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研究分析大遺址區域發展背景。第一,大遺址保護與利用分析必須堅持大遺址利用的功能,是否與文物遺址的價值相容;大遺址利用功能和利用強度,是否與確保遺址安全相矛盾;對大遺址詮釋和形象展示,是否忠實於遺址的原真性;大遺址利用的功能定位、方向,是否符合區域發展的客觀需要四項基本原則,並從遺址利用、生態環境、社會經濟方麵對杜陵遺址做了分析。第二,從杜陵與西安城市發展、杜陵與西安城市文化體係建設、杜陵與西安旅遊業發展、杜陵與曲江開發四個方麵論述杜陵與區域發展的關係。認為杜陵無論是在區域建設、區域生態、區域文化、區域旅遊等方麵都是西安主要組成部分,杜陵的發展對塑造西安城市形象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第三,從文物保護單位的“四有”條件分析杜陵遺址保護管理狀況,認為杜陵文物遺址保護管理基本文物保護的要求,但由於杜陵區域發展存在多頭管理因素,導致區域發展在管理上不和諧,難以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管理已成為製約區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第四,運用SWOT分析了杜陵區域發展的優劣勢,以及發展麵臨的機遇與挑戰,認為杜陵存在區域與地勢、曆史淵源與文化背景、資源與生態環境、產業發展的優勢,但也存在資源開發力度和深度不夠、旅遊產品體係尚未形成、村鎮建設零亂、生態景觀品位低下、基礎設施發展不足的劣勢;杜陵麵臨西安觀光、休閑、度假市場的成熟,西安東南旅遊板塊發展勢頭強勁,西安大水大綠工程的持續建設,國家對大遺址保護與利用投資力度加大,但也存在文物保護與產業發展、旅遊開發、生態環境建設,杜陵隱性曆史文化資源的活化,與周邊旅遊發展競爭和文物展示方式選擇的挑戰。
第六章,大遺址發展戰略與布局研究。第一,大遺址區域發展戰略是指對大遺址區域整體發展的分析、判斷而做出的重大具有決定全局意義的謀劃。它的核心是要解決大遺址保護與區域在一定時期的基本發展目標和實現這一目標的途徑。第二,大遺址區域功能是依據大遺址區域遺址資源保護現狀、遺址價值、遺址與區域關係等分析為依據,結合遺址在區域經濟、社會、環境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合理確定大遺址在區域發展中所承擔功能。在確定大遺址區域功能定位時,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謀發展的理念、突破遺址保護區謀發展的理念、體現尊重遺址本體和曆史環境風貌保護謀發展的理念。杜陵區域功能定位是西安城市發展“四化”理念的具體體現。第三,遺址區域發展戰略目標――是大遺址區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戰略思想的集中反映。戰略目標在製定中應注意:
1.目標要以社會效益為中心,凸現文化遺址的社會價值。
2.目標適中,既要有難度,又要有競爭性並有實現可能。
3.定性與定量相結合。
4.各時期各部門目標相互銜接。
5.突出重點,不包羅萬象。
杜陵區域發展目標是:立足保護漢杜陵陵園格局和曆史環境風貌,逐步把漢杜陵遺址區建設成具有可持續和諧發展的遺址生態旅遊區,為最終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奠定基礎。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製定了文物遺址保護的原真性、遺址展示的可視性、生態建設的景觀性、旅遊項目的文化性、村鎮建設的地域性、產業發展的關聯性各分項目標。第四,戰略重點關係到大遺址區域全局性的戰略目標能否達到。為了達到戰略目標,明確文物遺址保護、生態景觀建設、旅遊產業、遺址文化產業網絡體係構建是杜陵區域發展的戰略重點。第五,堅持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十六字方針為宗旨,以“四化”理念為指導,立足有效保護遺址、夯實生態基礎、優化區域功能、啟動旅遊項目、強化管理措施的戰略思想,力爭把杜陵遺址規劃建設成為遺址保存完整、環境風貌協調、區域功能合理、旅遊利用到位、管理措施得力的具有世界遺產旅遊目的地特征的遺址生態旅遊區,並使之成為貫徹《西安宣言》的典範,為最終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奠定基礎。第六,杜陵遺址與西安城市發展的關係至為密切。西安是杜陵未來發展最重要的區域基礎和影響因素,處理好杜陵遺址保護與西安城區發展的關係,就成為杜陵保護與利用的重要戰略之一。第七,杜陵區域發展必須堅持保護與利用相協調、完整性與原真性、協調與整合、剛性與彈性、可持續和諧發展的原則。第八,依據杜陵遺址空間分布格局、區域功能定位、規劃目標和重點、以及總體發展戰略和原則,將杜陵區域規劃為一心,二軸,三區,四帶總體結構。
