼農業局局長,中共陝西省委顧問委員會常委兼秘書長,陝西省第六屆、第七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

曾當選中共十二大、十三大代表,陝西省第六屆、第七屆人大代表。

蘇斌

蘇斌,男,漢族,1921年2月出生,黃陵縣隆坊鎮蘇家峁村人。1934年參加革命,中國共產黨黨員。

1938年初春在中央政治警衛大隊學習結束後,與王炳忠、盧佑德一起擔任劉少奇警衛員;1938年11月隨劉少奇奔赴中原地區(豫南確山竹溝),繼續擔任警衛工作;1939年8月在軍事教導隊學習期滿後調鄂豫邊區隨縣第三遊擊支隊三中隊工作,曆任四軍五師排長、連長,警衛團營長。1950年轉業,曆任湖北省宜昌市公安局局長,湖北省檢察院處長,襄陽地區地委常委、行署副專員,荊州地區地委常委、行署專員。1995年病逝於荊州,葬於荊州烈士陵園,1998年遷至故裏。

蘇斌在中央首長身邊工作多年,深受黨的培養,革命意誌堅定,作風過硬,機智勇敢,作戰頑強。“五·四”突圍中奮不顧身,保護首長安全脫險,榮獲解放“七·一”勳章,“五·四”突圍模範等殊榮。

田禾夫

田禾夫,又名田文揚,男,漢族,1912年5月出生,黃陵縣倉村鄉秦家塬村人。大學學曆,中國共產黨黨員。

新中國成立前曾任“平津學生流亡演劇隊”隊長,安吳青訓班青救劇團副團長,偽宜君縣教育科長、臨時參議會副會長、“三青團”主任,偽陝西省參議員,偽“國民代表大會代表”等職。新中國成立後曆任西安民立中學教導主任,西安市文物局副局長、西安市文管會委員,中共陝西省委黨史委員會委員、政協陝西省第五屆委員會委員,政協西安市第四、五屆委員會委員等職。

投身革命

1930年秋,田禾夫考入陝西第一師範,在國內著名曆史學家武伯倫和中共地下黨組織負責人李敷仁(新中國成立後任中蘇友好協會陝西省分會副會長、延安民族革命大學校長)等進步教師的影響下,接受革命思想,閱讀進步書籍。1931年,經中共地下黨員劉宗沛介紹加入中共領導的外圍組織“反帝大同盟”。“九·一八”事變爆發後,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組建文藝演出隊宣傳抗日。1932年4月參加了“四·二六”驅戴鬥爭。1933年2月因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被校方開除。後轉到北平,考入中華中學讀高中二年級。一年後又考入流亡於北平的東北大學俄文係攻讀俄語。在北平學生會結識了學生會負責人郭明秋(女)、姚依林等人,並在姚依林領導下,組織了部分同學從事接待上訪災民、募捐救濟災民等活動。1935年參加了波瀾壯闊的“一·二九”學生運動,並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簡稱“民先隊”),作為“民先隊”骨幹分子參加了聲援傅作義將軍綏遠抗戰、營救在上海被捕的“七君子”等活動,並通過組織街頭義演進行募捐。1937年“七·七”事變後,陝西籍同學回到西安成立了“西安平津同學會”“平津學生流亡演劇隊”,組織學生繼續進行抗日救亡運動,他被推舉為交際部部長、演劇隊隊長。這時他結識了時任陝西省政府秘書長的杜斌丞及其秘書常黎夫。在杜斌丞資助下,同學會辦起了救亡刊物《怒吼》,為主要撰稿人之一。在此期間,經陝西省二中地下黨員張寒暉(《鬆花江上》詞曲作者)介紹,於1938年1月在西安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任演劇隊支部書記。帶領演劇隊活躍在西安、關中、陝南……使抗日救亡的歌聲回蕩在三秦大地。1938年3月,日寇占領山西臨汾、風陵渡,兵臨黃河,虎視長安。4月5日,田禾夫在省二中校長江隆基先生支持下,在省二中主持召開了抗日救亡座談會(聯席會)。丁玲、蕭軍、田間、李公樸、王若望、侯外廬、楊明軒、徐冰如、謝華、李敷仁、蘇一平、楊醉鄉、丁浩川、方晨、李連璧等各路精英齊聚一堂,共商抗日救亡大計。後田禾夫帶領演劇隊走出西安,先後巡回到眉縣、寶雞、漢中、褒城等地進行抗日宣傳演出活動。1938年6月,根據黨組織指示,田禾夫帶領平津演劇隊一行28人沿西蘭公路徒步西行,千裏跋涉奔赴抗日力量薄弱的蘭州開展宣傳活動。臨行前,黨組織讓田禾夫到安吳青訓班挑人,以補充“兵力”。他選定的14名優秀學員中有後來以《歌唱祖國》而聞名全國的音樂家王莘和以《梁秋燕》而譽滿三秦的劇作家黃俊耀等人。安吳青訓班班主任馮文彬(後任新中國第一任團中央書記)、組織部長黃華(後任外交部長)當麵給他交代到蘭州“八路軍辦事處”找黨代表謝覺哉和伍修權主任,要在他們的領導下開展工作。在蘭州,他們見到了革命老人謝覺哉和蘭州“八路軍辦事處”主任伍修權。1938年10月演劇隊在蘭州演出,受到蘭州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鼓舞了抗日鬥誌,促進了各民族的大團結,激起了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對,後被迫解散。田禾夫和愛人白櫻經蘭州八路軍辦事處派到延安參加第二次全國“青救”代表大會,在延安橋兒溝中央大禮堂見到並聆聽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中央領導人的講話。1939年初到6月,田禾夫被派到安吳青訓班幹部連學習並任青救劇團副團長,愛人白櫻則被分到藝術連任教員,教音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