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記憶力。即腦子記錄、保持、再認和重現事物的能力,通常說“記性”。正常人都有記性,但優劣不一,關鍵在於是否經過科學的訓練,掌握科學的記憶方法。記憶有兩類,有意記憶和無意記憶。有些事物,人們沒有意識地去記它卻記住了,那就是無意記憶。有意記憶,是有目的、有計劃、有方法地進行記憶。記憶的事物,對人來說是一種知識儲備、信息儲備,是進行思考和接收新知識、新信息的基礎條件。
第三,思維力。即進行思考——分析、綜合、歸納、演繹、推理等的能力。思維力是智力活動的核心因素,沒有思維力,其他智力的因素的活動不能正常進行,也失去意義。因此,積極開動腦筋是非常重要的。思維力由三種能力組成,即形象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直覺思維能力(亦稱“頓悟”)。一個人愛動腦筋、會動腦筋是他智慧發展的前提。思維力通過科學訓練,可以不斷提高。
第四,想象力。即在腦中利用已有信息再造和創造事物的能力。想象力與人的創造性緊密相連,一個富於創造力的人,常常具有很強的想象力。想象力使人的智力活動更加靈活,更有創意。
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的協同運作,即是人的智力活動。智力一般沒有單因素的活動。
孩子的智力發展,在上小學之前,已達全部智力的60%~70%。餘下的30%~40%,有待於在小學、中學繼續開發。所以,智力的早期開發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小學、中學階段是否科學地發展智力,將可能進一步拉開人與人之間的智力距離。
作為智力核因素的思維力,一般經曆5個發展階段:
第一,直觀行動思維(0~3歲)。其特點是思維與動作行為緊密相連。嬰兒用手抓彩球、抓奶瓶時,他的腦子有簡單的思維活動,隨著生長,思維活動越來越複雜起來。
第二,具象思維(3~6、7歲)。孩子的思維活動以具體形象為主,想事情總是跟具體事物相連。給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講道理,必須與各種各樣的故事和生活中的具體例證結合起來,否則他們聽不懂,這時的孩子愛編故事,講故事,那正是他們的思維活動。
第三,具象、抽象思維(6、7歲~11、12歲)。這是小學階段的思維特點,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比如,孩子懂得了“5”、“8”這些數字可以是任何事物的數目,“5”既可以是5個蘋果,也可以是5張桌子或5把椅子。抽象的數學運算能力逐漸發展。小學中年級是孩子思維力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關鍵期,家長應該特別重視幫助孩子順利完成這個過渡和飛躍。
第四,經驗型抽象邏輯思維(11、12歲~14、15歲)。這是初中階段的思維特點,孩子的思維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但經驗成分特別大,學習經曆、生活經曆是他們邏輯的依據。初中二年級向理論型邏輯過渡。每個孩子的思維發展不一樣,抓好向理論型過渡十分重要。
第五,理論型抽象邏輯思維(14、15歲~17、18歲)。這是孩子思維走向成熟的階段,正值高中時期。孩子應該在這階段學會辯證地思考問題,不再偏激地鑽牛角尖兒。
這5個階段,正是一個人的思維由簡單到複雜、由幼稚到成熟的過程。科學家研究,這5個階段也正是整個人類思維的發展曆程,稱之為思維發展的“兩條平行線”。家長要把握孩子發展的規律,針對孩子不同的年齡段,進行行之有效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