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節 袁枚——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見解(1 / 1)

袁枚(1716~1797),清代詩人、散文家。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漢族,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少有才名,擅長詩文,24歲中進士。袁枚是乾隆、嘉慶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為“乾隆三大家”。倡導“性靈說”,主張寫詩要寫出自己的個性,直抒胸臆;主張駢文和散文並重,認為駢文與散文正如自然界的偶與奇一樣不可偏廢。袁枚的文學思想有發展的觀點,對封建正統文學觀點及形式主義思潮有衝擊作用,他強調駢文作為美文學的存在價值,有一定的積極意義。著作有《小倉山房文集》、《隨園詩話》16卷等。

袁枚出生於仕宦之家、書香門第,他的父親袁濱專長刑名之學,他的母親章氏也出生於名士之家。書香傳家的袁家很重視子弟的教育,袁枚7歲入學開始讀《論語》《大學》等書,後又開始誦讀《離騷》《古詩十九首》等詩文,並因此而愛上詩文。

對於袁枚的詩文影響至深的有兩位女性,一位是他的母親,一位是他的姑母。袁枚的母親出生於名士之家,在深受“三從四德”的訓育、恪守為人妻為人母的職責的同時,並沒有像當時廣大婦女那樣吃齋念佛,而是在空閑之餘吟詠詩文。袁枚在《先妣章太儒人行狀》一文裏曾這樣說她:“不信陰陽祈禱之事……手唐書一卷,吟詠自娛。”而母親的閑來吟詠無疑也激發了袁枚對詩文的熱愛。

曾影響袁枚詩文創作的另一女性是他的姑母。他的姑母曾寡居在家,她通曉文史知識,於是繁忙之餘她勤於督導袁枚的功課。更難得的是她敢於對封建傳統倫理道德提異議。例如曾列入“二十四孝”之一的郭巨埋兒事件在封建社會一直受到褒獎,而袁枚的姑母卻對此事作詩給予否定:“孝子虛傳郭巨名,承歡不辨重和輕。無端枉殺嬌兒命,有食徒傷老母情。”

袁枚母親和姑母的這種有悖時人的言行無形中推動著袁枚反對泥古不化,倡導“人情”、“性靈”的思想。受其姑母影響,14歲的袁枚寫出了《郭巨埋兒論》一文。袁枚在文中所表現出的不同傳統的思想受到博學的楊繩武的賞識,他曾在文中加評語說:“文如項羽用兵,所過無不慘滅。汝未弱冠,英勇乃爾。”後來,袁枚受業於楊繩武,學業也日有長進,終成為清代的詩文大家。

育子智慧

請真誠地回答以下問題:

1.你喜歡“聽話”的孩子嗎?

2.當孩子提出反對意見的時候,你是怎麼做的?

3.你曾與孩子平等地討論過有爭議的話題嗎?

家長們都喜歡孩子聽話,這樣可以少給自己找麻煩,殊不知,過多地要求孩子聽話,孩子會變得在家唯命是從、在外不標新立異,當孩子與他人的意見不合時,不敢說出自己的不同意見,因為他們會擔心“這樣會受大家的討厭”。這實際上就是強迫孩子順從大家的意見,不利於孩子的自我發展。家長千萬別因為自己的錯誤,而扼殺了第二個“袁枚”。

那麼,在生活中,家長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第一,允許孩子說出不同意見。我國是一個具有幾千年封建曆史的古國,封建意識殘留在家長的頭腦中還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喜歡兒女聽話,百依百順,容不得兒女的反對意見,更容不得兒女的反駁。現在時代已經變了,再要求兒女們百依百順是很難做到的,而且也不一定就正確。兒女們有時的反對或者有不同的意見並不一定就是什麼大不了的錯誤,更不是對大人的不尊重和不敬。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許多事情本來就可以是這樣做,也可以是那樣做。在孩子說出與父母不同的見解時,家長不要輕易責備孩子,如果孩子的意見是錯誤的,也應該耐心地跟他說明、解釋。這樣才能把孩子培養成為有主見、有創造性的人。

第二,與孩子相互討論辯論。當孩子提出不同見解的時候,家長不妨“借題發揮”,和孩子討論一番。這不僅僅能讓孩子心服口服,更重要的是還能鍛煉孩子的口才和思維以及他們的處事能力。

第三,及時給予孩子中肯的讚美。當孩子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後,不論是對還是錯,家長都要在最後給予孩子中肯的讚美,至少孩子去思考了,去分析了,去表達了,這是很重要的一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