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黨政領導幹部(1 / 3)

(一)黃陵籍在外任職的領導幹部

牛書申

牛書申,男,漢族,1913年11月出生,黃陵縣隆坊鎮官莊村人。1934年夏參加革命,同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為新編《黃陵縣誌》作序。

學生時代

牛書申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6歲時,祖父、母親相繼去世,父親耳聾,隻能幹農活,家裏的事務全由牛書申的祖母操持。7歲時,祖母送牛書申上了私塾,12歲“開講”,一直到16歲。讀的書大多都是“四書五經”,背誦的是古詩文。

1913年,國內軍閥混戰,局勢動蕩,縣裏土匪猖獗,民不聊生。國民黨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苛捐雜稅繁多,人民的生活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由於國民黨當局的沉重壓迫,中部(黃陵)縣的人民不畏強權,不怕強暴,積極與國民黨當局展開鬥爭。小時候牛書申看到了數千農民組織起來,到縣城裏“交農具”,進行抗糧、抗稅鬥爭。農民大無畏的抗爭精神,對牛書申影響很大。

“九·一八”事變後,全國人民的抗日情緒高漲。“還我東北,還我大好河山”的呼聲也傳到了地處大西北的陝西中部(黃陵)縣。這時的牛書申已經成為中部(黃陵)縣城裏僅有一所高級小學的在校學生。學校的教師在課堂上大講抗日救國的道理,將魯迅、鬱達夫等進步作家的著作,以及《鐵流》等蘇聯進步作家們的書籍介紹給學生們,給學生們講述什麼是帝國主義,以及帝國主義的侵略本性。進步教師私下裏和進步學生談話時,痛揭國民黨不抵抗日寇的行徑和國民黨統治的黑暗。當時主持陝西軍政的愛國將領楊虎城將軍發表抗日演講,其中講到“亡國奴不如喪家犬”,在牛書申的心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學生在進步教員的支持下組成抗日宣傳隊,到社會上宣講抗日救國的道理。

1931年至1932年之間,牛書申所在的高級小學多次鬧學潮,學潮的主要目的是反對學校當局壓迫學生。在進步教員的指導下,提出國民黨縣政府機構重疊,有局還有科,應該“裁局並科”,減輕老百姓負擔。牛書申和另外三個同學晁清芳、馬儒壁、田德森被推選為學生總代表,組織學生開展各種活動。縣長蔚濟川對學生們的行動十分不滿,在一個星期天,把他們幾個學生代表們叫去,對他們說:“你們知道我為什麼利用星期天召你們來?大禹惜寸陰,陶侃惜分陰,你們學生就應該更惜分陰,要好好學習,不要胡鬧。”還說如果他們再不好好學習,亂幹涉政府的事務,就要開除他們的學籍。校長劉蒼生比較同情他們這些學生,因為校長的哥哥劉含初是中部(黃陵)縣建黨初期的黨員,在大革命失敗後犧牲的。劉校長對縣長說:“這些學生都是些好娃娃,既然縣長講了,給他們每人記大過一次算了。”縣長也不好說什麼。牛書申他們繼續在學校裏從事抗日宣傳活動,直到畢業。牛書申在學校裏不但學到了文化知識,也增強了愛憎分明的立場。

當時中部(黃陵)縣各鎮都駐有民團。民團總是隨便派款,罰老百姓的錢,隨便打死人,氣焰囂張。在學校牛書申就參加了反民團的鬥爭。由於縣上的民團受到縣長蔚濟川的包庇,牛書申和縣上參加鬥爭的人們將縣長告到了省裏。直到1933年11月,牛書申到隆坊鎮小學任教時,這場反民團的鬥爭仍然在繼續。縣長為了鎮壓這些告狀的人們,把幾個告狀的人抓起來,關進縣看守所。為了營救被抓的人出獄,同學們繼續向省裏告狀。最後,省裏派人來調查事情的緣由,想借機壓製學生,卻因找不到參加這場鬥爭的學生們的把柄。學校又證明學生們年幼無知,好衝動。縣長不得不讓教員和校長把他們保出去。但卻給牛書申扣上了“越軌幹政”的罪名。並宣布對他“奪去公權”。

1932年,劉誌丹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陝甘遊擊隊來到了陝北南部的宜君、中部(黃陵)和甘肅東部一帶活動。當年夏天,劉誌丹在中部(黃陵)縣的店頭鎮、隆坊鎮以及宜君縣打土豪、分浮財,到處張貼告農民書,告國民黨士兵書,宣傳抗日。劉誌丹遊擊隊的行動鼓舞了當地的老百姓,許多貧雇農以及子弟紛紛參加遊擊隊。群眾的抗日熱情日漸高漲。牛書申在隆坊鎮見到了劉誌丹,在與劉的交談中,劉誌丹詢問了他們學校的一些情況,給他講了抗日道理和國民黨的黑暗統治,動員他們參加抗日鬥爭。這次與劉誌丹的見麵,對牛書申走上革命道路起到重要作用。

