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不久,蔣介石在上海發動了反革命政變,國民革命的形勢急轉直下。在此嚴重危機的關頭,劉含初毫不動搖,堅定地站在黨和廣大人民群眾一邊,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了堅決的鬥爭。4月25日,劉含初和李子洲、魏野疇、趙葆華、楊明軒等以國民黨陝西省黨部的名義,向全國發出討蔣通電,揭露蔣介石自1926年中山艦事件以來,“植黨樹私”,“投靠英美”,“與賣國軍閥妥協”;“摧殘黨部,殺戮黨員”;“破壞民眾團體,把持政府財政”的罪惡事實。指出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新右派“殘民以逞”,“何異於萬惡軍閥”。同時,劉含初指示各級黨部要組織好民眾的討蔣運動。5月5日,劉含初和劉伯堅、史可軒等以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和“五五”馬克思誕辰的名義,在西安紅城(今新城)召開了西安各界民眾約10萬人的討蔣大會。劉含初在大會上致開會辭,憤怒聲討蔣介石新軍閥勾結美英帝國主義,破壞孫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在南昌、九江、上海屠殺共產黨人的罪行;指出這種行為與帝國主義的走狗吳佩孚、張作霖等毫無區別。大會宣布蔣介石的12條罪狀和武裝工農、減免苛捐雜稅等決議案,並通電全國,號召全國工農組織起來,“擁護三大政策”,“打倒蔣介石”,“打倒一切反革命”見1927年5月6日、7日陝西《國民日報》。

4月28日,中共北方區委領導人李大釗等人在北京慘遭奉係軍閥張作霖殺害的消息傳到西安,劉含初和陝西人民萬分悲痛。5月l6日,劉含初和魏野疇、李子洲、趙葆華、楊明軒等以國民黨陝西省黨部的名義,向全省各級執行委員會發出通告,詳細說明李大釗等遇難的經過,高度評價李大釗是“中國自五四運動以後新思想界的泰鬥,為共產黨發起人之一,是北方中國革命的導師,指導國民革命最忠誠、最努力、最勇敢之領袖”,“他的犧牲是為中國被壓迫民族利益的犧牲”。指示各級執行委員會“必須鄭重追悼此次死難諸同誌”,“繼續死難烈士的遺願,為促成中國革命成功而奮鬥”,5月17日,在西安各界人民舉行的追悼大會上,劉含初攜帶全家大小參加,痛悼先烈,寄托哀思。

1927年6月徐州會議後,馮玉祥追隨蔣介石公開反共,陝西地區國民革命的形勢日益危機,馮玉祥下令封閉了西安中山學院,撤了劉含初的院長職務。而這時國民軍聯軍駐陝總部的負責人卻致信劉含初,勸他“認清時務”,同去南京國民政府,並許以高官厚祿。劉含初對這些都予以斷然拒絕。後來,國民黨陝西當局緝捕他的消息不斷傳出。中共黨組織考慮劉含初的處境已經非常困難,不宜留在西安,決定派他去蘇聯學習。劉含初即返回故鄉,準備安排好家眷後再赴太原,繞道北去。

劉含初在家鄉短暫的幾天裏,熱情地向鄉親們作革命宣傳。他白天與鄉親們一起下地幹活,了解農村情況,晚上和他們一起乘涼,促膝長談,用淺顯易懂的話向農民宣傳革命道理。那時,陝北農村貧困落後,地租、苛捐雜稅、高利貸,加上天災人禍,壓得農民喘不過氣來。可是他們都弄不清楚造成這種悲慘狀況的社會根源是什麼。劉含初言簡意賅的道理,給鄉親們分析幾千年來農民受壓迫的原因,說:現在農民生活貧困,是這個社會不好,貪官汙吏、土豪劣紳勾結在一起,任意欺壓,剝削農民。隻要大家一條心,組織起來,一塊抗租、抗稅、抗債,打倒了官僚、地主,將來一定會有好光景過的。他還向鄉親們介紹說:現在世界上有那麼一個國家,名叫蘇聯,工人、農民已經推翻了反動政府,過上了幸福自由的日子。咱們中國也會有這麼一天,民眾自己管好自己的事情據楊昆山同誌的回憶。這些話,在祖祖輩輩受壓迫、相信菩薩和命運的山區農民聽來,雖然一時難以理解,但他們第一次聽到了“壓迫”、“剝削”、“革命”、“自由”這些名詞,感到很新鮮,都來找劉含初交談。他還啟發家鄉的青年學生要上新學、念新書、長見識,在家鄉播下了革命的種子。

