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1 文物遺址的總體構成

杜陵陵墓始築於元康元年(前65年),初元元年(前48年)入葬,是西漢諸陵中規模較大、保存較好的一座。陵園平麵方形,邊長430m,牆基寬8~10m;四麵正中各辟一門,門址通寬約85m,由門道、左右塾和左右配廊組成。夯築封土居陵園中央,呈覆鬥形,底邊長175m,頂邊長50m,高29m;頂部平整,四棱角斜線分明。陵墓四麵正中各有一條斜坡墓道通向地宮,內以夯土填築;墓道大小形製基本相同,一般寬約8m,深達20m。從葬坑分布於陵北,可確定位置、形製、大小者有4座,已發掘2座。寢園在陵園東南,其北牆利用了陵園南牆東段。陵邑位於杜陵西北2.5km,城址平麵呈長方形,東西長約2100m,南北寬約500m。孝宣王皇後陵和孝宣許皇後“少陵”分別位於杜陵東南580m和南6.5km,均在長安區境內。陪葬墓分布於杜陵東南、東北及北部,現有封土的62座,其中35座在雁塔區境內、27座在長安區境內。以東南的數量較多,規模較大,分布密集,排列有序。據史載,陪葬者有大司馬車騎將軍張安世、丞相丙吉、建章衛尉金安上、中山哀王劉競等。

3.4.2 陵園遺址

1.寢園遺址

1983年發掘。位於陵園東南,周環牆垣,平麵呈長方形,東西長174m,南北寬112m;東、南牆基寬1.3~1.5m,西牆基寬4.6m,北牆利用陵園南牆東段;辟有南門3座、東門和西門各1座。寢園裏有寢殿(一號遺址)和便殿(五號遺址)兩組建築。

2.陵園東門遺址(二號遺址)

1983年發掘。東門遺址麵闊84.24m,進深20.57m,由門道、左右塾和左右配廊組成。

門道正對陵墓墓道,寬13.3m。門道內外居中處,置左右門墩,間距約6m;兩門墩均為夯築,形製、大小相同,長3.3m,寬1.83m,殘高0.5m;門道地麵鋪設素麵方磚。

3.陵園北門遺址(三號遺址)

北門遺址破壞較為嚴重,門址的前半部和右配廊幾乎全被取土挖掉,現存高2~2.5m;從發掘部分來看北門隧寬12.8m,現存長10.6m,隧左右各有一門墩,分別與左右塾相連,二門墩台級已被破壞。二門墩和門檻將隧分為內、外兩部分,門檻遺跡已被破壞,外隧大部分被破壞,內隧鋪地磚多被揭掉,隧的兩邊尚有少量鋪地磚。出土的文物數量以磚、瓦和瓦當最多,其次為鐵器,再次為銅器。

4.陵廟遺址(八號遺址)

八號遺址位於杜陵東北400m處,當地群眾稱此遺址所在地為“鱉蓋”,言其地勢高於周圍地區。夯土台基範圍東西73m、南北70m、深5m;夯土築於生土之上。漢代文化層中主要遺物是漢代磚、瓦等建築材料,其種類、形製和大小與杜陵陵園、寢園遺址中出土的磚、瓦基本相同。比較特殊的是此遺址內出土了大量龍、鳳紋空心磚殘塊,而這種圖案的空心磚,在杜陵諸遺址中僅見於此。

5.九號遺址

九號遺址位於杜陵北550m處。根據鑽探資料,九號遺址的夯土基址範圍東西長40m、南北寬20m,夯土基址深2.9~4.7m。九號遺址中出土的“長樂未央”文字瓦當個體小,屬於陵園東門遺址的IV型“長樂未央”瓦當。

九號遺址南邊有三條平行排列的南北向帶狀夯土。三條夯土帶與九號遺址的中心建築有關。

6.十號遺址

位於帝陵寢園遺址以南7m處,其範圍東西長174m、南北寬70m。十號遺址的東、西界基本與寢園東,西牆南北相對。根據鑽探資料,遺址內多為中、小型房屋和庭院。遺址北部築牆和廊,牆、廊形製與寢園南牆及簷廊相同。寢園遺址東南部有南北向通道,通至十號遺址。十號遺址內出土的磚、瓦等建築材料,與杜陵陵園和寢園遺址中的漢代磚瓦相同。十號遺址大概屬於“寺吏舍”一類的建築。

7.王皇後陵

杜陵同塋異穴合葬墓。位於杜陵東南約580m。“永始元年崩,合葬杜陵,稱東園”。1982-1983年鑽探,陵園平麵呈方形,邊長330~335m,牆基寬3.4~3.7m;四麵陵牆中部各辟一門,各門均由門道、左右塾和左右配廊組成。夯築封土居陵園中央,呈覆鬥形,底邊長145~150m,頂邊長45m,高24m。

8.王皇後寢園遺址

寢園位於陵園西南,形製與杜陵寢園相近,隻是其規模較小,呈矩形,東西長129m,南北寬92m,牆基寬約4m。已鑽探出東、南、西3座門址,以及寢殿遺址(六號遺址)和便殿遺址(七號遺址)。寢殿遺址位於寢園西部,自成一組院落,其範圍東西長90m,南北寬86m,寢殿遺址位於寢殿院落的中央,中部殿堂台基東西長39.6m,南北寬27.16m,現存高0.39~0.52m。寢殿台基四周置回廊,回廊之外置卵石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