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大遺址保護遺址文化產業發展研究展望。第一,大遺址區域產業組織優化及管理機製探討方麵。(1)目前基本形成共識的方麵是,大遺址的保護必須與區域經濟發展相結合,而且必須通過實施產業發展戰略實現二者的有效結合。(2)對文化遺產的經濟學特征和遺產產業經營及管理一般理論研究深入係統。(3)僅僅從大遺址文化產業發展角度開展大遺址區產業發展研究,視角單一、沒有打破行政區劃界限、係統不強,沒有從事大遺址區合作創新網絡體係方麵的研究。第二,大遺址價值取向與管理體製關聯性研究方麵。國外研究的切入點在於相關利益者的行為研究,分析不同相關利益者的行為,探討不同利益主體的活動對遺產地保護和開發帶來的影響。他們把重點放在如何協調不同利益主體的關係上,認為隻有處理好遺產保護和開發利用的各相關主體的關係,才可以管理和經營好遺產地。國內研究實際處於一種探索和爭論階段,從研究和爭論的焦點來看,可以歸結為“產權的劃分和轉移”問題。即遺產的所有權、管理權、經營權、監督權能否分離,從而形成主張移植美國國家公園管理體製的“國家公園”論和主張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二權分離”論之間的針鋒相對。正從遺產的價值研究轉向遺產地開發研究;從遺產地開發營銷研究轉向遺產地問題解決研究;從遺產地本身研究轉向遺產地管理體製研究,並形成熱點;從遺產地管理的實際問題研究轉向遺產地管理的理論討論,開始有人討論遺產經濟學、遺產管理學的學科建設。第三,今後研究的主要內容:1.大遺址價值要素構成與要素之間的關係研究;2.不同利益主體對大遺址管理經營價值取向及其對大遺址綜合價值的影響研究分析;3.在不同價值取向下大遺址管理經營體製的特質研究;4.價值取向和大遺址管理體製變革的互動性關係研究;5.我國大遺址經營管理體製改革的方向與管理基本模式;6.基於產業組織優化的大遺址區域整合基本思路和整合方案研究;7.構建區域大遺址文化產業優化網絡圖和可行性分析研究;8.構建區域典型大遺址區的產業組織優化網絡圖與可行性分析研究;9.大遺址保護模式研究。第四,遺址文化產業研究應以網絡圖構建的基本方法、步驟為軸線,從“基礎準備研究――大遺址區域整合基本思路和整合方案――區域大遺址文化產業網絡圖――典型大遺址區的產業組織網絡圖――前兩類網絡圖的係統集成及管理機製”方麵內容開展大遺址區產業組織優化研究。第五,在研究方法上應綜合運用文獻資料查詢法、實地調研法、典型案例解讀法、SWOT分析法、價值分析法、網絡圖析法、層次分析模型,和諧管理理論、博弈論、交易費用理論、公共管理學、現代產業組織經濟學理論、係統動力學等方法。

二、本研究的主要創新點

本研究以考古學、遺產保護學、經濟地理學、產業經濟學、規劃學、產業集群為理論背景,以漢杜陵遺址文化區為研究主要對象,對大遺址保護與遺址文化產業的發展進行了比較係統的探討。采用抽象分析、比較分析和邏輯推理的方法,界定了大遺址、大遺址區、遺址文化產業等基本概念,分析研究了大遺址保護利用發展曆程、大遺址保護與利用模式、遺址文化產業本質屬性、遺址文化產業的形成機製、遺址產業網絡體係等。建立了大遺址的價值評價體係,灰色關聯度分析模型,對遺址文化產業關聯性進行分析,為遺址文化產業結構優化提供了依據。

概括起來,本研究有以下創新性研究:

1.大遺址是我國獨有的文化遺產概念,就其的涵義來講,是文化遺址、遺存和古墓葬(古墓群和陵墓區)等的統稱,而“大”字則集中體現了其價值突出和規模大兩方麵。大遺址區則是本人結合多年大遺址保護與利用研究的經驗,為了尋求從根本上解決大遺址保護與利用之間的矛盾,從區域發展中提出的新概念。

2.在研究總結國內外遺址保護與利用的經驗,提出四種整體模式(遺址公園、旅遊景區、森林公園和遺址曆史文化農業園區)與四種局部方式(露天保護展示、覆蓋保護、場館保護和砌護保護)。研究認為遺址公園應用範圍較廣,遺址保護的效果在四種模式中最為理想;森林公園主要針對帝陵和墓葬群遺址,保護效果次之;旅遊景區和遺址曆史文化農業園區應用範圍則局限於特定的區位,雖不是遺址保護較為理想的模式,但兼顧了當地政府和居民的經濟發展與遺址保護二者利益。

3.研究在深入分析大遺址本質與特征、功能與價值的基礎上,對其價值進行了定性與定量評價,構建了綜合價值評價法。通過對大遺址級別的判定,為保護利用的整體模式選取提供參考。

4.對遺址文化產業的理論基礎進行了創新性研究,界定了遺址文化產業的概念,分析了遺址文化產業的屬性,揭示了遺址文化產業的形成機製。

5.以產業價值鏈為基礎,構建了比較完整的遺址文化產業體係,並將遺址文化產業劃分為核心層、外圍層和相關層三個層麵,為遺址文化產業結構優化奠定了基礎。

6.應用灰色關聯度模型對遺址文化產業關聯性進行了分析,提出了遺址文化產業結構優化的目標體係,從戰略措施層麵、產業政策層麵和技術措施層麵提出了結構優化的具體措施。

三、撰寫分工

各章撰寫分工:序言,權東計;第一章,權東計、樊海強;第二章,權東計、李海燕;第三章,權東計;第四章,權東計、李海燕;第五章,權東計、王振;第六章,權東計,朱海霞;第七章,權東計;第八章,權東計、樊海強、王震、劉瑞龍;第九章,朱海霞、樊海強;第十章,朱海霞、權東計。全書由權東計、朱海霞組織、統稿。

漢杜陵(雁塔)區域發展規劃項目主要成員:權東計、李同升、張陽生、朱海霞、尹懷庭、王震、劉瑞龍、胡畔、王振、陳文、陳穩亮、金田明子、程娟、馬雲超、吳荔、焦麗敏、王小虹等。

本書是在作者多年從事縱向科學研究和規劃項目研究(項目名稱附後)的基礎撰寫的,對本書在研究、寫作過程中得到各級科研與規劃組織單位、科研項目組成員和規劃項目組成員的大力協作與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也感謝在研究規劃過程中曾給予大力支持的所有專家、領導、學者及朋友。陝西人民出版社關誼給予本書的肯定、鼓勵、支持和出版中的大量編輯工作,我們亦表示衷心的謝意。

大遺址保護與遺址文化產業發展是一項新興的多學科交叉研究問題。其涉及學科之多、內容之廣泛、發展之迅速是前所未有的。由於作者的學術水平所限,本書的內容觀點,難免有許多不妥之處,請各位同仁批評斧正。

權東計

2006年12月