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節 曆代重修、整修黃帝陵(3 / 3)

李杲在理論上的又一創新是“陰火”。陰火學說為病理學說,是由李杲內傷脾胃論衍生而來。關於“陰火”,李杲未列專論,也未作為一種學說單獨闡述,其內容散見於《內外傷辨惑論》與《脾胃論》之中,經後人總結歸納為陰火學說。由於對陰火概念李杲論之而未作定義,故致眾說紛紜。元代王履在《醫經溯回集》所雲:“名為陰火者,其東垣始與”。對於陰火,李杲屢有論述,不僅陰火所涉及髒腑不同,而且病理表現亦多種多樣,從李杲重視外感與內傷之辨,以及按陰火論治的病症看,陰火乃是與外感相對的發熱或顯見熱象的火熱證,屬於內傷範疇。陰火的提出,是以《內經》為依據的。他在《脾胃論》中引《素問·調經論》:“病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以此說明內傷飲食勞倦的內傷之證,與“病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相對應,而為陰證。

陰火學說的最有價值之處是,據氣化理論提出了陰火的治療思路。按氣化學說,隻有穀氣上升,脾氣升發,元氣才能充沛,陰火才能收斂潛藏,他以此創立了甘溫除熱法和升陽散火法,創製了補中益氣湯和升陽散火湯等名方。這類治法和方劑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後,在臨床上用於治療辨證屬於陰火的自身免疫疾病、慢性乙型肝炎和腫瘤等,確有明顯療效。

李杲在學術另一高標獨舉是對“傷寒三禁”的突破,由此也引發了中國醫學史上的河間與易水的學術爭鳴。李杲治傷寒啟自張仲景,師於乃師張元素,問學於朱肱,其學用富於創新意識,他說:“聖人立法,雖布方策,其不盡者,可以意求。”他曾著《傷寒會要》和《傷寒治法舉要》。這兩部著作後來不幸失傳。在清代汪琥著的《傷寒論辨證廣注》和王好古的《此事難知》中,還保存他治傷寒的要點,知道他曾創製十二首治傷寒的方劑。汪琥概括李杲治傷寒的套路是:“治外感羌活衝和湯,挾內傷補中益氣湯,如外感風寒,內傷元氣,是內外兩感之證,用混淆補中湯,即補中益氣湯加槁木、羌活、防風、蒼術也。又一法,先以衝和湯發散,後以參芪甘草三味補中湯濟之。”這也是他自成一格,敢以突破宋代以來醫界沿襲的“傷寒三禁”的例證之一。所謂“三禁”,指“經禁、時禁、病禁”。對於傷寒論治,在李杲以前曾有朱肱的夏月傷寒可用麻桂,與劉河間弟子馬宗素、葛雍等人,反對用溫藥的爭論,劉完素弟子們的河間派,還指斥朱肱分證不清,混淆經界,不應當將熱證的三陰經證當作陰寒證等。李杲《傷寒會要》刊行以後,以敢於打破經界和夏月傷寒可用溫補支持了朱肱,又以“見證得藥,見藥識證,以類相從”的雋言,回應馬宗素的“分證不清,混淆經界”的批評,支持朱肱在《證類活人書》所說的“病人有虛有實,邪氣傳受遲速不等,豈可拘以日數”之論。《傷寒會要》又以醫案證其所論。這樣,爭論的風頭,就從河間學派與朱肱之爭,轉為河間學派與李杲之爭,李杲一派也參與此爭論。爭論之事,元好問為李杲所作的《傷寒會要·序》有所記述。清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觀元好問《傷寒會要·序》,知河間之學與易水之學爭”,為這場學術爭鳴定了名目,也為爭論的緣起和要蘊提供了線索。兩派之爭,究其實質,是在辨證論治時恪守自家的理論的問題,兩派各執其是,各論其非,不分高下,愈辨愈深入。最後,堅持傷寒是熱病用寒涼的河間之學成為溫病學說的先源,堅持護持脾胃的易水之學又延為溫補學派,堪為雙贏。

