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遺產產業化道路的探索
遺產產業化的探索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一是遺產管理體製改革問題,王興斌??提出了遺產的所有權、管理權、經營權和監督權“四權分離與製衡”的管理模式,龐愛卿??提出把激勵機製引入遺產管理,地方政府可在“簽訂長期合同”前提下,把遺產經營權轉讓給企業。二是遺產產業化方式研究,章建剛??認為,遺產通過保護措施,製作成可展示的產品和服務,以展示傳播的方式,進行商業交換,實現遺產產業化。三是遺產產業化戰略探索,張曉明??提出遺產產業化的“數字化戰略”,通過建立“人文遺產數字化國家示範項目”,形成以我國自有知識產權為基礎的技術群,加速人文數字資源的應用,推動產業化的進程。
3.遺產資源市場研究
遺產資源是發展文化產業最具有代表性、層次最高的生產要素,它的市場也具有不同一般資源市場的特性。朱希祥??把文物資源市場的特性概括為“保護性開放和開放中保護的文物市場”,並認為文物市場不斷向保護和收藏的多元化、展覽和展示的多樣化、經營服務的多層化、直接交易的規範化、保護隊伍的群眾化方向發展。趙玉忠??指出人文資源市場的經營主體有三類:遺產資源的所有者、擁有者和搜集者、文化生產服務企業。他認為,遺產資源市場的營銷渠道有產權轉讓、特許經營、租賃經營、承包經營、物品收購、聘用專項藝人等方式。
4.遺產旅遊業發展研究
吳必虎??運用空間結構、計量地理學理論、問卷調查等技術手段,研究了中國世界遺產地旅遊開發的需求狀況。魏小安??提出了,遺產資源公共化、運作市場化、部門管理功能化、綜合管理屬地化及福利大眾化的五化思路。盧鬆??以西遞、宏村為例,研究了古村落旅遊客流時間分布特征。何興梧??對三星堆文化旅遊資源的產業轉化進行了研究。楊麗霞??提出了道教文化開發的設想。目前,遺產旅遊存在過度開發、破壞曆史風貌、無序建設等問題,研究者提出借鑒國外經驗、科學規劃、管理體製改革等方麵的措施。
5.博物館文化產業研究
李林娜??認為博物館產業化經營有利於提高曆史文化傳播的效益、拓展融資渠道,博物館文化產業化應堅持市場需求導向、多元化經營的原則。葉俊之??認為,博物館產業發展依賴於文物資源的有效利用、文化產品的不斷創新、旅遊市場的大力開拓和內部體製的配套改革。甄朔南??提出博物館經營要利用營銷組合(4P)的理念,即通過“產品”(Product)、“價格”(Price)、“促銷”(Promotion)和“地點”(Place)有效組合,提高博物館的營銷水平。
6.遺產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研究
遺產產業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道路。章建剛論述了遺產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三層含義:技術性可持續、經營性可持續和解釋學可持續,從而提出可持續發展的理想模式:技術性可持續、經營性可持續和解釋學可持續同時實現並相互促進。羅佳明??探討了我國遺產可持續發展的組織體係,實行兩級遺產管理組織體係,營造法律環境,將遺產保護管理與遺產旅遊開發在組織上分開來。李林??研究了武當山遺產旅遊的可持續發展,提出導入ISO9001/ISO14001質量環境管理體係。
綜上所述,遺產產業研究的特點表現在以下方麵:研究內容廣泛,它涉及遺產管理體製改革、遺產經濟價值評價、遺產旅遊、遺產產業化方式、產業化戰略、可持續發展等問題,重點集中於遺產旅遊和管理體製改革兩個領域;研究尚不成熟,處於起步階段,表現為,遺產產業的概念尚沒有準確界定,在學術界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遺產產業結構、產業組織、產業政策的研究文獻較少,沒有形成係統的理論;研究方法比較單一,以定性分析和描述為主。
遺址文化產業尚沒有單獨列為研究對象,其研究仍屬於空白,一般把它涵蓋在遺產產業研究中,因此,遺產產業的研究現狀基本上反映了遺址文化產業研究的特點。基於以上分析,遺址文化產業應拓展自身的研究課題,優化自身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