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翰章

劉翰章,字含初,男,漢族,1895年12月出生,陝西省黃陵縣備村人。1920年北京大學文史係畢業,中國共產黨早期黨員,西安中山學院院長,革命烈士。

劉翰章出生在一個地主家裏,幼讀私塾,後考入西安三秦公學。他學習刻苦,博覽群書,善於思考,尤喜愛文學和曆史,成績優異,並練得一手好字,甚得師友讚賞。

1916年在北大求學期間,正值新文化運動興起之時,他開始閱讀《新青年》等進步書刊。特別是陳獨秀、李大釗以《新青年》和北大文科為陣地,傳播的新思潮、新文化,對劉含初影響很大,使他的思想日漸傾向進步。1919年5月,北京爆發了“五四”反帝愛國運動。劉含初順應曆史發展的潮流,積極投身於這場偉大的鬥爭中去,參加了包圍曹汝霖住宅,痛毆章宗祥的愛國行動,遭到反動當局逮捕,羈捕數日,後經校方和社會各界營救而獲釋。

“五四”運動使劉含初第一次看到了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五四”運動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更使劉含初耳目一新,思想豁然開朗。在李大釗等人的親切教誨和引導下,劉含初和廣大青年一樣,學習了馬克思的《共產黨宣言》等著作,積極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1920年,劉含初從北京大學畢業後,繼續留在北京從事宣傳活動。這年10月,他和在北京的陝西同鄉楊鍾健、劉天章、李子洲、魏野疇等人一起整頓了陝西旅京學生聯合會,創辦了《秦鍾》(月刊)雜誌。翌年10月,他們又創辦了《共進》(半月刊)雜誌。1922年10月,他們以《共進》半月刊社為基礎,創辦了共進社,以此作為團結進步青年的陣地,同黑暗的社會展開鬥爭。其時,共進社的活動經費來源比較困難,劉含初經常捐出自己的工資,作為共進社活動的費用。有的同誌生活上發生困難,他亦解囊相助。劉含初在共進社裏擔負著繁忙的社務工作,是共進社的骨幹和核心人物之一,還為《共進》雜誌撰寫了《我主張一部分的排外運動》《舊國會恢複後的罪惡》等文章,針砭時弊,揭露中國封建軍閥與帝國主義相勾結,奴役中國人民的罪惡,喚起人民同帝國主義列強和封建主義軍閥鬥爭。這時,盤踞陝西的直係軍閥劉鎮華在議會選舉中實行包辦選舉,激起了陝西人民的反對。劉含初與屈武、楊曉初等130多名陝西旅京學生聯合在一起,在北京宣外大街關中會館集會,聲討劉鎮華。劉含初在大會上即席發言,慷慨陳詞,指出:“在劉鎮華未趕出之前,我們想在陝西做合法的事業,那簡直是夢想。解決陝局的根本辦法,隻有驅劉,並驅客軍出境,此外,別無他途。”他在介紹了關中五縣人民抗議劉鎮華,堅決罷選的鬥爭情況後指出:“要驅逐劉鎮華,我們必須有堅固的團體”,和陝西人民相配合,“作大規模的有計劃的驅劉運動”。②他還代表大會發出六道開展驅劉鬥爭的通電,決定派出代表向北京政府請願,要求查辦劉鎮華。

從1923年初到年底,劉含初先後應蘇州中學、廣東嶺南大學、上海大學和開封大學等學校之聘,從事教學工作。他每到一處,都十分重視改革教學內容,拋棄舊教材中的糟粕,講授“五四”運動後出現的新文學作品。他教育學生既要埋頭讀書,又要關心社會,關心政治,教員尤其要注意利用講壇向學生講授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他在嶺南大學任國文教員時,以《對國文教員的批評》為作文題,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學生各抒己見,大膽抨擊時政和教育的弊端,被當地督學聽見,便在嶺南大學引起了軒然大波,校方以劉含初“鼓動”學生鬧事為名,解除了他的教授職務,並勒令他立即離開嶺南大學,劉含初便往廣東信宜縣任教育局局長,但不久又被當地政府借故停職。於右任得知劉含初在廣東屢次受挫的境遇,甚為同情,聘請劉含初到由他主管的上海大學任教。後又經劉天章介紹,劉含初曾一度擔任上海大學教務長職務。在這裏,他先後結識了瞿秋白、蔡和森、蕭楚女、鄧中夏等中共的早期領導人和革命誌士,和他們朝夕相處,彼此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誼。劉含初常常和他們交流思想,聚談時局的發展,思想上吸取了更多的營養,也促使他由一個追求民主自由的進步青年,逐漸轉變為無產階級的先鋒戰士。就在這一時期,劉含初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第二年春天,他應聘回陝,先在陝西省教育廳供職,後轉入西北大學和楊虎城主辦的耀縣三民軍官學校任教。