李杲在晚年除了對自己的中醫理論進行總結和提升外,還特別注意培養傳人。在李杲的眾多弟子中,羅天益得到李杲的真傳。羅天益,字謙甫,真定(今河北正定)人。約生於南宋慶元六年即公元1200年,卒於元至元二十七年即1290年。羅天益幼承父訓,攻讀詩書,及長逢亂世,棄儒習醫,師從李杲。李杲非常注重對羅天益的培養,據記載羅天益家境貧寒,為了鼓勵羅天益勤奮學習以及解除後顧之憂,李杲特贈給羅天益白金二十兩。據記載,在定宗三年即1248年,李杲還親自為羅天益講春月養生之道,而且在臨終前,將自己的畢生著作都授予羅天益,這都表明李杲對羅天益的重視。羅天益也通過自己的努力,對李杲學說進行了繼承和發揮。李杲強調飲食勞倦,脾胃受損,元氣不足,百病由生的觀點,羅天益進一步加以發揮,明確提出了脾胃傷須分飲傷、食傷以及勞倦傷當辨虛中有寒和虛中有熱的觀點,這進一步推動了脾土派的形成。

元憲宗二年即1251年,李杲逝世,葬於故裏。雖然斯人已去,其經過幾十年的臨床實踐,加上對前人的醫學理論的不斷總結,最終提出了脾胃說以及開創的脾土派卻具有重要的意義。這表現在李杲通過此奠定了自己在中醫學史上的地位,成為金元四大家之一。同時李杲的脾胃說除了對羅天益等嫡傳弟子產生重大影響外,還為後世醫家進行更廣泛、深入的研究奠定了基礎,從而建立了以溫養補虛為臨床特色的辨治虛損病症的係列方法,理論上發展成為以先天陰陽水火為核心的腎命學說。雖被後人習慣稱為溫補學派,實則為脾土派學術思想的延續。代表醫家有薛己、張介賓、趙獻可、李中梓等。到了近代,脾胃說仍然是中華醫學現代研究中的重要內容,許多學者對脾胃作了多學科、多指標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們利用現代化的醫療沒備進行研究,發現脾胃說涉及現代西醫的許多係統的功能,如免疫係統、消化係統、神經係統、血液係統等等,都與脾胃有著密切的關係。大量的臨床實踐也充分證明,脾胃學說很有研究價值。李杲在中醫學史的貢獻,值得世人銘記。

黃陵縣阿黨村現有李杲的墓塋。石碑的正麵寫著“元四世祖李公諱杲字東垣先生之墓”等碑文。每年都有他的後人和有關人士前來修墳祭掃。

(鄭熊張厚墉)

張瓚

張瓚,生卒無考,字廷奎,明代中部(今黃陵縣)人。性情敏捷,少年時即以才氣自負,學業優異,成化十六年(1480)中舉。授西城兵馬指揮使,後調任眉州知府。他到眉州後,以其學問和才能將積壓數年之久的舊案,幾天判完。任職9個月染病而亡。因其為官清正廉潔,無錢歸葬,巡按命官府出資將他搬回原籍安葬。

劉聰

劉聰,生卒無考,字達夫,明朝中部縣(今黃陵縣)原村人。性格剛毅果斷,明憲宗成化十三年(1477)中舉。二十三年(1487)登進士,授太平府推官。由於他執法嚴,市井好詐不法之徒聽到劉聰的名字就嚇得立刻逃竄。劉聰在任7年忠於職守,令行禁止,後升任太仆寺丞。明弘治年間又升任彰德知府,除弊興利、剪除當地豪強惡霸,使他管轄的幾個縣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

當地有個無賴,名叫風七兒,仗著自己是皇室宗親,多次到官府衙門尋釁鬧事,索取賄賂,其貪無休無止,為此劉聰向朝廷上奏了其不法行為,風七兒聞之十分害怕而威風掃地。劉聰曾經在好幾個地方當官,都有政績,深受百姓愛戴。後官至會都禦史、順天巡撫。

劉璋

劉璋,生卒無考,劉聰之弟,字尚德,號北橋。其兄為誥封中憲大夫劉景。劉璋正德五年(1510)中鄉試,任南和縣令。南和處直隸州(今河北省)之要衝,澧河從邢台進入縣境分6渠,因年久失修,閘廢久湮。劉璋到任後率百姓民眾複修水利,引水澆田,使百姓得利。南和縣行政設有17社,10社為當地人,7社為晉地(今山西省)流民,遷居來後按先例開荒,造成縣民有新舊之分,田地有多少之分,稅賦不均。貧民們沒有出路,賣去田地,稅款卻在冊照納。劉璋為革除舊弊,親自主持丈量土地,使用田地和稅賦相符,貧富皆服。他將這件事向撫院陳述,撫院命其他諸府以南和為例,做到田地賦稅公平。