不料,陝北軍閥井嶽秀得知劉含初回到家鄉的消息。8月15日,在井嶽秀的命令下,國民黨駐洛川旅長楊甫珊派遣7名便衣特務,南下中部追捕劉含初。他們先趕到備村,後又追到縣城劉含初二哥家中,都撲了空。當特務們得知劉含初去宜君縣石鋪村探親的消息,又於當日下午趕到石鋪村。當時,劉含初正在院子裏為鄉親們書寫“中國國民革命是世界革命之一部分”和“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條幅。墨跡未幹,特務們已闖了進來。劉含初當即怒斥特務:“這樣胡作非為!你們是幹什麼的!”話音未落,槍聲即起,劉含初身中數彈,壯烈犧牲,時年32歲。

劉含初犧牲後,被安葬在黃陵備村故裏,1934年夏,劉誌丹將軍率領紅二十六軍一部分部隊經過備村,對革命烈士劉含初進行祭奠,紅軍將士鳴槍向先烈致意。

新中國成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於1957年10月15日追認劉含初為革命烈士,以褒揚劉含初對中國革命的功績。1975年5月10日,黨和政府又將劉含初遺骨移葬黃陵橋山。

附記:本文寫作中參閱了《劉含初墓誌》《劉含初烈士墓誌續》《劉含初烈士事略》,及訪問方仲如、馬文彥、趙伯平、劉仁靜、羅章龍、屈武、吳化之、吳岱峰、王超北、陳雲樵、杜鬆壽、梁俊琪、劉依仁、張耀鬥、李天篤、劉孟鄰、劉素真、劉光智、劉樹基、楊昆山等人的記錄和給筆者的信函。

(梁星亮)

蘇繼堂

蘇繼堂(1902—1934),陝西省黃陵縣隆坊鎮蘇家峁村人,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宜遊擊隊隊長兼指導員。

蘇繼堂小時候家裏十分貧窮。他一邊幫家裏幹活一邊上學,勉強讀完小學,回家務農,但仍維持不了家計,向本村財東蘇紅勝借了高利貸。因沒收入無法償還,蘇紅勝就指示人對他多次毒打。他忍氣吞聲把仇恨深深地埋在心裏,暗暗發誓:總有一天要報這個仇!這個機會終於來了。劉誌丹將軍領導的紅軍來到中部,對貧苦農民宣傳革命道理,號召他們打富濟貧。紅軍的話深深地打動了苦大仇深的蘇繼堂,他決心加入這支窮人自己的隊伍。他四處聯絡窮苦百姓,成立起一支遊擊隊,名字就叫“蘇繼堂遊擊隊”,由他本人擔任遊擊隊隊長。

有了窮苦百姓的大力支持,蘇繼堂如魚得水,帶領遊擊隊員靈活機動,時刻尋找戰機,消滅零星分散的小股反動軍隊和土匪,繳獲他們的武器壯大自己。蘇繼堂練得一手好槍法,在戰鬥中總是身先士卒,英勇善戰,無論是與國民黨正規部隊,還是與地方民團作戰,敵人都被打得傷亡慘重。當時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寧打其他部隊一營,不打蘇繼堂一人”。蘇繼堂遊擊隊的威名大震,士氣十分高漲。1933年,他率領10名戰士在雙龍、建莊、隆坊、太賢等地方抓獲100多名作惡多端的土豪劣紳,繳獲了100多條槍,給窮苦百姓出了氣!這一年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擔任42師騎兵團政治指導員。蘇繼堂作戰勇敢,也善於作政治工作,所以,很受戰士們的擁戴。為了建立蘇區革命武裝,1934年6月,蘇繼堂受組織委派,組建中宜遊擊隊(中部、宜君),並擔任隊長兼指導員。收編土匪邵富林的30多人,擴大了革命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