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1891~1962),原名胡洪,字適之,安徽績溪人,著名學者。1910年留學美國,1917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參加編輯《新青年》。1919年發表《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主張改良主義,成為新文化運動中頗具影響的人物。1938年任國民政府駐美國大使。1946年任北京大學校長。1958年任台灣“中央研究院院長”。他一生的學術活動主要在史學、文學和哲學幾個方麵,主要著作有《中國哲學史大綱》、《嚐試集》、《白話文學史》和《胡適文存》等。晚年潛心於《水經注》的考證。
在胡適4歲那年,父親不幸病逝了,從此,母親就擔當起教育子女的重任。
胡適的父親生前經常教妻子馮順弟讀儒家的書,馮順弟受丈夫的影響很深,她將丈夫的教誨牢牢記在了心中。通過學習,她深諳反省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所以在教子的時候,特別注意培養胡適自我反省的能力。
她記得丈夫教過她曾子的名句“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她對這句話印象非常深刻,就拿來勉勵、鞭策兒子胡適。
每天臨睡之前,胡母便坐在床沿上,叫兒子站在床前擱腳板上,讓兒子學著古人的做法來“三省吾身”——今日做錯了什麼事,說錯了什麼話,該完成的學習任務是否完成,等等。
胡母在督促兒子“三省”之後,又對兒子細細講述他父親生前的種種好處,說:“你總要跟得上你父親的腳步,他是一個完全的好人。你要學他,不要給他丟臉。”一次說著說著,母親動了感情,想起養育兒子的艱難,還有丈夫生前的好處,不覺眼圈都紅了起來,幾乎掉下淚來。
小胡適看見母親這樣傷心,拉著母親的手,不知道該說什麼來安慰她。
這一刻,他深深地體會到母親的辛苦,在心裏暗暗下定決心,要好好聽母親的話,求知上進,給父親也給母親爭口氣。
育子智慧
請真誠地回答以下問題:
1.麵對犯錯的孩子,你是不是立刻橫加指責?
2.孩子犯錯之後,是你善後還是孩子自己承擔?
3.你的孩子容易接受批評嗎?
有一個對自己嚴格要求的母親,是胡適的福氣。一個人之所以能夠不斷地進步,在於他能夠不斷地自我反省,找到自己的缺點或者做得不好的地方,然後不斷改正,以追求完美的態度去做事,從而取得一個又一個的成功。
對於孩子來說,懂得自我反省是成長的一個秘訣。一個不會自我反省的孩子永遠也長不大。
培養孩子的自我反省能力,家長不妨參考以下幾點:
第一,不直接對孩子的錯誤橫加指責。當孩子做錯事時,家長不要一味給予斥責,這樣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對家長產生抵觸情緒,使孩子內在智力的發展受到限製。這時,家長可采用冷靜的態度,從側麵引導孩子進行自我反省,明辨自己的過失。
第二,讓孩子自己承擔犯錯的後果。孩子做錯了事,許多家長常常替孩子去承擔犯錯的後果,使孩子覺得做錯了也沒關係,喪失責任心,不利於培養其自我反省的能力,使他以後容易再犯類似的錯誤。
所以,家長應該讓孩子自己去承擔犯錯的後果,讓孩子明白,一旦犯錯,將會造成不良甚至嚴重的後果。
第三,重視負麵道德情感的良好效應。給孩子灌輸正直、善良、勇敢等正麵道德情感,可塑造其美好的心靈,而讓孩子體驗羞愧、內疚等負麵道德情感也會使其受益匪淺,而且羞愧、內疚等負麵道德情感與正麵情感相比,更能在孩子的心中留下深刻的記憶,促使他不斷自我反省,區分好壞、是非、對錯和美醜,改正錯誤。
第四,讓孩子學會接受批評。每一個人包括每一個孩子都喜歡受到表揚,而不喜歡受到批評。但是,一個人卻應該隻有接受批評之後,才會開始反省。因此,父母應該讓孩子在幼兒時期就學會接受批評,這不僅能夠塑造孩子完整的人格,而且可以幫助孩子在其他方麵取得成功。
第五,讓孩子學會總結經驗教訓。總結經驗教訓可以幫助孩子進行自我反省,例如,一個孩子用打架來解決與同學之間的矛盾,如果他在打架上吃了虧,他會想:“上次我感到生氣的時候是用打架來表達我的憤怒的,結果我被別人打了,那麼下次發生這樣的情況時,我該怎麼辦呢?我不用打架可以嗎?是不是有更好的解決方法呢?”如果孩子經常會總結經驗和教訓,那麼他就很容易明白自我反省的意義,掌握自我反省的技巧,這對他的人生會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