正德十六年(1521)明世宗皇帝嘉靖車駕過沙河縣,發現沙河縣令無能,上官委托劉璋主持沙河縣事務,10餘天即辦妥,既省錢又不擾民。劉璋上任時沙河縣糧倉無積粟。他到任5年,倉儲存糧已達2萬石。

劉璋後升任霸州知府,當地人多豪俠剽悍。劉璋對少數壞人給予嚴懲,境內一時肅然。霸州城是九河故道,十雨九澇,田地多被淹沒,農民迫於生計,無奈去搶劫、偷盜。以前大部分盜賊都出沒於這裏,打擊後又卷土重來,難以治理。劉璋上任後,平等徭役,薄民稅賦,讓百姓休養生息,這樣過了4年,再沒有發生過水災。城北一帶,民豐衣足食,盜者日漸平息,於是,劉璋掛冠而歸。

劉璋回到原籍中部橋山之麓,每遇旱災,便倡議當地官府修水利引沮河水灌溉縣東田地,使貧民受益。

劉璋其人剛強果斷,不貪不占,治家教人,堪稱楷模。

劉儒

劉儒,生卒無考,字以聘,明代中部人。嘉靖四年(1525)中舉人,任安邑縣縣令,後又升任四川敘州府同知。所到任之地都有政績。於是遷任慶藩王左長史。他因規勸約束慶藩王,王不聽而辭去官職回歸故裏。

劉儒治學嚴謹,辨析理義,研究學問,一絲不苟。熱衷於程朱理學,兼通子史百家,當地的讀書人都爭相拜他為師,討教學問。在隆慶、萬曆年間,他繼其兄劉仕之後,修纂《中部縣誌》成稿於萬曆三年(1575),是中部縣第一部誌稿。此誌分8卷,共列21項,後毀於崇禎年間兵火之中。其著述還有《劉氏家禮》及《橋麓集》。

張□

張□,生卒無考,字陽宇,號心齋,明萬曆初生於中部縣。張□為人謙和,對鄰居、族人十分和善,學問廣博而舉明經。曾任長清縣主簿,在任時政通人和,名聲很好。後遷調武邑縣令,任內清廉,幾個月時間武邑縣就得以治理。撫軍中有一親近軍吏魏孟津,枉法寓盜,失主向縣令張□控訴魏之罪行,魏孟津十分害怕,用千兩黃金向張□行賄,以求給以開脫。張□卻秉公將魏正法,撫軍知道後大怒,向朝廷誣告張□,張□於是掛冠回鄉。當時正值崇禎初年,李自成起義軍攻克中部縣,張□無法回鄉,寓居長安,優遊於明公巨卿之間。十多年後返回原籍,65歲去世。

李加祥

李加祥,生卒無考,字臨溪,明朝中部縣阿黨村人。崇禎元年(1628),坊州饑荒,人民逃亡者十有五六,剩下的百姓也身處饑寒交迫中,縣吏並不因饑荒而減賦稅,仍然催糧催款,逼迫群眾交納。阿黨富戶李加祥目睹此慘狀,非常傷心,不惜用自己的錢財,替太賢三村裏農民交納了錢糧。

崇禎十三年(1640)又遇災荒,麥米昂貴,每鬥竟賣至銀子一兩八錢,饑民餓死十有八九。李加祥又舍出糧食救濟鄰居和鄉民。

李春

李春,生卒無考,明崇禎時中部縣阿黨村人,後遷居隆坊鎮。崇禎元年(1628)因大饑荒,隆坊僅剩300餘家。崇禎7年(1634)又發生災荒,居民流離失所、死亡者不可計數。李春家富有,為人好義,見民離亂,於心不忍,交出自家粟米40石,以濟饑民。當時有官員問他:“為何這樣做?”李春說:“我李春可憐饑民們輾轉溝壑,我一個人帶頭,大家都捐獻糧食,還害怕餓死人嗎?”中部知縣姚一麟將這件事上奏章給崇禎皇帝,得到旌表,獎賜冠帶表彰他。

