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遊(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愛國詩人,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等數十個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間萬首詩”,今尚存九千三百餘首,是我國現有存詩最多的詩人。其中許多詩篇抒寫了抗金殺敵的豪情和對敵人、賣國賊的仇恨,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了卓越成就,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稱,不僅成為南宋一代詩壇領袖,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陸遊的童年,正是兵荒馬亂的亡國之年。1126年,北宋被金國滅亡,南宋開國皇帝宋高宗南逃。陸遊的父親陸宰原是北宋官員,他見朝廷腐敗無能,麵對敵人的入侵不但不抵抗、收複失地,反而重用奸臣秦檜殺了抗金名將嶽飛,準備割地求和,心中十分痛恨,一氣之下辭了職,舉家南遷。
陸宰很有民族氣節,雖然辭了官,但他仍然把國家危難記在心間。一天,幾個朋友來訪,一進門,他們就大聲對陸宰說:“陸兄,你聽說了嗎?朝廷要向金兵求和了,準備割讓土地,稱臣納貢。”
陸宰聽了,難過得連連搖頭,過了很久,才開口說:“照此下去,國家危在旦夕啊。”說著,便流下了眼淚。家裏的氣氛頓時變得悲愴起來,雖然早已到了吃飯的時間,桌子上已經擺了飯菜,但大家都憤憤不平,心情沉重,不肯吃東西。幼年陸遊把這一切看在眼裏,也在心底裏埋下了憂國憂民的種子。
平時,陸宰很重視對兒子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從陸遊小時候起就給陸遊講南朝著名愛國將領祖逖“聞雞起舞”的故事;還經常當小陸遊的麵,和朋友們商討收複失地的大計。慢慢地,在陸遊心中,自己已經和國家的命運息息相通了。當陸遊漸漸長大後,也開始和大人一起,共同參與討論國家大事。
在父親的教育和影響下,陸遊從小就樹立了為國雪恥、收複失地、重揚國威的決心。每天早上,他像祖逖那樣“聞雞起舞”,操練武功,強健身體;到了晚上,他又埋頭苦讀,增長知識,直至深夜。他相信,總有一天,他會馳騁沙場,與侵略者一決雌雄,為國家作出貢獻。可惜,由於一直遭受當權者的阻抑和讒毀,他的政治抱負遲遲難以實現。這時,他又把滿腔的愛國激情、理想、不能實現的憂憤情緒,通通化作豪邁奔放的詩篇。
他一生以詩文為武器,反複呼籲國家統一、整頓朝綱、減輕賦稅、發憤圖強。甚至在臨終前還口授絕筆詩:“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激勵後人繼續為完成統一國家的大業而奮鬥。
育子智慧
請真誠地回答以下問題:
1.你和孩子一起收看過愛國主義教育的專題節目嗎?
2.你帶孩子參觀過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嗎?
3.孩子參加過扶危濟困、希望工程、植樹造林等愛國主義實踐活動嗎?
陸遊既是一個傑出的詩人,也是一個傑出的愛國者。在那個腐敗無能的朝代裏,他的一腔報國之誌難以施展,隻有化作豪邁奔放的詩篇。一個人,幾十年如一日地心懷國憂,誌在一統國土,至死仍感念係之,著實讓人心生敬意。而這種強烈的家國情懷,絕不是憑空產生的,其中也離不開父親的教育和影響。曆史上,許多仁人誌士的愛國理念都源於父母,如“嶽母刺字”。所以說,教育孩子從小樹立愛國思想,是每一個父母的責任。
那麼,家長該怎麼做呢?
第一,充分利用各種大眾傳媒對孩子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中央和各地的電視台、廣播電台都有愛國主義教育的專題節目,家長和孩子一起收看、收聽,互相講座會有好的教育效果。近些年出了許多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書籍,報刊上也有許多愛國主義教育文章,家長應盡可能地利用起來,既增長了孩子知識,又提高了孩子的思想境界,不但能促進孩子的品德發展,也能促進孩子的智力發展。
第二,帶孩子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遊覽祖國大好河山。現在,各地都建立了一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有國家級的,也有省市級、地區級的。學校組織集體參觀,家長要大力支持。
第三,跟孩子一起參與愛國主義的實踐活動。抗災救災,扶危濟困,希望工程,植樹造林,保護環境,祖國統一各種充滿愛主義精神的實踐活動應積極參加。家長要站得高些,看得遠些,不要狹隘、“近視”,精力、經濟的付出,會獲得心靈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