中宜遊擊隊

1934年的夏天,已參加紅軍的親友捎信來,說在陝西和甘肅交界的地方,中部(黃陵)縣的雙龍小石崖兔洛尾村有紅軍的遊擊隊武裝在活動,讓牛書申參加紅軍。牛書申毅然離開了學校,步行100多裏路來到了兔洛尾村參加了紅軍,從此走上革命道路。這時,陝甘蘇區南區革命委員會已經成立,主席是黃子義。牛書申一到雙龍小石崖兔洛尾村,由於他有文化,就擔任了革命委員會的委員,主要做秘書工作。一個月後,就任經理科科長。到8月間,黨派張邦英來陝甘蘇區南區革命委員會任黨代表(後稱黨委書記)。張邦英介紹牛書申加入中國共產黨。入黨不久,陝甘蘇區南區革命委員會領導的中宜遊擊隊支隊遭到敵人襲擊,損失很大。指導員蘇繼堂負傷被俘,被敵人押到中部(黃陵)縣城槍殺。為了整頓和建設這支隊伍,組織上派牛書申到中宜遊擊隊當指導員,孫振海任隊長。

牛書申和孫振海到任後,很快就將中宜遊擊隊重新組建起來。當時,中部(黃陵)縣的店頭鎮,駐紮著國民黨正規部隊的一個營兵力,而且中部(黃陵)縣的每一個鎮都有民團。為了繼續開展武裝鬥爭,避免損失,牛書申和遊擊隊員利用夜間活動,秘密發動群眾參加遊擊隊,壯大自己的力量。不久,紅二十六軍四十二師師長楊森,率騎兵團來到了店頭一帶,在四十二師三團和騎兵團的幫助下,中宜遊擊隊於1935年1月在隆坊鎮消滅了駐鎮的國民黨軍馮欽哉部的一個連,不但震懾了敵人,中宜遊擊隊也借機恢複了中宜遊擊隊的名稱。馮欽哉的軍隊因遭受損失,大肆報複,抄了牛書申的家,房屋、糧食、家裏的一切用具全部被焚燒,牛書申的父親也被敵人押進了縣城監獄,全家人四散逃亡。牛書申的父親直到“西安事變”後,才被釋放,不久病故。家庭因自己而遭受的災難,並沒有嚇倒牛書申,而更加堅定了他的鬥爭信念。

獨立營

1935年三四月間,東北軍來到陝北接替了國民黨部隊駐防。牛書申帶領中宜遊擊隊,配合紅三團消滅了東北軍駐隆坊鎮的一個營。這一仗後,中部(黃陵)地區的局麵完全打開。陝北南部地區先後成立了富西遊擊支隊、富甘遊擊隊、洛川遊擊支隊、宜君遊擊支隊,還成立了中宜革命委員會。張仲良任主席,張邦英任政委(四個縣遊擊支隊的政委)。

由於陝北南部地區的革命形勢好轉,陝甘蘇區南區革命委員會根據革命工作的需要,在富縣桃園以中宜遊擊隊支隊兩個連、富甘遊擊支隊一個連為基礎,成立了中宜獨立營。組織調牛書申任政委,楊德魁任營長。三個連共200多人,獨立營加上其他各縣遊擊隊人數已經達到了四五百人,加之這個地區的大部分民團已被消滅,國民黨正規部隊主要駐紮在西安至延安的沿途城鎮,獨立營和遊擊隊在這一地區的活動範圍進一步擴大。獨立營和遊擊隊擴大範圍,發動群眾,壯大勢力,建立革命政權。

到了1935年夏天,張邦英調任陝甘蘇區南區革命委員會副主席,陝甘蘇區軍委任命陳國棟為遊擊區指揮,牛書申為政委兼中宜獨立營政委。後因陳國棟負傷未愈,沒有到職。九、十月間,張仲良以代表這個地區的幹部和群眾,趕了一二十頭毛驢,帶去了很多大米、豬肉、布匹等物資,去富縣羊泉塬一帶慰問紅十五軍團。他們到了富縣羊泉鎮北紅十五軍團的駐地,軍團負責人問張仲良:“你們地區土改了沒有?”張仲良回答到:“沒有,條件還不成熟。”不料竟當場被扣上了“右傾機會主義”的帽子。這樣,從1935年10月到11月,這一地區軍隊裏的工作便由牛書申負責。盡管這樣,牛書申也沒有幸免,他一度受到牽連,被隔離審查。直到黨中央和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後,糾正了肅反擴大化的錯誤,牛書申和其他被捕的同誌很快被釋放。