張應鱗

張應鱗,生卒無考,字瑞環。明朝末年,中部縣連年災荒,百姓食不飽肚,沒有錢糧繳納稅款。可是官府不管人民死活,派來兵士強征,百姓關門閉戶拒絕交納。時任武官經略下傳命令:“州縣不得拒絕兵士執行命令”,但中部的民眾仍不聽他的命令。經略便讓兵士捉拿敢於抗拒的民眾,對他們進行拷打,並揚言要殺害這些人。這時,平生不甚管家事的張應鱗挺身而出,說:“閉城拒兵者就是我張應鱗一個人的事,和別人無幹。好漢做事好漢當,你們要打就打我一個人。朝廷讓你當官,肩負經略之職,賜給你尚方寶劍讓你除暴安良,可是,今日兵士擄掠橫行,比盜賊還要厲害百倍。我張應鱗願意死在你的刀下,不用辱沒了皇上的尚方寶劍來殺我這個手無寸鐵不曾習武之人!”張應鱗大義凜然的一番話竟使那位耀武揚威不可一世的經略理虧詞窮,隻好釋放了眾人和應鱗。

劉□

劉祫,生卒無考,字賀吾,清初隆坊普樂寺村人。清順治六年(1649)陝北抗清英雄王永強戰死,王的部下高有才繼續和清軍作戰。是年起義軍駐紮在隆坊古路村,聽到清軍要來的消息,就隱藏在附近的山裏頭,附近村子的老百姓也害怕清軍騷擾掠奪,紛紛逃避於強家咀一個大土洞中。清兵追來後從土洞裏驅趕、搜尋出幾百個人,準備全部殺死。正在這時有膽有識的劉祫急忙從普樂寺村趕到清兵駐地,呼開營門,求見統官。清大將問他有什麼事?劉祫麵無懼色地說:“真正起義反叛的人見你們到來早已逃走了,強家咀洞內全是無辜的避難百姓,你既領兵平叛怎麼能誅死無辜百姓?”清大將見他十分義氣勇敢,非常敬重他。還賜給他酒肉食物,並允許他認出古路村村民予以釋放。

劉祫的壯舉贏得了人們的稱讚。

劉爾□

劉爾□,生卒無考,清初中部隆坊普樂寺村人,字敬義,是劉祫幼子,人稱雪石先生。自小聰敏過人,10歲能寫文章,以詩見長。小時候曾在西山一個叫唐峪洞的地方讀書,但考舉人卻屢考不中,後來年紀大了就無意功名,在家裏專心致誌習文做詩。

爾□為人質樸孝順、廉潔,安貧樂道。清康熙十八年(1679)朝廷征為隱士,讓他進京,他拒絕未去。後來又以博學宏詞征他進京,並且強迫督促他到省城去。陝西巡撫像貴賓一樣招待他,並問計於他:“你看賊何時可平?”爾□憤慨地說:“如果政治清明,賊不久就可以平定。但朝廷賣官封爵,並不是為平賊!”爾□的說法朝廷雖然不滿,但卻說的是事實,弄得巡撫瞠目結舌,無言以對。爾□嚴詞拒絕博學宏詞征科,後不辭回到中部縣。

李暄

李暄,生卒無考,清代江蘇省人。貢監,康熙二十七年(1688)任中部縣令。

他有才有識,禮賢下士,尊敬賢良,愛護百姓。做官不貪不占十分清廉。為中部縣做了幾件好事:他一上任就廢除了甲長製,使那些平日裏作威作福、禍害百姓的壞甲長喪失權力,百姓揚眉吐氣。他對社會治安管理抓得很緊,善於捉拿盜賊,並親審慣犯,縣內治安很快好轉。康熙三十二年(1692)到三十四年(1694),李暄召集全縣的鄉賢文士主修編纂了《中部縣誌》即李誌。這部縣誌比明代劉儒所撰的《中部縣誌》增補很多,體例完善。李暄還把自己的俸金捐贈用於修葺學堂、城隍廟、忠烈祠,移建了文昌閣,修建了魁星樓等。

