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展示杜陵已經發掘出土的文物,分為兩部分展示,一是在博物館陳列展出,二是結合考古的搶救性發掘,文物現場展示。

8.5.3 展示功能分區

1.陵園遺址展示區

對帝陵和王皇後陵墓、陵園采用植物隔離保護與標識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保護與展示。對於封土保持現有的形態,選擇適宜的草本植物,加強綠化固土;加強排水係統建設,解決自然侵蝕問題;設置標識牌,標明封土的構造、尺寸和文化背景;考慮到未來帝陵考古發掘的可能性,為考古和建館工程留有餘地。

寢園是杜陵的一處重要建築遺址、是漢代陵園祭祀的一個重要標誌和象征,也是陵園的觀覽活動主要場所。應有步驟的采用植物地麵標識或揭露展示的方式展示其曆史原貌,詮釋陵園的宏偉建築藝術及盛漢文化。宣帝寢殿采用遺址上麵覆土,對遺址進行複原展示,便殿采用植物綠化和建築遺址綜合展示;而王皇後寢殿采用植物綠化標識,便殿采用遺址上麵覆土,對遺址進行複原展示。

城垣遺址應覆土覆蓋保護,采用灌木和草本植物綠化保護隔離,展示其格局。對於陵門采用鬆柏標明其原始位置,設置標識牌;而東門為杜陵陵園的正門,依據現有的考古資料和對東門遺址進一步考證,采用原址展示獨特的陵園東門遺址。

恢複漢時的杜陵司馬道,在遺址上覆土保護,以沙石鋪路,路兩側種植鬆柏等高大喬木,強化整體格局。

對王皇後陵園的東北角樓遺址進行發掘展示。

2.陪葬坑展示區

對杜陵陵廟和陪葬坑進行搶救性保護,采用鋪砌塊石、卵石標識,從顏色、肌理與周圍綠化加以區別;設置標識牌,標明陪葬坑和陵廟的構造、尺寸和內涵,展示其空間格局及其與帝陵的關係。

根據實際情況,可以對陪葬坑進行部分發掘,修建地下或半地下陳列廳2座,運用現代的高科技手段進行隔離保護展示。

3.陪葬墓展示區

對有封土和無封土的陪葬墓外圍設置綠化圈,覆鬥型的設置方框,圓形的和無封土的設置圓圈,同時對封土進行綠化,對於墓主已考古考古確認的,要進行標識牌說明,通過植物綠化等標識解說係統,展示封建等級製度。

根據實際情況,結合陪葬墓的搶救性發掘,規劃其內重點展示40號、41號、53號、54號、73號、118號陪葬墓。

4.陵邑展示區

由於陵邑被繞城高速分隔成兩部分,陵邑格局已被破壞,規劃對保護區內陵邑的大部分進行綠化,對陵邑城址覆土,表層種植草本植物,城址外延5m種植寬30m的高大喬木綠化帶,設置標識牌,說明陵邑的基本情況。應充分挖掘陵邑所具有的隱性文化,在陵邑區展示漢都市文化。

5.遺址展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