1935年10月19日,一支經曆了萬水千山,戰勝千難險阻,不怕犧牲,遠征兩萬五千裏漫漫長路的部隊,勝利到達陝北邊陲小鎮——吳起鎮。這支部隊有著非常響亮的名字——中央紅軍。

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後,首先是和陝北紅軍一起粉碎了蔣介石對陝甘蘇區的第三次“圍剿”,不但鞏固和擴大了陝甘根據地,還為黨中央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參加抗日戰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1935年11月下旬,為了粉碎國民黨部隊對陝北根據地的第三次“圍剿”,紅軍集中到了富縣一帶,“直羅戰役”即將打響。周恩來和彭德懷隨部隊一道來到了富縣張村驛鎮。在做戰前部署時,紅軍送信給中宜獨立營,要牛書申率領獨立營的幹部們到張村驛。牛書申接到信後,和獨立營的幾個幹部們一起來到了張村驛。牛書申一進戰鬥指揮部的屋子,徐海東就給牛書申介紹說:“這是周副主席,這是彭德懷同誌。”牛書申第一次見到了聞名已久的周副主席和彭大將軍,心情非常激動。周副主席留著大胡子,很英武。彭德懷同誌顯得稍瘦一點。周副主席詳細詢問了部隊的情況後,指示牛書申說:“給你們的任務是在中部、洛川之間,選一個地點設法打個埋伏,搞些藥品、報紙和公文來。”

遵照周副主席的指示,牛書申率獨立營在中部和洛川之間的交口河埋伏。這個地方兩邊是高塬,洛河繞村子而過,是從關中通往陝北的必經之路。牛書申他們便選擇這個村子打伏擊。一天,東北軍的一個團從這裏開過,有兩個營上了屬洛川管的高塬,有一個營在後麵屬中部管的高原上還沒有下來。行進到交口河川道裏的隻有團部和衛生隊。牛書申他們一看時機正好,迅速向川道裏的敵團部和衛生隊開火,很快就將這部分敵人消滅。塬上的敵人撲下來時,牛書申他們率領隊伍早已撤出了戰鬥。牛書申派人將俘獲到的敵衛生隊人員和繳獲的藥品、公文、信件和報紙,送到了張村驛十五軍團駐地,周副主席來信表揚牛書申他們任務完成得好。當時紅軍極缺藥品,一下子搞到了大量的藥品,為紅軍解決了很大的問題。

不久,著名的“直羅戰役”打響。為了配合紅軍主力,牛書申所在的獨立營由賴傳珠同誌帶領,在羊泉鎮阻擊由富縣出發前往張村驛增援的敵人。他們的獨立營和增援的敵人激戰了整整一天,使增援的敵人不能前進,直到直羅方麵的戰鬥結束後,增援的敵人才後退。雖然獨立營犧牲了十幾名同誌,但他們為“直羅戰役”的勝利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紅二團

到了11月下旬,根據當時全國革命形勢的需要,陝北根據地成立了陝甘省委、陝北省委。中部這個地區屬陝甘省委管轄,同時也成立了中宜軍分區,賴傳珠任司令員。到了1935年12月,組織上調牛書申和郭炳坤(紅四十二師一團政委)、張毅忱(陝北遊擊支隊政委)3個人到紅一方軍政治部工作。他們到一方麵軍政治部駐地後,楊尚昆(當時任紅一方麵軍政治部主任)和他們談話說:“中央紅軍剛到陝北,情況不太熟悉,說話群眾聽不懂,組織上調你們幾個同誌來,一方麵是為了便於向群眾做宣傳工作,一方麵你們也可通過這個機會,學習黨中央新的方針政策。因為陝北紅軍長期處於與外界隔離的狀態,沒有電台,因此消息是很閉塞的。對外邊形勢的變化知道的不多,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知道的也很少,所以要好好地學習呀。”

牛書申雖然在政治部隻工作了兩個多月時間,但他學到了很多的知識。中央紅軍為了提高陝北幹部的政治思想水平,辦了一個訓練隊,牛書申就和他們一起聽課。如《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決議》、《黨中央關於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議》,這些牛書申都是第一次聽到,感到非常新鮮。在學習過程中,牛書申也是第一次看到《列寧文選》等書籍。以前牛書申對劉誌丹和許多陝北幹部被抓起來十分不理解,到政治部學習後,中央全麵糾正陝北肅反錯誤,使牛書申的心情感到舒暢了。特別是政治部首長十分關懷他的工作學習,使他受到了很大的教育。

