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 研究目的
中國五千年的文明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文化遺產,我國文化遺產分布廣泛、數量巨大、內涵豐富,具有極高的曆史文化、科研、藝術和社會等價值。我國現存大多數不可移動文物是處於遺址狀態的,大遺址是構成我國古代文明史史跡的主體,年代久遠、地域廣闊、類型眾多、結構複雜,不僅多數尚存宏偉的景觀,而且還有豐富的文物和遺跡的埋藏。由於絕大多數大遺址的地麵建築已不存在,曆史環境已不在現,其可觀賞性相對於其他類型的文物遺址遜色不少。許多當地政府為了發展經濟,忽視了遺址的保護,進行大規模的開發建設;同時,大遺址的自然破壞也不容忽視,由於沒有對其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遺址區內荒蕪、水土流失等問題也比較嚴重。人為和自然的雙重作用,使得經曆千年的曆史遺址,滿目滄桑,岌岌可危。
保護文化遺產並不排斥對其合理利用。無論是發達的德國、法國和意大利,還是發展中的埃及,多姿多彩的文化遺產是吸引遊客的重要旅遊資源。以德國為例,德國的明斯特的城牆已經全部被毀,該城在原城牆所在位置修建了環城帶狀花園,以樹木花卉進行植物造景同時配以遊樂休閑設施,既作為城牆的標示和紀念,又向遊人初步展示了古城牆的宏大規模,也為遊客提供了娛樂和休息的場所。悠久的遺址與綠地結合,不僅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為市民提供了更多的休閑空間,而且也成為吸引遊客的熱點之一。保護與利用既有矛盾的一麵,又有相互促進的一麵,關鍵是要合理利用。
國外許多國家在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方麵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各國在保護利用上不僅有共同模式,也有其特色模式。通過借鑒國外在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方麵的成功經驗,探索實踐出一條既具大遺址保護與利用特色,又能促使我國遺址文化產業健康可持續和諧發展的模式,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
1.5.2 研究意義
海外遊客來中國旅遊,很大程度上是被中國的曆史文化所吸引。2005年我國入境旅遊人數12029萬人次,外國人2026萬人次,香港、澳門和台灣同胞10003萬人次,國際旅遊外彙收入293億美元。國外遊客對中國的文物遺址非常感興趣,可以說文物遺址是吸引外國遊客的熱點之一。例如,作為我國第一大客源國的日本,旅華人數一直保持強勢增長,據有關資料顯示,日本對中國的文物遺址最感興趣。文化遺產保護好了,能為旅遊創造良好的經濟效益。旅遊所創造的收益,又能為文化遺產保護提供資金,旅遊也極大地提高了人們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識。旅遊資源是旅遊業發展的基礎,如果旅遊資源得不到有效保護,甚至遭到破壞,那麼旅遊業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大城遺址是人文資源的一塊瑰寶,是人類文明的曆史見證,是綿延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古人與今人及後來者對話的橋梁,更是我國乃至世界旅遊資源中的一個亮點。近年來,許多有遺址的地方依托自身的特點,憑借各自的優勢,對遺址進行整理和發掘,如四川廣漢三星堆、河北滿城漢墓等,已成為中外遊客旅遊的新去處。同時,通過對遺址區綠化,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為當地居民提供了娛樂休閑場所。另外,大遺址保護得當,生態環境得到改善,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遺址所在城市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