馬逢年

馬逢年,生卒無考,清代中部人。為人慷慨好義,樂予施舍濟貧。據《中部縣誌》載:康熙六十年(1721)中部縣“春夏不雨,大饑,餓殍相望。”餓死的人到處都是。富甲一方的馬逢年看到這種情景,把自己的糧食傾其所有施舍,救活1000多人,親戚和鄰居靠他的糧食度生者100多家。凡有執據求借者,輒燒毀借據,以示不求償還。因其賢聲遠播,為時人和後世稱道。

李大策

李大策,生卒無考,字治要,清代中部縣人。平時疏財仗義,對那些窮得辦不起喪事,或無錢結婚的人常常給予銀錢幫助,讓他們順利埋葬親人,高興辦理嫁娶,賢名遠播四鄉。

乾隆二十年(1755年)中部縣災荒,李大策捐糧500餘石,幫助鄉鄰度災,為世人稱頌。

丁瀚

丁瀚,生卒無考,江蘇無錫人。清嘉慶九年(1804)任中部知縣。他政績卓著,曾於嘉慶十二年(1807)主修了《中部縣誌》即丁誌。丁瀚博才好文,喜愛詩詠,留有《黃陵八景》。

王重君

王君重,生卒無考,清代韓城監生。他在雙柳樹鎮開了一個花布店,因當地做生意者很少,附近村子都來此買布,生意興隆。王君重讀書識禮,是一個輕財尚義的人。王重君多次到距雙柳樹鎮幾十裏路的上畛子聯係業務,每走一段路就要涉水過河。夏秋還可以趟水而過,到冬季河水冰涼無橋可過。他體會到行路人的艱難,就主動拿出現銀請來工匠,在雙柳樹到上畛子修石橋28座,極大地方便了百姓和行人。他又專門在雙柳樹鎮購買了6畝地作為義塚(即公墓),用於埋葬無地可葬的窮人和外鄉人。他還給窮苦人家送衣服,為死者買棺板約9年。他的善舉名傳鄉裏,受到遠近百姓鄰裏的好評和傳頌。

程壽筠

程壽筠,號筱亭,浙江錢塘人。民國四年(1915年)任中部縣(黃陵縣)知事(民國元年至十七年稱知事)。

任職期間重視黃帝陵文物保護工作,認為中部縣(黃陵縣)是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陵寢所在地,保護好黃帝陵廟內的文物是守陵官的職責,是功德無量的事情。他把黃帝陵廟的地麵文物一一攝影,裝訂成冊,存入檔案室。當時攝影存檔的資料有:

“橋山龍馭”碑,旁書“大明嘉靖丙申十月九日滇南唐錡書”;大殿門額題:“德隆邃石”。柏枝橫斜殿瓦之上,如風翔、如神虯,自天飛下而藏其尾。

“大神龕”。黃帝冕旒中坐,風後、力牧分立龕內,龕外四宰臣執笏而立,二老二少。

隸書古碑:“漢武仙台”。

隸書古碑:“古軒轅黃帝橋陵”。“陝西巡撫畢沅謹書”;“大清乾隆歲次丙申知中部縣事董廷楷立石”。左一古碑亦書“橋山龍馭”。

曆代祭祀黃帝陵古碑。

石碑:“軒轅廟四千年古柏。程壽筠題”。(即黃帝手植柏)。

掛甲柏及隸書石碑。碑題:“漢武帝征朔方還,掛甲於此樹。橋陵八景,載世誌乘,恐日湮沒,逐景攝影,隸書刊石,以資保存。程壽筠。”

現存黃帝廟內兩座石碑,一書“軒轅廟”、一書“文明之祖”,為隸書,書法功底深厚,蒼勁有力,即為程壽筠書寫。

程壽筠還收藏清代嘉慶十二年《中部縣誌》,並為其四卷題寫書名:“中部縣誌”,隸書風格與石碑上的隸體風格完全一致。卷一落款為:“筱亭學隸”;卷二為:“筱亭署箋”;卷三為:“筱亭署於橋國官廨”;卷四為:“筱亭署”。四卷誌書封麵均蓋有一枚“壽筠山節”,篆體收藏印章。

§§第二章 現、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