牛書申在政治部工作兩個多月期間,參加了紅一軍團和紅十五軍團舉行的慶祝“直羅大捷”大會。政治部領導還派牛書申到紅十五軍團八十一師檢查工作,傳達中央政策。他到八十一師後,向政委講了中央對待富農的政策,政委聽了後問他:“這是哪兒的決定?”牛書申說:“是中央的決定。”那個政委不吭聲了。

1936年2月,中央開始部署東征。賴傳珠不再擔任中宜軍分區司令員職務,調到了紅一方麵軍司令部工作。賴傳珠給楊尚昆寫信,要求調牛書申到司令部工作。楊尚昆找牛書申談話,對牛書申說:“賴傳珠寫信要求將你調到他處工作,他對你印象很好,很信任你。”牛書申服從組織決定,到司令部六科(動員科)工作。賴傳珠任科長,牛書申和陳幹卿、高照林任科員,主要負責擴紅和遊擊隊的整編工作。

紅軍在東征中,大力宣傳共產黨的抗日主張,人民群眾的抗日熱情非常高漲。用了很短的時間,很快就擴大紅軍8000人,籌款40萬銀洋,有力地支援了紅軍的工作。牛書申所在的動員科,派出的擴紅工作隊經過認真細致的工作,擴紅人數達到了1000多人,有的工作隊員一次就能帶回一個連的人員,有的人還帶著槍參加了紅軍,可見人民群眾要求抗日的熱情。這些擴紅擴到的人員,都補進了紅十五軍團和紅三十軍。東征勝利結束,紅軍撤回陝北後,駐紮在延長、延川一帶休整。接著中央在延川縣太相寺召開會議,總結東征經驗,決定新的工作方針,同時決定紅軍西征。

西征時,一方麵軍的主力組成西方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是彭德懷,政治部主任是劉曉,參謀長聶鶴亭。這時,牛書申奉上級命令和高照林一起來到了瓦窯堡。張雲逸副參謀長接見了他們,說:“過一會周副主席和你們談這次的任務。”周副主席來了,這是牛書申第二次與周副主席見麵。周副主席說:“紅軍大學的三個畢業班組織了一個隊,由你們帶到野戰軍司令部。由牛書申任隊長,高照林任指導員,你們把畢業班帶到野戰司令部後,司令部就會給你們分配工作。”牛書申和高照林把隊伍帶到三邊的寧條梁鎮,移交後,劉曉找他們談話。宣布牛書申到二科任科長,高照林到豫旺堡地區任武裝部長。牛書申到司令部後,紅一軍團、紺下五軍團在甘肅打了環縣等地,消滅了馬鴻逵的一個旅。但安邊還沒有打下來。野戰軍司令部在寧條梁駐了近半個月,正準備出發時,陝甘省委軍事部蕭勁光同誌來電,調牛書申到紅二團當政委。紅二團是在原中宜遊擊隊、中宜獨立營等部隊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由於牛書申熟悉這支部隊的情況,因此蕭勁光指名把牛書申調過去。

牛書申到紅二團後,先擔任政治部宣傳科長,不到一個月後,便任紅二團的政委。因為甘肅一些地方土匪很多,紅二團到達甘肅的主要任務是剿匪,保障交通,配合主力部隊作戰。當時甘肅新區條件非常艱苦,水質不好,土匪又很多,任務很重。部隊中許多同誌因不適應環境而生病。在這種情況下,紅二團的全體指戰員們克服困難,艱苦奮鬥,較好地完成了任務。陝甘寧省委當時出版的報紙曾發表文章,以《艱苦奮鬥的紅二團》為題,對紅二團進行表揚。當時的省委書記李富春對牛書申說:“土匪怕你們,老百姓相信你們。”直到1937年8月初,紅軍改編為八路軍之前,牛書申一直戰鬥在紅二團。