第七章,研究論述文物遺址的保護。第一,大遺址保護的基本內容可以分為兩大方麵:即物質形態方麵和非物質形態方麵。第二,大遺址保護必須堅持整體性保護原則、原真性展示原則、體現特色原則、整舊如舊原則和可逆性原則。第三,大遺址保護區劃與保護措施必須針對不同類型的大遺址來確定。第四,大遺址區域開發須進行強度控製,以確保大遺址資源的永續利用。
第八章,研究論述遺址文化產業。第一,新的文化與精神需求、產業分工的擴展與細化、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是遺址文化產業形成的主要內因,文化產業發展的大背景、管理體製改革的浪濤、地方政府高度重視、保護與利用技術的進步是遺址文化產業形成的主要外在因素。遺址文化產業部門的獨立、遺址文化產業的整體化、遺址文化產業勞動具有職業性和有償性、遺址文化產業經濟貢獻率的提高是遺址文化產業形成的主要標誌。第二,遺址保護與利用的典型模式(遺址主題公園、遺址旅遊景區、遺址展示區、遺址博物館、遺址文化產業園)為遺址文化產業體係構建奠定了基礎。第三,遺址文化產業涉及遺址保護和研究、遺址展示和旅遊、文物交易出租、遺址文化產品開發、遺址相關產品開發等行業。第四,從生產目的、資本來源、機構性質、運營機製、調控方式五個評價指標,對遺址產業化現狀進行評定。評價認為:1.遺址保護和研究是典型的事業運作方式;2.遺址展示屬於旅遊的範疇;3.文物交易、出租業是事業單位和企業合作經營的部分;4.遺址相關產品開發是由企業自主經營的產業部分。第四,遺址文化產業應該是一個“結構完善、主導明確、部門協調、運作高效”的產業體係。結構完善,通過拓展遺址文化產品譜係,完善遺址文化產業部門建設,發揮整體功能;主導明確,要突出主導行業的發展,實施大遺址精品工程,不斷推出優勢產品,增強主導行業的輻射作用,帶動整個遺址文化產業發展;部門協調,各部門之間比例結構適中,關聯性強,功能協調;運作高效,通過綜合性、多元化、深度化開發遺址文化資源,以發揮它的綜合效益,提高遺址文化產業的投入產出效益。建立集約型的遺址文化產業體係,以推動遺址文化產業健康、持續發展。第五,遺址文化產品有物質性的文化產品和非物質性的文化服務兩部分組成。物質性的文化產品又可分為核心產品和副產品。遺址文化產業的核心產品(主流產品)是指以遺址實體(包括遺址出土的文物)為本體而設計、開發出來的各種陳列展覽品、遺址景觀、遺址主題公園等。遺址文化產業的副產品是根據觀眾的購買欲望而設計、開發,能夠創造附加值的工藝品,如遺址(文物)複仿製產品、遺址書籍期刊、旅遊紀念品等。相關文化服務也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專業性技術服務,如文物鑒定、文物修複和文物複製等;二是公共性社會服務,它是適應市場經濟新變化,從服務觀眾出發設置的各種經營服務項目,如餐飲、娛樂服務等。第六,重點對杜陵的文物遺址展示與旅遊產業發展做具體研究。
第九章,對遺址文化產業內部結構優化進行了研究。第一,遺址文化產業結構(structure of ruin industry)是指遺址文化產業體係內各行業之間的比例關係。它包含兩層涵義:一是各行業在規模上的比例關係,反映遺址文化產業結構量的內容;二是遺址文化產業各要素之間的關聯關係,反映遺址文化產業結構質的特點。第二,以灰色關聯分析模型,分析陝西遺址文化產業,陝西遺址文化產業結構關聯性的總體特點:一是從關聯度係數的絕對值看,遺址文化產業各行業因素的關聯度不高,且高低差異較大,反映遺址文化產業發展不均衡,整體產業結構較為脆弱;二是參觀遊覽與其他行業的關聯度都不高,這表明遺址文化產業的核心層麵的關聯帶動效應不明顯,產業一體化建設尚需加強。第三,遺址文化產業存在結構不合理、部門間發展不協調、專業化程度低、產業內部關聯度差、結構演化升級緩慢的問題。第四,遺址文化產業結構優化的目標概括為合理、協調、效率和創新四個方麵。第五,遺址文化產業結構優化涉及多方麵的因素,是一個複雜的係統工程,必須從政府主導、品牌支撐、科技創新戰略層麵,建立多元化的投資體製,促進遺址文化中小企業的改造和重組,全方位開放市場產業政策層麵和塑造龍頭企業,促進遺址考古、研究、保護、開發一體化技術措施層麵進行結構優化。第六,杜陵必須依托西安是國內外主要旅遊目的地城市形象和萬畝都市森林大背景,從陵區曆史文化空間格局現狀、遊人時間優化安排和休閑品位升級、產業市場前景等多角度考慮,合理布局產業網絡體係,建立科學的產業組織運營製度,正確處理政府、企業和農戶之間的關係,調動多方力量投資經營萬畝生態林、遺址旅遊產業開發和文物遺址保護工作的積極性,實現杜陵保護區內遺址保護、遺址區資源的開發與區域經濟增長、綠色生態環境和文化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