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王皇後陵東門遺址(四號遺址)

東門遺址中部位於王皇後陵墓(封土邊)以東83m,距陵園東南角和東北角各120m。已發掘的東門遺址麵闊68.55m,進深19.2m,門道寬10.7m。

3.4.3 陪葬坑

1.一號從葬坑

1983年發掘。平麵略呈東西向“甲”字形,斜坡狀階梯坑道位於東部,長16.3m,寬0.9m,坡63度。坑道與從葬坑間有放置木板的門道。從葬坑略呈方形豎穴,邊長11.2~12.7m,深約8m,有12個盜洞。豎穴底部及四壁砌置木板,其內以木壁分隔為中廂(主室)及東、南、西、北四個邊廂,其上置棚木,東廂位於主室東南。

2.二號陪葬坑

位於杜陵以北500m。陪葬坑的平麵為圓角長方形,東西20.5m、南北6.7m;坑室底部距地表8m。陪葬坑東部有斜坡坑道。坑內地麵用五花土夯實,坑室以木板砌造。坑的中部偏東被一晚期墓葬打破,該墓東西長2.2m、南北寬1.3m。

3.三號陪葬坑

位於杜陵以北290m。平麵為長方形,南北20m、東西4m。坑室底部距地表深約6m。坑道在坑室南部,呈斜坡狀。坑道平麵南北長l5m、南部寬1.4m、北部寬2.3m。坑道底部南、北兩端距地表深分別為1m與4.5m。坑室和坑道地麵均以五花土夯實。坑室中探出板灰、炭渣及白色粉末狀物等。坑的小部偏東有一擾坑(或即盜洞),直徑1m,南部有一晚期墓打破了三號陪葬坑。

4.四號從葬坑

位於一號坑以西130m。為長方形豎穴土坑,東西8.5m,南北4.2m,深4.4m。坑道為斜坡狀階梯,長5.56m,水平長2.5m,寬1.4m。坑底置長方形木槨,槨室東西6.64m,南北2.8m,高0.78m。此坑有7個盜洞,僅存少量殘俑以及銅鐓、環、印章、帶鉤、小五銖錢和鐵戟等。所出“大倉”半方銅印引人矚目。大倉也稱“太倉”,官署名,其公用印章與“弩府”、“治府”、“市府”等半方印作用一樣。說明帝陵從葬坑的修築與“大倉”有關。

5.五號陪葬坑

位於杜陵陵園西南角以南60m。陪葬坑南北20m、東西5m。地表以下0.6m見夯土,夯土厚7.2m。坑室距地表深7.8m。坑室的探孔中發現漆皮、銅泡、陶器殘片等。坑室底部為生土,距地表8.3m。

3.4.4 陪葬墓

杜陵陪葬墓現已確定的有108座,其中保存封土的有62座,封土已被平掉的有46座;杜陵陪葬墓基本上分為三大區,即東南、東北和北部陪葬墓區。陪葬墓區不但有不同分區,在分區中又有成組的墓群,而且發現許多成雙結對排列的陪葬墓;從整個杜陵陪葬墓區來看,成雙結對的陪葬墓,東西並列者多於南北排列者;東西並列的封土規模一般比南北排列的規模大一些,而且距帝陵較近。陪葬墓的封土外觀形製可分為覆鬥和圓丘形兩種,一般覆鬥形的規模較大,距帝陵較近,大多數分布在東南陪葬墓區內。

1.南部陪葬墓區

麵積約91萬平方米。現有封土陪葬墓24座,無封土陪葬墓29座。13座封土覆鬥形、11座圓丘形。較大者底邊長76m,頂邊長5m,高約16m。小型者2座,底邊長16~22m,寬12~18m;頂邊長2~2.5m,高4.5~9.6m。圓丘形較大者底徑18m,高約8m,圓丘形較小者底徑7.2m,高約3m。墓區散布繩紋筒瓦、板瓦、雲紋瓦當等。

2.東部陪葬墓區

麵積120萬平方米。現有封土陪葬墓18座,無封土陪葬墓9座。10座封土覆鬥形、8座圓丘形。覆鬥形底邊長11~42m,殘高2.5~15m,夯層厚12~25cm。墓區散布繩紋筒和板瓦,曾出土灰陶繩紋罐等。

3.北部陪葬墓區

麵積約78萬平方米。現有封土陪葬墓20座,無封土陪葬墓8座,其中有3座有封土的被繞城高速隔離在保護區以外。底邊長9~39m,殘高4~10m,夯層厚12~15cm。墓區散布繩紋筒瓦和板瓦殘片。

3.4.5杜陵邑

杜陵邑城址為長方形,東西長2100m,南北寬約500m。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宣帝在杜東原建造陵墓,在帝陵附近營築了杜陵邑。杜陵邑建成後,杜縣更名杜陵,縣治移往新址。原來的杜縣城,因其比杜東原上的杜陵邑地勢低,所以稱“下杜城”。杜陵邑在王莽時改名為“饒安”,東漢時又稱杜陵。後魏改杜陵為杜縣。北周建德二年(公元573年),杜縣並入萬年縣。杜陵邑現被繞城高速分割成兩部分,陵邑區內的遺址絕大多數已被平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