1925年夏季,在上海“五卅”運動鬥爭浪潮推動下,陝西地區的反帝反封建鬥爭形勢也發展很快。為了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和加強黨對日益高漲的群眾運動的領導,開展革命統一戰線工作,中共組織決定協助成立中國國民黨陝西省黨部。8月10日,劉含初和李子洲、楊明軒、魏野疇、王授金等根據中共中央關於改組國民黨,和國民黨建立統一戰線的指示,首先發起成立了陝西省國民黨黨員俱樂部,劉含初以共產黨員的身份被公推為俱樂部主席,楊明軒為書記。9月,在中共北京區委派來的安存真的指導下,又成立了國民黨陝西省臨時黨部,劉含初和張含輝、王授金、楊明軒等9人被推選為執行委員,劉含初任宣傳委員。他和楊明軒具體領導,進行黨員登記,並把西安城區劃分為六個宣傳區,派員向黨員進行宣傳教育工作,講解孫中山先生的遺囑和三大政策。同時,他們還利用這個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開展黨的建設活動,先後派出張仲實、王尚德和王超北等去三原、渭南、華縣、膚施(今延安)幫助建立國民黨的基層組織,使這些地區國民黨的力量得到進一步發展。

1926年4月,被陝西人民驅除出陝境的直係軍閥劉鎮華,又率鎮嵩軍8師之眾傾巢犯陝,直逼西安城下,圍城達8個月之久,給西安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在劉鎮華部圍攻西安的日子裏,劉含初和黃平萬、魏野疇、吳化之、趙葆華、張含輝、王授金、雷晉笙等出生入死,堅定地領導城內各界人民積極配合楊虎城、李虎臣將軍開展反圍城、反軍閥的鬥爭。這年夏天,西安各學校放暑假,因劉軍圍城,學生不能回家,劉含初和吳化之、王授金等便將城內學生組織起來,開辦了千餘人的暑期補習學校,一麵向學生進行反帝反封建的宣傳教育,一麵幫助守軍解決物質上的困難,配合守軍抗擊劉鎮華部。當時,由於圍城時間長久,城內居民糧源無著,代之以食樹皮和草根,餓死者甚多。劉含初目睹慘狀,動員家人拿出家中的千餘斤大米和兩包衣服,送給缺吃少穿的居民,並同城內當局交涉,采取措施,救濟饑民,使許多掙紮在死亡線上的市民得以幸存。劉鎮華得悉後,對劉含初懷恨在心,以死相威脅,聲稱:打進西安城後,要先殺掉劉含初。對此,劉含初卻毫不畏懼,依然奔波在反圍城鬥爭的第一線。

西安軍民忍饑挨餓,浴血奮戰,堅持了8個月的反圍城鬥爭,終於在馮玉祥、於右任率領的國民聯軍的支援下取得了勝利,於11月底趕走了劉鎮華部,陝西地區的大革命運動出現了蓬勃發展的新局麵。

1927年春,國民黨陝西省黨部正式成立,劉含初被選為常務委員,與趙葆華、魏野疇等主持黨務工作。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共產黨的力量在這個統一戰線組織中成為領導核心和方針、政策的決定者。3月,劉含初和李子洲根據中共陝甘區委的指示,利用國民軍聯軍總司令部西北臨時政治委員會的名義,在改組西北大學的基礎上,成立了西安中山學院,由劉含初任院長,李子洲擔任副院長兼總務長。西安中山學院設有軍事政治班、農運班和組黨班,後又增設婦女運動班和教育人員養成班。劉含初和李子洲密切配合,共同製定了學院的章程、製度和教學計劃,以“養成指導農民運動,辦理黨務及軍隊中的政治工作人才”為學院的宗旨,從教學內容到方法都進行了一係列改革。根據劉含初和李子洲的建議,教學中要求把所學的理論知識和現實鬥爭結合起來;要求學員不分男女,一律過軍事生活,每天出操,進行嚴格的訓練。在教學方法上,除課堂講授外,還組織專題討論會、講演會,聘請黨內外知名人士劉伯堅、魏野疇、楊明軒和蘇聯顧問烏斯曼諾夫、賽福林等到校作報告。劉含初也給學員講授社會發展史等課程,經常參加學員組織的講演會、討論會,發表意見,幫助學員解決疑難問題。他每天早晨都要聽取各班的彙報,或向學生作時事報告。劉含初和李子洲還親自組織學員到工廠、街道、農村搞社會調查,協助成立工會和農會,學院辦得生動活潑。就這樣,在劉含初和李子洲的辛勤努力下,西安中山學院為革命培養了一批骨幹力量,他們在日後的中國革命鬥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