關中軍區

1937年10月,陝北根據地改為特區,原陝甘寧省改為隴東地區。馬文瑞任書記,馬錫五任專員,王世泰任司令員。3個主力團合編成警備七團,牛書申任警備七團政治處主任。各縣遊擊隊、獨立營編成一個獨立大隊。1938年春,組織調牛書申任大隊政委,大隊長是劉懋功。1938年10月,牛書申到延安留守兵團開政工會議,會議結束後,他要求去學習,組織上批準了他的請求。牛書申隨即進入中央黨校學習兩個月。學習的主要內容是六屆六中全會的決議。牛書申覺得在學校學習的時間太短,就去找留守兵團司令員蕭勁光,要求繼續學習。蕭勁光對他說:“你還沒有學夠啊,那你就到馬列學院裏學習吧。”牛書申說:“我的程度不夠吧?”蕭勁光給李富春寫信,信的大意是:牛書申要求學習,我們同意他繼續深造。李富春將蕭勁光的信批給幹部科長王鶴壽(當時李富春是中央組織部副部長,陳雲是部長)。於是,牛書申得到了進馬列學院學習的機會。

1939年5月,國民黨發動了第一次反共高潮。關中地區發生了旬邑事件,牛書申被調到關中軍分區任政治部主任。當時的關中地委書記是習仲勳,司令員是張仲良。1941年下半年,國民黨發動第二次反共高潮,中央決定關中增加部隊,由警一旅旅長文年生帶一個團和旅部成立關中警備區,當時張仲良已到延安軍事學院學習去了,文年生任司令員,習仲勳任地委書記兼政委,牛書申代理警備區政治部主任(關中軍區分區包括甘肅的正寧、寧縣,陝西的旬邑、淳化、耀縣、中部縣(黃陵縣)雙龍鎮到上畛子,即五縣一個中心區)。

1942年底至1943年1月,牛書申參加了延安高幹會議,陝甘寧邊區實行精兵簡政,關中軍分區的部隊和警一旅合並,警一旅兼關中軍分區,旅長文年生,政委由當時的地委書記張德生兼任,副政委是晏福生,政治部主任杜平,牛書申任政治部副主任。

在抗日戰爭時期,關中地區是整個陝甘寧邊區離敵人最近的凸出部。胡宗南認為是插向他心髒的一把刀子。從1939年到1946年,國民黨發動了三次反共高潮,胡宗南派10萬軍隊包圍陝甘寧邊區,對關中地區進攻的次數最多。這一階段,敵強我弱,經濟條件十分困難,關中軍分區利用夜襲、聲東擊西、避實就虛、不打硬仗的戰略戰術,殲滅了敵成營、成團的兵力。

警一旅和關中軍分區的主要任務是保衛黨中央、保衛毛主席、保衛陝甘寧邊區、粉碎國民黨的進攻和封鎖。牛書申在關中軍分區任職期間,積極響應毛主席“自力更生、豐衣足食”的號召,同廣大指戰員們一起,開展大生產運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關中地區和周圍駐有國民黨七、八個師的兵力,他們不斷對邊區搞反共摩擦,每天都可以聽到槍炮聲。通過精兵簡政和大生產運動,雖然解決了一些問題,但邊區不生產棉花、布匹,經濟仍很困難。當時邊區黨政軍領導機關多,為了減輕老百姓負擔,把公糧從18萬石減到16萬石,部隊開荒種地,生產糧食,自己動手紡線織布,但仍解決不了部隊、機關的穿衣和棉被等問題。在這種情況下,關中是邊區搞進口貿易的一個口子。關中地區的國民黨占領區是產棉地區,為了粉碎國民黨的經濟封鎖,他們千方百計想辦法,對封鎖關中的國民黨軍隊送一些錢、物等,通過各種手段,使布匹、棉花等邊區急需的物品源源不斷地運進了邊區。

由於敵人的進攻,關中軍區也丟失了一些地方,如旬邑、淳化、正寧、寧縣等縣城,但鄉村仍在我軍手裏。牛書申他們根據黨中央的決定,堅持抗日,反對投降,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並在國民黨軍隊向邊區侵犯時,采取了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方針,針鋒相對地進行反擊,也占領了敵人的一些地區(主要是一些山區)。原來敵人占領的馬欄鎮、廟灣、柳林鎮等,都被我軍占領了,馬欄鎮還作為地委、專署、旅部的所在地。1945年7月下旬,胡宗南集中四個師和陝西省的保安部隊一部,大規模向我關中進攻。我軍同敵人在爺台山展開了爭奪戰,經我軍英勇戰鬥,消滅了敵人的一個團,收複了爺台山。

陝北軍區和新中國成立後

1946年到1947年底,牛書申仍在關中地區警一旅任副政委、地委常委。解放戰爭開始後,1947年3月,敵人進攻延安,警一旅、警三旅一個團及關中軍分區的其他部隊由王世泰統一指揮,堅持鬥爭。關中軍分區起到了牽製敵人,使敵人無法抽出更多的部隊進攻陝甘寧邊區和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