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國內外考古學、人類文化學、管理學、產業經濟學、地理學等文獻的檢索、統計、分析和歸納,相關研究概況可以綜述如下:
1.4.1 國外研究現狀
1.遺產產業概念的提出
遺產向公眾展示,滿足社會性文化消費需求,就具有了經濟功能,當這一消費通過市場進行經營時,遺產的開發就具有產業屬性。Min-Chih Yang??、H ewison??和Wickham-Jones??都使用了“遺產產業”(heritage industry)的概念。遺產產業,就“狹義”而言,是由遺產展示派生出來的,包括遺產展示與信息業結合形成的遺產信息業和遺產展示與旅遊業結合形成的遺產旅遊業;就“廣義”而言,遺產產業還包括遺產管理單位向社會提供的其他服務,如遺產鑒定,保藏,修複,谘詢等。隨著遺產價值和功能的演化,這一概念的內涵在不斷豐富。
2.遺產經濟價值研究
D.Throsby??認為遺產消費價值在於:美學價值(aesthetic value)、精神價值(psychic value)、曆史價值(historical value)、原創性(Authenticity)價值,這些原生價值是遺產經濟價值的基礎。Ana Bedate??研究了遺產經濟價值的數量化評價問題,通過旅遊成本法(travel cost method)對不同遺產實例的評價認為,依據真實價格反映遺產價值的市場是不存在的,但通過對消費需求曲線(demand curve)的評估,可以計算消費者剩餘價值(surplus value),可以預測稅收影響和遺產地收費支持率。由於遺產的特殊性,它的價值難以通過市場交換的方式反映出來。
3.遺產旅遊業發展研究
從文獻數量來看,遺產旅遊一直是研究的重點問題,涉及遺產旅遊定義、影響、可持續發展等問題。Yale,P.??認為遺產旅遊是“關注我們所繼承的、一切能夠反映這種繼承的物質與現象――從曆史建築到藝術工藝、優美的風景等的一種旅遊活動”。Urry認為遺產旅遊是旅遊者產生和構建他們自己的意義的旅遊體驗。Hewsion??則認為遺產旅遊是文化商品化的一種表現。遺產旅遊可以提高當地就業率,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經濟發展。遺產旅遊也會產生過度擁擠(overcrowding)、過度開發(overdevelopment)、垃圾汙染(pollution)等問題??。Anne Drost??提出了實現遺產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兩個途徑:“教育”(education)和“規則”(regulation)。教育可以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規則可以對旅遊活動進行強製約束。
4.遺產經營管理研究
遺產在開發過程中涉及多個利益群體,包括當地社區、政府、企業、旅遊者和其他一些相關人員。Aworth,G.J.??探討了遺產地和居民的關係,認為居民能夠增強遺產地的活力和吸引力。Wager,Jonathan??認為政府是遺產的規劃者、管理者和營銷者。Teo,Peggy??研究了遺產開發的企業行為,認為企業建設的人造景觀很難被當地居民和遊客認同,一旦遺產遭到破壞,企業往往成為被批評的對象。人們認識到要實現遺址的最優化經營管理,必須加強不同利益主體的合作。Christina.Nas??探討了不同利益主體合作的必要性與合作途徑,提出了成功合作的標準。
1.4.2 國內研究現狀
1.遺產事業與產業屬性的論爭
目前,我國處於一個經濟製度轉型期,遺產保護和利用是堅持事業方向,還是走產業發展道路成為人們探討的熱點。徐嵩齡認為,要發揮文物的經濟功能,必須借助於“文物產業”這一形式??。章建剛認為,在現代文化產業的框架內進行的遺產開發,可以稱為“遺產產業”??。另一些學者則對“文物產業”、“遺產產業”的提法提出異議。謝辰生??認為,產業主要是指在社會分工條件下從事經濟活動的各部門,文物工作是不以營利為目標的社會公益事業,所以不能產業化經營。李曉東??指出,文物不是經濟資源,文物事業不能產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